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挽明在线阅读 - 第502章 整顿两淮盐务

第502章 整顿两淮盐务

    虽然对于崇祯要对两淮盐务下手,内阁几位大臣已经心知肚明。品書網不过他们设想皇帝切入的角度,也不过是对运司账目进行查账而已。

    但是两淮盐务的账目纷纭复杂,牵涉到的人员难以计算。算是张居正主持新政的时候,也没有对各地盐务的账目进行大规模的清查,便是因为涉及盐务利益的背后势力过于强大,且每年一百七、八十万两白银的盐税,几乎占据了太仓岁入的一半。

    而两淮盐税又占据了天下盐税的一半,岁收八、九十万两。算是强人如张居正,也不敢轻易去触动盐税,因为担忧把持盐务的官员豪商反抗新政。

    起新政清丈田亩已经引起的天下士绅的反抗,张居正显然没有余力再去对付盐务官员和盐商勾结起来的利益集团了。

    去年内阁诸人听到崇祯对他们下的最后通牒,听着皇帝的意思,是要对两淮盐务下手。虽然他们听从了皇帝的命令,把自家的亲友子侄从两淮盐运司调离了。

    但是几位阁臣并不认为,皇帝派人查运司的账目,能够查出什么端倪来。毕竟,这些盐务官员和盐商们,都是应对朝廷查账的好手。

    否则也不会出现朝廷国税只占盐业利益的十分之一,而官员和盐商却占据了盐业利益的十分之九了。

    在内阁诸臣看来,也许两淮盐运司的账目的确有问题,但是想要查出一个真相来,却不是一两个刚正不阿的钦差大臣能够完成的任务。

    因此,诸阁臣原本想着,崇祯对于两淮盐运司的整顿,最多也是委派几名亲信下去逛一逛,揪出几名运司的硕鼠,然后为国库每年增加几万两银子,对下有一个交代,这件事也算揭过去了。

    但是众人都没有预料到,整顿盐务的开始,居然会是以皇帝拿着一份大明时报在内阁会议质问众人揭开了序幕。

    在场的众人其实都很清楚,崇祯现在的行为完全是装腔作势。毕竟大明时报是内府名下的报纸,崇祯拿着这样一份报纸质问众人,这不是在作秀么?

    不过大家即便对此心知肚明,也不得不捏着鼻子陪着皇帝演完了这场戏,毕竟崇祯现在可是拿着大义在手。

    如果皇帝只是认为运司官员贪污腐化,派遣一二名钦差大臣下去查账,除了两淮运司官员和盐商之外,天下百姓并不会觉得,这同自己有什么关系。到头来,不过是皇帝同两淮盐业背后势力的争斗。

    老实说,其实大家并不看好,皇帝在这场争斗能获胜。毕竟开法废除之后,两淮盐业发展了百多年,已经完全变成了地方士绅同豪商掌控的产业。

    朝廷要是在盐税有所举动,不是收不盐税,便是各地盐价高企,百姓生活艰难,造成地方生乱。

    但是打着百姓吃不起官盐的旗号去整顿盐务,这状况不同了。百姓不在乎朝廷能收多少盐税,但是却很在乎自己吃的盐能便宜这么几。

    如此一来,朝廷整顿盐务,成了顺应民意之事。算两淮盐业官商勾结,他们也无法证明,百姓吃不起盐,是一项德政。

    内府去年把长芦盐场归于名下,把天津渤海边的旧盐场大肆进行翻新,此外还在向南北海滨扩展,北到山海关,南至柳县,都在大肆改造盐田。

    长芦盐场从20处增长到了27处,往年产盐不过3600余万斤,也是1万8千吨。但是去年的产量却超过了2万5千吨,这还是在盐田尚未全部整改完成的状况下。而在今年,刚刚进入六月,长芦盐场的盐产量已经超过了2万吨,预计全年盐产量不会低于5万吨。

    长芦盐场的盐并没有完全涌入食用盐的市场,相当一部分是批发给了渔业公司,用于远洋捕捞业。还有一部分则是供应给了,新建成的化工工业。而日本商人也购买了不少,加工过的长芦精盐。

    长芦盐场产盐量的迅猛发展,让占据了大明产量第一的两淮盐场,变得有些不那么瞩目了起来。而户部也对于去年以仅仅每年12万两的包税,出售了长芦盐场感到后悔了。

    按照大明的盐引制度,实质每斤正盐的税收要高达3分钱,虽然因为盐法败坏,每年长芦盐税大约也收到12万两以下。

    四海商行同内府一起接手长芦盐场之后,北直隶境内的盐价几经调整,最终定在了3分每斤。一分成本,一分税收,一分利润。

    按照往年1800吨的产量,内府收到的盐税也达到了36万余元。而以年5万吨盐产量计算,盐税高达100万元。此时两淮盐场每年应当缴的税收约为90万两,但是朝廷实际收到的,却不过是60万两。

    也是说,长芦盐税实质已经超过了两淮。扣除了征税人员的支出,和每年12万两的包税后,内府还多出了7、80万元的收益。户部知道这个事之后,自然便有些蠢蠢欲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