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我们娜可爱的中学时代在线阅读 - 【原文小说】17

【原文小说】17

    16

    有人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答:“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rou,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那又是怎样?从年初开始,就一直在读村上春树写的书,昨天看完《国境之南太阳以西》之后,就开始看他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读了前面三四章节,都还不懂书里要表达的是什么,而且内容也写得莫名其妙,不如之前看过的其他书那样轻松,看一两个章节,就大概知道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了。于是查了一下小说的创作背景,从中知道了一些关于村上春树成长的事情,村上春树1949年1月出生,出生于日本二战后婴儿潮之中,天生反骨和叛逆,上学读书的时候,厌恶学校、厌恶考试,中学时代不务正业,几乎每天都玩麻将牌,滥交女朋友,在爵士乐酒吧和电影院里消磨时光,再就是抽烟、翘课、上课时读小说,以致于成了落榜生,只得复读一年。上大学后,因为学分问题,他花了7年时间才从大学毕业。

    这就不经的让我回忆起这些年的读书经历,这些年上学来的一些事情。开始知道“读书”这两个字,应该是在小学的时候,是上到课文《早》时候,应该是语文老师灌输过来的思想,就是在给我们上课的时候,不断重复着提醒我们说,要刻骨读书,像鲁迅一样勤奋好学,要立志做个有出息的人,有时为了能多给我们形象的理解,也总是会和我们例举热爱读书的例子,比如老师会指着墙壁上的名人警句说:“看看我们的周总理,从小就立下大志,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愿,后来也做了总理,为我们国家的崛起奋斗了一辈子。”,然后又指着另一边的墙壁说:“高尔基,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都说了,书籍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啊,大家一定要好好读书,热爱读书,努力读书………墙壁上挂名言警句,这是学校的惯例,小学有,初中有,高中有,大专有没有,就不太记忆了,因为上大专后,教室是不固定了,变换太多,也就不大容易记。

    也就是老师这样孜孜不倦的教诲和不断重复的絮叨影响下,在我童年时期的脑海里,也就根植了这么几个热爱读书的人物,早起的鲁迅先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还有说书籍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的高尔基。让我对周总理在小学时候更生敬意的一件事,那就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事了,也是上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课文时,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这些敬意也都是老师灌输过来的罢。或许也是自发的,要不为何老师灌输了那么多的东西,我又何以对这几个人,这几件事映像特别深刻,乃至过了十几年,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那么有触动。那时候的我,不也正是白纸一张吗?或许也已经带上了社会上的一些污渍,但还是十分可塑的,老师给我们什么思想,那么我们脑海里就会存留有什么样的观念。虽然在后面的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一辈子,你都并不一定能察觉到,但是这些小时候灌输到大脑里的思想,也一定在你以后的人生之中产生了无形的影响,只是你察觉不到而已。

    上了初中以后,读书的机会就更多了。有思琳老师的引领,因为她也是位十分喜欢读书的老师,初一第一学期,当我们的班主任,给我们建了一个读书园地,就是在教室的后面,靠窗的墙角里摆放两张桌子,然后整来了两个木箱,大约是1米长,60厘米宽的规格,就是我们父辈母辈那一代,用来装衣服物品的木箱。木箱带有两把锁,钥匙是我拿的,因为当时我是班长,箱子的保管和图书借阅登记都由我负责。箱子里装的都是思华老师带过来的图书,有读者、有知音、有奥秘、有故事会等等……也都是杂志居多,这就是我们简陋而不简单的读书园地。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奥秘》,哪个好奇心强的年纪,要我静下心来读纯文字的书,怕是很困难的。就是喜欢看带有图片的《奥秘》,而且讲的都是一些地球未解之谜,特别能满足我那时的好奇心。第二个学期呢,也不能满足于那两个箱子里的杂志了,开始去学校的图书室借阅书籍了。这个学期去借阅的书应该算是最多的一个学期了,什么都看,但是现在叫我去回忆都看了些什么,确实也是什么都忘记了。

    初二的第一个学期,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思琳老师走了,调去别的中学去了,初一时喜欢的女孩、坐在我前面的女孩,怡娜也走了,娜转校去了县城去了。这个学期是浑浑噩噩的度过的,上课打瞌睡,带头讲话,和老师顶嘴……虽然那时我还是班长,但是叛逆的情绪特别厉害,自己都无法控制。后来去邮政局找到了老师的邮编,就开始给思琳老师写信了,有一次在信里说到我想看一些书,但不懂看什么,希望老师能给我推荐几本。后来思琳老师真的给我寄书过来了,书并没有寄到我这里,而是寄给朴老师,教过我一个学期的语文老师。书是朴老师给我的,当时我就特别感动,我只是在信中说我想看书,老师就真的给我寄过来了,她的回信是后来收到的,在信中也提到了寄过来的书。一共三本,两本是小说,一本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红色封面,记忆最深刻;一本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书,有两部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最后一本是介绍历史伟人、名人事迹的书,书名是《世界49位名人的青年时代》。

    当我看完这三本书以后,给老师写信说要还给她时,她回信说先让我给朴老师拿着,等她回屏南中学时,她再去拿。但是后来我也一直没给朴老师,这三本书我也一直留在身边,高中头两年都还把《简.爱》带在身边看,所以对这本小说的记忆也是最深刻,现在回家翻翻我装书的箱子,应该也还能找到。但是有一段时间,心里也是很愧疚的,书是老师借给的,而我却一直没还给她。这个学期就这样浑浑噩噩混过去了,还好有老师的书陪伴,偶尔也会去图书室借阅其他书籍。但是不如初一那么经常了,因为思琳老师走了,那种热爱学习的心态,也已经没有初一那么热情了。

    初二第二个学期,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事,本来以回,还会浑浑噩噩的度过这个学期,但是上学期转校到县城的娜又转回来了,而且还是转回了我们班里。这就让我精神振奋起来了,那股学习的劲头又上来了,上课也不敢打瞌睡了,听课也认真起来了。具体是什么原因,或许就是不想在喜欢的人面前,表现得太差劲的心理在作怪吧。因为娜的回来,开始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了,也就不那么无所事事了。这个学期也很少看课外书了。初三分班时,成绩也刚好迈进尖子班,也很幸运的和娜分到了一个班。其实上到了初三,我对中考都还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什么上高中的事,也都没想过,或许有想过,但是并不放在心上。后来在安排座位的时候,又想办法坐到了娜的后面去了,坐在她后面,跟着她一起学习就会有动力。就这样,初三一整年,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也没再给思琳老师写过信,有时想要写,但是一想到未归还的书,心生歉意,也就停下了笔。看课外书也只是偶尔,不过未还给思琳老师的书,我也还是在看的,虽然已经看了很多篇,但是并不厌倦,现在想想,那种情绪应该算是寄托罢。

    后来中考分数出来了,也刚好考上了宜高的分数线,也就去宜高上了高中。娜考得比我好,去了市一中。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高中生活,也开始了给她写信、等她回信的生活。就在一个县城里,两个学校也不远,四年时间,为何一直不敢去与她见面、与她碰面、与她会面……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就是通过书信和邮件交流,电话交流是在高三时有过几次,号码是她们宿舍的,也是娜在一次回信给我的,但是是那一封,确实也是不记得了,存在手上信也不是很多,但是在高三开学时收到的信也一直存有在手上,看了一下内容,应该是高二期末时候写的,我收到信的时候已经高三开学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