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黑太子在线阅读 - 第111章: 午餐鸡汤

第111章: 午餐鸡汤

    以大明去年财政收入1500万两来计算,涨薪之后,首辅薛国观一个人的年俸就是岁入的两千五百分之一,不可谓不高。

    原来的年俸为1044石米,每石折合二两银子即2088两,这次涨薪几乎给他的工资净增了两倍。要怪就怪李东阳的运气不好,当官没赶上好时候。

    比较起来,首辅的俸禄还不是涨幅最大的,正六品原来月俸10石,涨薪之后月俸70两,几乎曝涨了三倍半。

    其他品级的官员眼红也没办法,太子给每个级别的官员都涨了俸禄,吃人嘴短,还容易被同僚攻击,所以大家也就没有在这上面斤斤计较了。

    每个人家里都有父母、妻妾、子女、仆人,都算上的话,十来口人都是少说,连家里人丁不多的海大人都感觉到生活拮据,就更别说其他官员了。

    所以大家也就心有灵犀地用眼神喜大普奔,真口不择言,指不定会咬出点什么事情出来,等收不住的时候,那就为时已晚了,不但银子没有自己的份,还得吃下一大碗油炸蝗虫。

    不过就算是涨薪了,光凭这点银子也完全不够花。

    拜会老师、上级,与同乡、同僚聚会,打赏家丁、下属,过年、过节的礼尚往来,这些都需要大把的银子。

    不包括家人的日常开销,光是这些业内规则,一个知县每年至少要花掉四五十两银子。

    这还只是基本事项,若是想要做到消息灵通,没有个一二百两是下不来的。

    太子洒的银子无法完全满足官员们的胃口,但给了总比没给好。

    更别提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非但不给群臣涨薪,还要想方设法的让大家捐钱……

    对幺鸡来说,给这些不听话的狗东西们涨薪,理论上是不愿意的,但出于稳定畿辅地区的战略考虑,还是很有必要的。

    只要官员们拿到了切实的好处,就会养成条件反射,哪怕是甩锅爹突然苏醒,也没办法再把月俸标准改回去了,这样一来,这些狗东西就要一直吃自己喂的“狗粮”。

    而且涨薪之后,官员们的收入也主要是用于日常消费,他们手下的仆人要养活家人,辐射人口总量有数万人之多,大多都是穷苦百姓,涨薪算是间接的惠珉之举。

    以畿辅地区的百姓为例,普通人一般月薪在一两到五两之间,给人打工收,做些力气活,入就偏低,在一两到三两之间,天天吃rou是不可能的,但也能让一家老小吃个饱。

    一户有四个大人和四个小孩的家庭,按照大人每人每月吃二十斤米,小孩吃十斤米计算,一户每月须购米一百二十斤,不到一石粮食。

    若是家里有两个人挣钱养家,那就还好,说不定还能时不常的吃点荤菜。如果只有一个人出去打工,日子就过得非常清苦了。

    刨去油、盐、酱、醋、柴、米、布、药这些生活必需品,外加修葺墙屋,普通家庭几乎攒不下钱,只要全家安康,没得大病,未遭横祸,那就算是老天保佑了。

    自己当小老板个体户,比如卖rou、卖油这样的,收入就稍高,能月入三两到五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们能比最底层的大部分人稍微好过一些。

    市面上物价高起,每斤猪rou高达一百文以上,一只活鹅就要一两银子多,收入中高的家庭才能吃到,穷苦百姓打牙祭的主要rou食也就是从河里捕捞上来的鱼虾了。

    他们完全无法与动辄砸个千八百两银子在扬州“买马”的商贾相提并论,徽、晋、江浙富商家底极其殷实,哪怕身价有三四十万两银子,在同行里也就是个“中贾”而已……

    “诸位爱卿的本月月俸将于下月初十之前发放,户部在下月初六之前完成核算并提交给本宫审定,如无差错,初八开始发俸。从今往后,京城内的各部及各衙门均不准自行发放俸禄,不论品级与职务,所有官员均须到户部指定地点领取月俸。”

    这又不是发大米,凡是涉及到银子的事情,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才行,而且要直接发放到个人手里,减少“某些中间环节”赚差价。

    倒是薛国观在领工资的时候,还须要带个给他扛包的跟班,因为首辅的月薪可不是五斤十斤,而是重达三十八斤,全是现银,这特么绝对不是闹着玩的!

    反正本宫很是以人为本,不光给你们涨工资,还发现银,要是某人在领薪的时候累得腰肌劳损,那就不是本宫的责任了,这锅你们谁爱背谁去背好了……

    “李待问,李爱卿,户部须在本部院内设立相关领俸处,下辖多个服务窗口,外观与当铺类似,正一品到正三品为一个窗口,从三品到从六品为一个窗口,正六品到未入流为一个窗口。还须为数量众多的衙役设立等若干窗口,官员与衙役的领取窗口要设在不同的院内。所有人等的月俸均须当面点请,签字按手印,一式四份,户部库房留存根,东宫与领俸处各持一份作为备份,发到领俸者手里一份。所须人员、场地、陈设、银两、手续,均须在下月初一之前完成,不得有误。”

    多设窗口是为了避免眼红,哪怕是个未入流的官员,每月也有十两银子落袋,比那些当差的仆从高出好几倍,大家还是眼不见为净。

    距离规定时间还有十一天,时间算不上多充裕,但一切准备工作、人员、物料对户部来说都是现成的,只要专门腾出两个院子作为官员和衙役的领俸处就行了。

    李待问觉得这事办起来也比较容易,太子无非是将发俸的方式做了些许改动,稍作思考便应承接下任务,但还有一个巨大的困难,所以疏言道:“臣定当竭力为殿下办好此事,只是倘若涉及军队、厂卫将士俸禄,人数众多,户部恐应接不暇,臣尚且不知如何对待!”

    直接发俸倒是一件好事,可要是给那些行伍发钱,真不是见容易的事情,别的不说,他们的人数太多,动辄上万,要知道堂堂户部,算上他这个尚书,在编人员还不到四百人,发俸压力可想而知。

    不算五六千人的锦衣卫,光是勇卫营的士卒就高达万余,给他们发俸就得耗掉一天时间,要在三天之内给文武双方发完月俸,户部简直就要变得焦头烂额。

    更重要的是,太子今天下午就要给孙传庭所统率的秦兵发俸,所部人马不下三万,李待问昨日退朝之后都没时间回家,在户部忙着安排人手,不然今天太子定好的事情就要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