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峰回路转
这武官气喘吁吁,一脸的倦意。 事实上,他是奉何岩的命令而来的,用的是急递铺的快马,何指挥早有明言,这封捷报,必须得抢先送达,那言外之意,倒是担心中官和巡检那儿率先送来了消息。 所以这武官没有丝毫的怠慢,连忙将手里的奏报递上去:“锦州大捷,诛鞑靼七千余……” 一下子,兵部沸腾了。 仿佛一下子,许多人都松了口气。 可这武官却是急得跺脚,亲自见了兵部右侍郎,低声道:“锦州的李善和王宝,也朝这里加急送了奏报了。” 侍郎一凛,顿时明白了这话里的深意,他淡淡地看了这武官一眼道:“尔在京师,好好歇一歇,到时,自会寻你问话。” 说罢,再不迟疑,正了衣冠,急匆匆的朝宫中而去。 ……………… 东厂…… 一个档头,已是心急火燎的将奏疏送进了宫中去。 萧敬忙是拆开了奏报,顿时眼眸一抬,脸色大惊道:“这莫不是王宝冒功吧?” 这是萧敬的第一个反应。 可随即,他喜上眉梢。 这假的可能性不大,不然这王宝就是不想活了。 至于这份捷报的分量,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陛下正在为此事忧心呢。 十数万百姓啊。 一旁的档头带着几分急切地道:“干爹,东厂那儿说这事儿……万万不可等,一等,若让别人争了先,这一切……可就太迟了。” “是,是。”萧敬抚额,在司礼监里踱了几步,方才道:“咱竟忘了,竟是忘了,去暖阁吧,赶紧。” ………… 最先抵达暖阁的,却是谢迁。 谢迁几乎是飞跑着来的,口气还一个劲的在喘着气。 今日陛下在暖阁召见大学士和兵部尚书,除此之外,还有方继藩,不过谢迁却有许多奏疏,尚需拟票,谁料通政司竟是送来了这么个消息。 此时,暖阁里,弘治皇帝正看着舆图,目光定格在了大宁的位置。 朵颜三卫,主要便是在大宁附近盘踞,其实只需看了舆图,便能明白为何朵颜卫如此的蛇鼠两端了。 一旦鞑靼人取下了锦州,那么大宁则就处在尴尬的位置上,他们既不愿为了大明和鞑靼人为敌,同时又害怕鞑靼人夺取了锦州,使草原上的生态平衡彻底的被打破。 “失策啊,真是失策啊。”弘治皇帝摇着头,依旧觉得惋惜。 大明这数十年来对大漠的国策,确实有巨大的失误,为了报复土木堡之仇,被仇恨蒙蔽了眼睛,这反而给了鞑靼人统一大漠的天赐良机。 他抬眸,将舆图一卷,叹了口气道:“鞑靼人壮大至此,自此之后,天下将不太平了。” “对付鞑靼人,也不是没有办法。”方继藩想了想,不由老老实实的回答。 “嗯?”弘治皇帝看向方继藩,眼中一抹光泽闪过。 他发现这个小子,总有主意。 方继藩咳嗽一声,才道:“这个……其实是太子和臣……一起的主意。” “噢。”弘治皇帝颔首点头,接着看向刘健和马文升等人,他虽没说什么,心里却在不由的想,这方继藩,果然是忠良啊,这个时候还不忘太子。 “你说吧,朕想知道,太子和你想了什么主意。” 方继藩便道:“关外忠良,建立定居点,步步为营,彻底挤压鞑靼人的生存空间,汉人在关外多一个,鞑靼人的牛羊就少一头,此消彼长,天下再无鞑靼。” 听了方继藩的话,所有人的表情都不约而同的古怪起来。 弘治皇帝和马文升、刘健等人对视一眼,有点面面相觑。 弘治皇帝抚案道:“你但言无妨。” 方继藩道:“鞑靼问题的本质,不过是汉人无法出关而已,汉民为何无法出关定居?是因为成本太高,关外不产粮,若是聚集大量的人口,就必须依靠关内供粮,时间一久,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的结果,怕也不理想。” 方继藩顿了顿,接着道:“因而想要解决鞑靼,就先要解决大漠种粮的问题。” 弘治皇帝默默的在心里寻味了一番方继藩的话,倒是觉得有理,点了点头。 刘健等人亦是点头。 真的很有道理啊,听着都觉得很激动。 当然,大家也不是智障,虽然这是一个很完美的方案,可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大漠里咋种粮食呀! 这就好像方继藩的上一世,一群死宅们个个都是教育家,开口闭口说自己倘若有个儿子,定会如何如何教育成才,这也很完美,唯独要有儿子之前,得先有一个女朋友,然后死宅们一辈子是不可能有女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