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炼气
莫然睁开眼,望见手心足心均是完好无损,回想龚清名跟自己说到守拙境时并未提起这一征象,一时不得其解。沉思片刻,猛地想到有一晚闲来无事,到书房中随意翻阅,曾看过一本《修行志》,书中记载的是祖师爷宁琊子修行之时的诸般征象,他当时只匆匆浏览,但有一段关于“初识”的话却印象颇深:“夺脉之后,元门尽开,于静坐之时,入神之际,有气自五心徐徐入体,经劫脉归入气海,其性微凉,是为天地灵气,此为初识灵气。” 他适才所知觉的征象与书中所记虽有出入,但“有气自五心徐徐入体,经劫脉归入气海,其性微凉”这一点却是全然相同,越想越觉得那正是辟元之后的“初识灵气”,但转念又想:“龚清名说唯有辟元,才能引灵气入体,我未曾夺脉,难道便已辟元了?”顿时又有些疑惑不定。 他心想与其自己胡乱猜测,何不去询问龚清名?心念一定,跃下树来,走到山脚时望见了小溪中的流水,那日在湖底濒死的景象又涌入脑海。他站定脚步,突然想道:“难道是那时无意之中完成了夺脉?还是师父的本意就是帮我夺脉?”当下右手探左手脉搏,脑中传下旨意,让心跳变快变慢。但任由他如何动作,脉搏始终不随心意改变。 他眉头深深一皱,越发想不明白其中道理,便径直来到乾宫,龚清名没见着,却看到了上官太昱,于是将此事全盘告知。 上官太昱听罢,不喜反忧,沉默片刻才点了点头,淡淡说道:“那便是初识了。”顿了一顿,又道:“既已辟元,便可开始炼气了。清名跟你讲过炼气了么?” 莫然道:“还未曾讲过。” 上官太昱道:“正好我此刻左右无事,便跟你说一说罢。”拉来一张凳子让他坐下,缓缓说来: 修道可分为内境与外境。所谓内境,即是灵气修为,所谓外境,即是道术。与传统武学类比,内境好比内功,外境好比招式。武学之中,即便你毫无内功基础,只要招数足够精妙,也可伤敌制胜。修道则不然,若你毫无内境修为,再厉害的道术,也只是花拳秀脚,实无半点威力。因而内境是修行的基础,是道术的基石。 但凡修道者,必然修习内境,道术却并非人人都追求的。如凌云教的饶太贤,虽内境已臻至极高境界,道术修为却甚是平庸,甚至不及“清”字辈的许多弟子,只因他更喜欢钻研占卜术数、天象地理。又如纪太尧,虽道术平平,医术却极为高明。 内境修行又可分炼气与炼脉,两者相辅相成,贯穿于修行始末。所谓炼气,即灵气进入气海后,引导其在劫脉内运行七七四十九周,此为一个小周天,此时灵气方与本体同化,为己所用。 劫脉和气海天生容量有限,炼气一次后,便即充盈,因此需炼脉以扩充其容量,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炼气。 四十九个小周天是为一个大周天,通常须分四十九日进行,此过程即为炼脉。对于资质优异的修行者,完成四十九次炼脉后,即可突破筑基境,进入持器境。 因炼脉所需时日是炼气的数十倍,因而是修行的限速之步骤,大凡炼脉快者,其内境修行亦迅速。莫然和陈语瑶的脉床、气海已极为广阔,至少十年之内已无需炼脉,只需炼气即可。但这种情况数百年来首次出现,因而上官太昱再三告诫他炼气之时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切勿贪多务得,以免遭至灭顶之灾。 内境境界可分六重,一重筑基、二重持器、三重超然、四重无形、五重飞渡、六重长生。相传只道尊一人修炼至飞渡之境,当今世上,修为最高的太史辛明和虞君明,也只是到了无形之境,至于长生境,尚是个虚无缥缈的传说。 但凡辟元之后,便进入了筑基境,筑基乃是炼气与炼脉的统称,因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重境界,只是对辟元之后御物之前的一段时期的统称。 当气海之内凝集了足够多的灵气,便可隔空御物,此时方可修习道术,此境即为持器。 天地之间的灵气,可大致分五种属性,即金、木、水、火、土。木者伸展、其性缓,土者中和、其性惰,因而这两者大多用于培根固本、强身健体;火者炎上、其性躁动,不易于控制,修炼此属性灵气极易走火入魔,因而被列为禁术;水者润下、其性柔和,适于修炼,但世上水属性宝物极为稀少,若无相同属性的宝物,便难以发挥道术的威力,因而修炼者也寥寥无几;金者内敛、其性稳固,易于修炼,且世上金属性宝物极多,因而修道者大多修习此灵气,也正因如此,道术大多是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