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朝局内幕(二)
辕轩昭只是就事论事,对朝廷迟迟不成立国用司之事表示疑惑,并没有责难或怪罪谁的意思,没想到先生反应这么大,一语未发便陡然离席而去。 辕轩昭赶紧追了出去,小声说道:“元朗出言无当,请先生莫要放在心上。” 叶正途冷哼了一声,旋即环顾了一下四周。 此时两名青衣小帽的粗使下人,正叉手分立在门口廊檐下面,他们互相盯着对方,脸上全都摆出一副迷惑不解之色,显然没搞清楚究竟怎么回事儿。 片刻之后,叶正途只说了四个字“你随我来”,说完便径直朝隔壁的一间大屋子走去,等辕轩昭跟进去之后,叶正途反手就把房门给关上了。 直到这时,辕轩昭才反应过来,原来先生是怕隔墙有耳,难怪他刚才在正堂之上一直推说没那么简单,却不肯说出具体原由,如今到了这个僻静的所在,他应该和盘托出了吧? 这是一间整洁素雅的书房,里面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样样俱备,一张黑漆枣花实木大书案,几把扶手处磨出包浆的圈椅,还有三面摆满书册的大阁架。 两人坐定之后,叶正途这才说道:“元朗,你刚才不是追问,朝廷为何迟迟不成立国用司吗,那老夫现在反问你,你所说的朝廷指的是谁?是东府,是西府,还是皇上?” 辕轩昭一下子被问愣住了,对他一个地方官来说,朝廷不就是朝廷吗,怎么还分东西二府和皇上? 叶正途见他哑口无言,这才微微一笑道:“你虽说已经做到了侍从高官,可是却从来没在朝中呆过一天,自然不清楚其中的潜规则了。相对于地方上来说,两府三省六部百司都能代表朝廷,甚至有人认为皇上就是朝廷,其实这都是曲解。” 不用说别人了,其实辕轩昭就是这样认为的。 叶正途接着说道:“朝廷只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不是单指某人或某个衙门。咱们炎宋皇朝历来主张皇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内有封驳官,外有言谏官,皇帝尚且不能独断专行,更何况宰执大臣乎?百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韩太尉和老夫名义上执掌着东西二府,实际上谁能真正做到一言九鼎?” 辕轩昭听明白了,先生的确心有苦衷,像两国开战这样的军国大事,岂是一两个人动动嘴皮子就能推动起来的?国用司迟迟没有成立,一定是朝中大臣们没有达成共识。他这才记起来,难怪此前姚淮源向他传达的堂谕中说,北伐时机尚未成熟,看来内幕确实没那么简单。 他想到这里忙问道:“先生,既是如此,现如今朝局是什么状况?” 叶正途肃然之色稍见缓和,过了片刻,方才说道:“如你所知,朝中六部百司之中,天道宗的官员仍占大多数,这些人都是反对兴兵北伐的,不要说他们了,就连都堂里的宰执大臣,也有人在暗中掣肘。” 辕轩昭听了这话,心中一动,看来此前的传言不虚,于是点了点头道:“杨皇后与韩太尉有隙,知枢密院事杨维山难免会在背后做小动作,怕就怕他与天道宗官员勾搭连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等于又站起来个福王啊。” 当今皇后杨桂枝曾因为册封皇后一事,与韩贵胄结下不解之仇,她给当今圣上皇甫易吹枕边风,让她哥哥杨维山出任知院一职,很明显是想扯住韩贵胄的后腿。 叶正途仰面叹了口气道:“这也正是老夫今日把你拦到府上的由头啊。” 辕轩昭吓了一跳,听先生这话的意思,难道说他们已经有同流合污的苗头了?天道宗里像史远道这种疯狗,一旦抱上杨维山这根粗大腿,恐怕很快就会兴风作浪了。 叶正途忽然转移话题道:“当今圣上时而优柔寡断,时而刚愎自用,时而偏听偏信。老夫和韩太尉屡次向他进言,成立国用司,统一天下财权,每次都答应的好好的,结果一回到杨皇后的坤宁宫住上一宿,第二天就变卦了,唉!” 他是当今圣上的老师,对于这个学生的脾气秉性自然了如指掌,实在是无可奈何。 辕轩昭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来,于是忙问道:“先生,馆伴使的人选正式确定下来了吗?” 谁是这次的馆伴使,就意味着谁将来最有可能入主东宫,对于辕轩昭来说关涉重大,他还是极其关注的,这是因为一旦杨皇后的儿子闽王皇甫显被选中,那就真正大事不妙了,北伐大业很有可能会泡汤。 叶正途笑了一下道:“你可能是听到什么小胫消息了吧?就在前几日,学士院刚刚颁旨任命鲁王皇甫旬为馆伴使,你们很快就要一起共事了。” 辕轩昭不禁喜出望外,如此一来,大事尚有可为啊。 其实他根本不知道,为了能当上这个馆伴使,韩杨两家闹得不可开交,都快打破头了,最后还是韩贵胄的姨母吴氏太皇太后亲自出面说情,当今圣上皇甫易这才下定决心选韩贵胄的亲外孙鲁王皇甫旬为馆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