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在线阅读 - 第六百四十节 世界经济发动机(1)

第六百四十节 世界经济发动机(1)

    以前个别西方天才发明出了在西方无法应用的技术之后,除了个别野心勃勃,不甘失败的发明家会来中国冒险,或者一些大公司有能力将技术拿到中国试验一番,或者冒险生产产品来中国碰碰运气,最后有成功者,但也有大量失败者。

    这些都属于盲目的个案,德璀琳开始进行有组织的行动。

    他先是开始雇佣技术人才,在欧美各国抄录那些最新的,在西方已经注册了专利,但无法投入实用,同时还没有在中国注册专利的发明创造,同时组建专业的专家团队,对这些最新技术进行评估,推演有可能出现的商业模式,然后制定出纸面方案。

    德璀琳不会冒险将这些发明投入商业,他只是拿着方案,去找中国的大公司,向这些大公司进行推荐,如果对方采用,德璀琳会向原始发明人购买这些在西方无法应用的专利,然后将成套方案卖给中国公司,他从中收取不菲的佣金又不承担商业化失败的风险。

    通过将西方科技天才的灵光一闪的发明创造,有组织,有计划的介绍到中国,并且给出专业化建议,德璀琳等于是廉价出卖欧洲天才的智力财富。于是全世界的发明创造,更快速的进入中国,1868年英国人穆舍特刚刚发明含钨的合金工具钢,次月新技术就传到了中国。并且很快在中国演化出了新的技术,中国兵工厂基于这种高硬度工具钢生产出了穿甲弹头。反倒是英国人,自己却让这项技术默默无闻起来,直到三十年后美国人才将高速工具钢推向市场。

    德璀琳发明的这种商业模式推出之后,类似钨合金这种大量在西方埋没的新技术焕发了生机,德璀琳也攫取了超额的财富。但这种商业模式,没有太高的壁垒,很快就被其他公司模仿。电力领域的西门子,化学领域的拜耳、巴斯夫,机械领域的克虏伯等德国公司率先跟进,接着法国的施耐德,英国的卜内门,美国的波普爱迪生公司等,创始人不但有专业知识,而且极富商业才华的公司,就挤占了德璀琳的市场。

    在这些专业公司,有组织的将西方智力资源输入中国市场后,中国开始成为全世界智力资源的汇聚之地,不但本国的研发能力被激活,全世界的天才都向中国市场贡献聪明才智,中国开始以异于任何国家的方式向前发展。

    很快这些专业的商业科技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之下,就开始出现了新的业务模式。他们不再满足于将欧美新技术打包推销给中国公司,而是开始进行针对性研发。爱迪生先后通过出售自己的印刷机技术给中国一家印刷机生产工厂和将同步发报机技术给中国的全国铁路公司之后,得到了二十多万美元的专利费,然后他就组建了一个技术团队,建立了一个专业实验室,开始定向针对中国市场可以研发。

    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的学历并不高,专业知识都是靠自学。可他发明创造的最根本动力,其实是发财梦。他有一个理念,那就是绝不创造人们不需要的发明。至于这个“人们”是美国人们,还是中国人们,爱迪生并不在乎,而很明显,中国的人们,要远多于美国的人们。

    所以在发现中国人可以用更高的代价购买他的发明创造之后,爱迪生决心专门为中国人研发他们需要的发明,要知道他的印刷机专利权卖给华尔街一家公司,才得到了四万美元,而中国人出了十万,他的同步电报机卖给美国铁路巨头杰伊古尔德才三万美元,而中国全国铁路公司付出了十五万美元。

    但是爱迪生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懂中文,他也不愿意为了发财来中国冒险,所以他选择跟中国人合作。他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分公司,跟中国所有的电力公司联系,口气很大的宣称可以为这些公司解决电力技术问题,无论这些公司生产和研发中遇到任何问题,爱迪生公司都愿意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并为此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在提供让对方满意的成果之前,爱迪生公司不需要这些公司支付任何费用。

    反正不用承担风险,中国大小电力公司非常乐意跟爱迪生合作,尤其是一些中国小公司,他们没有风雷电灯公司那样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他们要么生产一些通用型电器,市场上同质化产品众多,利润十分稀薄,而且还面临着竞争失败的压力,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产品更加有优势,有特色,更酷一些。

    有些企业家有进取精神,或者有一些想法,但却缺乏专业知识将自己的想法转变成成果,他们就乐意跟爱迪生这样的实验室合作。向爱迪生公司提出他们的设想,提出他们想要的技术,甚至会谈妥价格,然后爱迪生会根据这些“人们”需要的技术,进行专项研发,有的失败了,有的则成功了。总之智力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变成了可以变现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