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除夕(修)
从最初的的浑浑噩噩到想办法谋求生路,两天的时间里茯苓想了很多种方法,但一落地到这一穷二白、大多数人吃不饱穿不暖的社会现实里,再绝妙的赚钱门路、谋生手段都统统成了空想。 绝望,一种看不到希望,求助无门,无力自救的深度绝望。 午食一人喝了一碗稀得照人影的小米粥,三人便将麦草和仅有的一床芦苇絮被子盖在身上,瑟缩在小小的柴房里。 长乐村的风俗是过了元宵节才算过完年节,在这之前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闭门坐吃存粮。 连日的大雪封住了门,没粮也没柴,这个年节怕是撑不过去了。 姐弟三人这般境况,锦上添花不难,难的是雪中送碳。 如今走投无路,易家父母生前也没什么关系好的近亲,除了大伯三叔,就只有远在省城的外婆一家。 阿娘在世时,常悄悄抹泪,念叨着“女儿不孝,对不起爹娘”之类的话,想必阿娘心里也念着外祖父母的。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茯苓依稀记得,小妹出生时,阿娘实在太过思念外祖父母,心想这么多年,爹娘或许早该原谅了自己,便托人带了喜蛋和喜糕送去外婆家报喜。 据托信的人说,门都没让进不说,喜蛋和喜糕也被扔出了老远,并撂下一句话:他们早就没有女儿了。 这件事也彻底断了阿娘想认回娘家的念想,以后也再未提起过。 只是茯苓知道,母亲的心里是苦的。 想当初若不是杏林世家的大小姐看上穷教书先生的桥段,养尊处优的阿娘又怎会和阿爹来长乐村这个穷乡僻壤生活,也就不会让大伯娘掐着阿娘的痛处骂出那些不堪入耳的话。 阿娘的这一生,全部为了阿爹活着,茯苓很想知道阿娘的心里可曾有半点后悔过,这样的牺牲又到底值不值得。 三妹提议去省城投亲,二弟坚决反对。 二弟说,外祖父母向来不喜父亲,三姐弟自出生长这么大也从未见过外公外婆,想来他们也多半是不愿和母亲来往,去了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倔强的二弟不愿仰人鼻息的过活。 茯苓觉得,虽然二弟年幼,但担心的不无道理,更何况现在母亲不在了,三个孩子这么大个包袱一下子甩过去,他们多半是不会管的。 小妹坚持道:即便他们不管,在省城讨饭总也饿不死人的,也好过在这里等死。 茯苓如果还是个十岁的小女孩,她肯定也会决定去省城投亲,万一不成哪怕讨饭也要离开这个冷漠的穷地方。 可毕竟她是一个三十岁的现代人思维,她深知“守土易,开疆难”,何况是这生活艰难的古代,冰天雪地的贸然去省城,先不说路费盘缠没有一两,甚至干粮也没有一块,说不定还没到省城就已经死在路上。 长姐为母,茯苓告诉了弟弟meimei她的决定:暂时留下来,从长计议。 …………………………………………… 矮小的柴房在白日里尚可遮蔽些风雪,到了夜里雪大风大,雪花随着寒风从破裂开的墙缝中钻进来,冷得实在受不了,姐弟三人就把村民家的麦草垛中间掏空了,躲进去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