第五十六章 开阔思路
赵队、周导,这是沈宸与老周商量之后的称呼,没了辈份大小,还显得尊重。 当然,这都不是主要的,老周也不是要纠结于辈份和称呼,只是略带玩笑的调侃罢了。 而沈宸的建议也获得了采纳,两名心细稳重的队员被暂时分配给他,由他教授改装手榴弹的技术。 其实,改装起来也很简单,只是有危险,必须要心细稳重,冒失的家伙还是别沾这活儿。 沈宸之所以如此重视地雷,实在是因为按照目前游击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要与日本鬼子周旋,地雷是最简单,也是有效的选择。 要知道,在面对强大敌人侵略时,既想要杀伤敌人又不想被杀伤,最好的武器,可能就是那种能自动杀伤敌人,又不太需要控制的装置。 如在丛林中可以设置的陷阱,就是一种“自动”武器。而且,历史证明这种原始武器的也威力不小。 而在没有丛林的平原或山地,地雷后世更熟悉的路边炸弹就成为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历史上,地雷在八年抗战时发挥的威力相当显著,因为它的优势很多。 首先,它物美价廉,制造时需要的材料不过是炸药或火药和铸铁,甚至可以不用铁,而用石头陶罐玻璃瓶。 当然,这种自制的土造地雷威力不是很大,可能炸不死人。 但这也好办在埋地雷的地面上撒一些碎铜烂铁,甚至是尖利的碎石头,都可以增加其威力。 其次,地雷的安全高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埋完地雷后,可以不需要派人守在旁边,因此,通常也就不存在地雷被踩爆之后,需要赶紧逃离的问题。 而对于被地雷炸的一方来说,地雷的杀伤力当然是有效的。因为,地雷的杀伤都是抵近杀伤。不挨上则矣,挨上的话不可能全身而退。 尽管土造地雷威力有限,多数不会出现被炸得四分五裂的震撼场景,但不被炸死的话,被卸掉胳膊、腿儿啥的,也是不敢承受。 再者,地雷还具有防不胜防,用途广泛的优点,实乃居家旅行、老少咸宜的必备良品。 改装后的手榴弹在威力上是可以满意的,又有拉线、踏板、夹子等多种应用,完全可以用于实战。 至于数量,沈宸也没想着造太多。这也是地雷战的一个妙处,那就是敌人不知道你有多少,哪怕只埋了一颗,挨炸后也会心生恐惧,被严重地影响行动。 有效的迟滞,光这一点,就会给游击队带来更长的应变时间。而敌人不敢长驱急进,对于老百姓的转移,也是大为有利。 所以,老周和赵铁也想明白了,并对地雷战寄予厚望,也给了沈宸以大力的支持。 快到中午的时候,沈宸和两个帮手已经做了三十多颗瞬发手榴弹,并在上面做了标记。 听到外面人声嘈杂,沈宸等人把这些危险品收拾好,便出来看热闹。 原来是区委会组织的人员运了一批加工赶制的踏板、夹子,并把部分粮食物资运回去。 逃难的群众越来越向张庄、王家洼等地聚集,因为那里比较安全,光吃饭问题,就让区委会愁得够呛。 游击队打下陈村,缴获的物资,再加上陈村附近坚壁的粮食能够取出,算是缓解了燃眉之急。 除了送来地雷战所需的物件,区高官石德广还亲自带队,动员了十七八个青年,充实游击队的力量。 这样,游击队除去伤亡的减员,等于又增加了一个小队以上的兵力。 缴获的枪枝弹药是完全能够满足扩充的,甚至还有多余,准备拔给将建立的各村民兵。 虽然游击队有伤亡,但与战果比较,却还是令人振奋和激动的。 石德广带着人来,还有慰劳品,不过是土布鞋,还有几只鸡,可这种朴素的奖励,还是让游击队员们备感骄傲。 沈宸不太喜欢这种热闹的场面,便先钻到伙房,只说是有任务,吃了三碗热汤面,回屋收拾了一下就溜了。 出了陈村,沈宸估摸着方向,沿着道路,直接向那座他曾经战斗过的小桥走去。 赵铁带着人还没回来,沈宸觉得有必要亲眼看看。如果桥被弄断,祖旺的敌人想到陈村,便要绕道而走,留出了缓冲时间就会充裕。 反之,游击队在陈村就要始终处于警戒状态,连睡觉也得睁着一只眼睛。 而经过连续几次作战,零敲碎打地已经消灭了七八十敌人,祖旺的守敌在兵力上已经不是很充足。 在沈宸想来,祖旺的敌人要反扑,刨去留守的人马,能出动的兵力至多也就在六七十个。当然,这里面要是有鬼子的话,虽然不多,他也不敢掉以轻心。 倒不是害怕鬼子伤到自己,沈宸担心的是鬼子对游击队的伤害。 要知道,在抗战初期,鬼子的枪法是很厉害的,战斗素质也高,与游击队的差距可不是一两个级别。 这么说吧,鬼子与沈宸的水平相比,肯定是不如的,但差距也不是太明显,并能对沈宸构成不小的威胁。 而沈宸赖以制胜的就是超前的狙击技术,以及变态的眼力。 在没有瞄准镜的情况下,三百米开外的目标看起来还没有半个准星大。而在三百米之内,连沈宸也要精心伪装,小心应付鬼子的子弹。 游击队呢,战斗距离应该是在百米之内,这样的巨大差距,怎么跟鬼子打 沈宸边走边想,不知不觉已经走出了几里地。前面人影晃动,他警觉地寻找隐蔽,躲了起来。 在望远镜中,沈宸认出了对面的来人,是赵铁带着队员们回来了。 赵铁看到沈宸从路边闪出来,只是稍微一惊,便快步走了过来。 “你怎么自己出来了”赵铁挥了挥手,作为回应,便开口问道“不是给你安排了保根和小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