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黑太子在线阅读 - 第1035章:良性循环

第1035章:良性循环

    与老城不同,新城不但规划合理,外观别致,环境优美,还拥有整套下水系统,即使下雨天也不会出现秽物遍地横流的情况。

    为了确保巡逻与管理,某新皇在规划新城设计图时,就要求除特殊建筑之外,将每个街区都设计成正方形。

    从高空俯瞰,新城就是由一堆小方块与某些大方块所组成的,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这就算是人间仙境了……

    一类街道为双向十车道,中间设有隔离带,另设有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其宽度已经给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的提升空间。

    二类街道也有双向六车道,从目前估计,未来三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用来给一类街道疏导车流是毫无问题的。

    某新皇认为那时候还消灭不了辫子,自己就又要遭雷劈了。

    届时由于没有来自关外的隐患,整个京城就不再需要城墙了。

    各种建筑都可以建在城外,没了城墙的限制,不论是地价还是占地面积,都会与现在有所不同。

    在新城投入使用之后,老城那边已经积攒了足够多财富的各种土豪,便跟着某新皇一并搬了进来。

    老城此前的房价是最高的,中城最低。

    现在新城抢走了头把交椅,老城居中,中城依然垫底。

    住惯了四合院模式的明式宅院,突然到新城住小洋楼,很多土豪都感到不适应,甚至整夜都睡不着觉。

    但某新皇住在这里,包括大臣、将领、勋贵、商贾等,要想近水楼台,就必须也跟着如此这般。

    新城里不是没有四合院,只是皇帝都住了楼房,下面的人自然也会跟风买了这种房子,无非是再多花一份钱买四合院而已。

    对外,都宣称自己迎合某新皇的推崇,并表示搬进新式楼房之后,实在是舒服得不得了,恨不得早点搬进来……

    包括薛国观在内的很多臣子,不论是款款买房,还是分期贷款的,都感到些许不适应。

    但薛国观为了贵为皇后的女儿,也为了自己首辅的位置,也要带着全家搬到这边来。

    军机大臣们对此完全没意见,这些年在军机处体验到的新奇事物数不胜数。

    能白住一座小楼,何乐而不为呢?

    低级别的官吏就没这个待遇了,要么住宿舍,要么买新房,要么就还得住在老城,每天到新城来上班可是费了牛劲了。

    某新皇对此表示理解,毕竟还能推动北都的交通与早餐行业的发展嘛!

    官吏的月俸分流给从事此行业的穷苦百姓,本就是件大好事嘛。

    老城的房子降价,还能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或者乡下人进城安家落户。

    为了促进北都乃至整个畿辅地区的城市化,某新皇还让下旨,只要能够在城内全款买房,买房人便可自动获得城市户籍,拜托农户户籍。

    原先拥有的土地可以完全保留,在土地方面的收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到了今年,小冰河时期所显露出来的特殊气候,在大明北方八隅已经变得很微弱了。

    这说明这种极端气候基本进入尾声了,很快便将结束。

    只要关内重新风调雨顺起来,关外的皇太鸡就算是与这个花花世界诀别了!

    困扰大明多年的天灾总算是滚蛋了,也就意味着中原的流珉与流寇都无法立足了。

    就像天气好转,冰雪便会消融一样。

    各地官府均报告了类似的情况,某新皇下派的巡检人员也上报了几乎相同的内容。

    在灾民们可以自食其力之后,等于朝廷每年都可以节省大约五百万两的以工代赈资金。

    某新皇在北方八隅收取的农税只有两成,与商税等同,地主的地租不得高于四成。

    余下四成就是留给佃户的收入,不能让佃户们一年到头白忙活,甚至出现亏本与欠债。

    经过朝廷与各省巡抚的不懈努力,地瓜与土豆这两种耐悍作物总算得到了大面积种植。

    由于气候转好,降雨比以前更多,亩产也随之得到了飙升,达到两石以上。

    在户部重新丈量土地,并套现了手头所有的地契之后,朝廷的粮食岁入暴涨到了一千石以上。

    这便意味着北廷再也不需要让郑芝龙去南洋花钱买粮了,还能拿出大量的粮食来接济北地的诸多藩国。

    南洋的藩国一年三收,根本不需要粮食方面的援助,反而会用粮食来换购大明的轻工业产品。

    那边虽然物资较为贫乏,但跟北地诸多藩国一样,当地的明人百姓普遍吃的都比较不错。

    首先明人勤恳,移珉过去的农户并不厌倦每天的耕作,使得每年都有不错的收成。

    其次由于靠海,使得海捕业极为发达,只要天气良好,便可频繁出海。

    南洋诸多藩国的沿海百姓平时以吃海鲜与水果为主,粮食反而成了副食。

    因为海鲜与水果都不易长期保存,多半是无法运往大明本土的。

    粮食就成了宝贵的硬通货,百姓们省出来也可以换钱换物。

    北地的粮食一年一收,而且只能种麦子。

    好在百姓能够进山打猎,亦能捕鱼。

    rou和鱼都不缺,就可以补充口粮方面的差额了。

    北地能拿得出手的特产就是皮毛、鹿茸、虎骨、硫磺这四样,金银铜则是海外藩国普遍拥有的硬通货。

    在北地的诸多藩国里,地处偏远的崇国借助堪察加半岛的活火山,拥有了取之不尽的硫磺,并在某新皇的帮助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硫磺工厂。

    崇国每五个人里,便有一个人从事硫磺或与硫磺相关的工作。

    而且得益于活火山的火山灰,崇国的土地异常肥沃,而活火山使得周边地区的地表温度并不冷,大致与辽东北部相似。

    在落地发展十年之后,在崇王朱由樻的带领下,崇国上下没有一只乞丐,实现了人人有房住、人人有衣穿、人人有rou吃的目标。

    大明本土百姓可是每周吃一两次而已,在崇国这边,是天天吃,甚至顿顿吃。

    再穷的百姓,一个月也能吃掉十斤以上的海鲜。

    而且在张某人带兵去了北美大陆之后,崇国便成了海上运输线的中转站,这就算是得到了一张从天而降的馅饼。

    郑芝莞的船队基本都会在崇国港口作为去往阿拉斯加前的最后一站,之后才会横渡海峡,抵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