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城市排名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 因为大明正在进行工业化,城市,特别是富裕地区的大城市是工业化进程的火车头。 所以第二期的内容也有了,那就是大明城市TOP20! 第一期由于弄了个国家和地区TOP20排行榜,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 直接证据就是在零售价高达两银币的情况下,销量超过五十万册。 刨去成本与两成税费,还能让传媒集团直接进账五十多万银币。 昊菁皇帝的姑姑与姑父是传媒集团的大股东,他们的孙子孙女要结婚。 作为长辈,也没啥可给的,发红包就免了,朱慈烺直接出了这么个主意。 光是TOP20排行榜,少说也能做十期。 第一期是国家和地区,第二期是城市,第三期是各府,第四期是公司,第五期是富豪。 第六期安排各国元首上阵,第七一堆历史上的强大帝国。 第八期用世界各地的宝藏撑场面,第九期是世界各地的奇迹,第十期介绍地球历史。 十期做下来,累计能让姑姑两口子分到近百万利润,这就是天大的红包了。 得益于第一期所创造出来的良好口碑,第二期的销量高达七十多万本。 尤其是入选排行榜前二十的城市,报馆已经在高人的指点下专门对其进行大力销售。 这就等于是当地官吏的业绩,同时也给城市做了广告,可以当作名片来使用。 高居榜首的自然是经过朱慈烺苦心经营了四十多年的北都,这还不能排第一就没天理了。 第二则是曾在甩锅爹治下的南都,得益于陪都和备份的身份特征,加之甩锅爹当年特意抄作业,南都在诸多方面都等于是北都的微缩版。 位居季军的城市不是江都或钱塘,而是位于太湖附近的长洲。 得益于纺织业的高度发达,掌握着高端布料生产的长洲实现了对江都的反超。 钱塘是整个大明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行业地位跟尤擅丝绸的长洲相当。 时至今日,丝绸与茶叶仍旧是大明帝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排在第五则是曾经风光无限的江都,该地有两大特产——盐商与瘦马! 随着海盐的崛起,两淮盐商便风光不在了。 一部分转作其他生意,一部分则早已经营起了海盐。 盐工们及其家眷则被坐镇淮安的史可法弄到了山东,继续从事老本行,而且收入更高。 如此一来,盐商的收入不能与往昔相比,瘦马的行情也就急转直下了。 好在整个大明的风尚还是没有跑偏,尽管皇帝的喜好刚好相反。 其中有一些个人喜好的因素,也有些人故意跟某皇帝的唱反调。 皇帝喜欢肥马,他们就喜欢瘦马,而且不断叮嘱自己,必须坚持喜欢下去…… 往后的第六名,终于出现一座北方城市——天津! 南都、长洲、钱塘、江都,这四座长三角城市,被北方地区的一些人称为江南四霸。 人家天生地段好,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天津依托进出口工业与造船业,总算混到了第六名。 在北方城市里位居第二,仅次于北都,这已经算是殊为不易了。 这基本是沾了北都的光,要不是天津死死卡住北都的出海口的好位置,估计连这份榜单的前十都进不去。 北方第三是冬季的不冻港蓬莱,榜单排名第七,城市特点与天津相类似。 天津算是春夏秋三季的港口,蓬莱则主打冬季进出口业务。 第八依旧是南直隶松江府的华亭,说明江南的发达是显而易见的。 前十末尾则是两座华南地区的城市——广州与厦门,后者还多亏了郑芝龙在当地经营多年。 第十一到第二十的排名则是晋江、大同、山阳、长安、武汉、成都、青岛、武进、保定、沈阳。 前二十里面,南直隶就占了五座城市,占了四分之一的份额,其经济发达程度可见一斑。 北直隶有三座,看着也不少,其实就是北都拼命拉着天津与保定,让这两个小兄弟别掉队。 西部的城市只有长安入选,尽管陕西通过采油、挖矿以及铁路的帮助,已经彻底告别了朝廷赈济。 其经济实力仍旧大幅度落后畿辅地区,更别说几乎快要组团起飞的江南一带了。 陕西含柠夏,其实就四个地方算是比较富裕。 其一是延长油田,其二是榆林与神府煤矿,其三是长安。 运油的与挖矿的有钱之后,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北都定居的,都会选择在长安落脚。 故而在外人看来,长安的有钱人特别多,甚至不亚于天津。 在昊菁皇帝看来,以后陕西境内出现大型城市也是可能的。 只要解决了交通与水源,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那就没什么大问题。 长安与北都,可以看作是北方发展的龙尾与龙头。 龙尾的经济实力可以比不过江南四霸,但龙头必须比得过,而且还要甩开他们。 南直隶的五座城市的人口总和与北都不相上下,经济总量也相差无几。 江南地区虽然是亩产较高的水田,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是非常有限的。 那些不打算移居南地或者北地的农户,就只能选择进城打工。 这就导致了南直隶的诸多大城的城市化速度也是非常之快的。 只是在城市建筑上,短时间内还是明式风格,没有像北都新城这边改变的非常迅速。 除了南都之外,其余四座城市几乎都是主打轻工业。 北都的产业结构与南都相类似,走得都是轻重工相结合的路线。 天津、蓬莱、青岛、厦门、旅顺这五地则是重工业与贸易相结合的路线。 各地的特长不同,故而产业结构也就不能一概而论。 轻工业与贸易相结合的典型例子就是钱塘,丝绸、瓷器、茶叶,都可以从这里直接出口。 类似钱塘的沿海城市有很多,譬如广州、水嘉、晋江等地都是如此。 内陆的成都、重庆、武汉走地都是这个路子,目前也只有这条路适合它们来走。 发展重工业,昊菁皇帝当然倾向于资源丰富,且能通过铁路运输原材料的北方地区。 南方水网密布,自然更适合发展轻工业,也便于将轻工产品迅速装船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