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七章:大力出奇迹
一车车的马车长途跋涉出关,蔚为壮观。 这些马车,就如沿途的宣传队。 以至于沿途州县,都知道是去拉矿了。 关中一带,并没有浓烈的读书气氛,诗书传家的人不多,毕竟……考也考不赢那些考霸,因而……倒是颇有几分商业气氛。 不少人,竟也抱着疑虑,拉着车去。 而在破虏卫这里,一座新城已经拔地而起,近十万的鞑靼人和汉人,混居在此。 鞑靼彻底的瓦解了。明军可以直捣鞑靼内部,这使得,除一部鞑靼人不得不向更荒芜的北方迁徙之外,不少鞑靼人,不得不寄人篱下。 他们也是人,携妻带子到了破虏卫,本以为是为奴为仆,结果……他们惊奇的发现,汉人居然当真对他们进行了安置。 有气力的,上山挖矿,山上到处都是财富,有金银铜铁,大量的富矿,遍布在附近的山脉之间,这里在此前,几乎没有开发,因而,露天的铁矿和煤矿到处都是。 不只如此,在山下,还有数不清的冶炼作坊,所有的矿石下了山,进行冶炼,最终,成为一块块的生铁,煤炭也会碾成粉末,而后,去除杂质。 这里的金银铜,乃是人们最爱采掘的,每年产金三千五百多斤,产银数万斤以上,还有大量的铜矿石,最终制成了铜锭。 而这……还只是前期的采掘而已。 前两年,产量不高,是因为上山的道路崎岖,精力都花费在了道路的修建上,而如今,按着方继藩的法子,人们直接在矿区沿着冶炼的作坊,直接搭起了一个个木轨,轨道上,可用车通行。 未来,各种矿石和冶炼出来的金银铜铁,产量还将不断的翻倍。 男人们挖矿,女人们或是负责带孩子,还有生活造饭。当然……一般人家,还会养上几十头牛羊。 鞑靼人并非是天生残忍。只不过是在恶劣的环境之下,根本没有其他出路罢了。 而现在,可以稳定的定居,妻儿们,不必跟着男人四处游牧,靠着工钱以及卖出去的牛羊,便可吃饱喝足,不少的鞑靼人,对此甚是满足。 稳定和富庶的生活,本就是人们所期待的,尤其是,鞑靼男人气力大,耐力也强,他们挖的矿石,往往多一些。 这一片的矿区大总管,乃是邓健。 邓总管按照方都尉的命令,采取的是计件的薪酬,谁采掘出来的矿石多,谁的薪水便多。 一月下来,卖了气力,也有一二两银子,这个数目,莫说对鞑靼人,便是对寻常的汉人,也已足够了。 人们是沿着黄河定居的,两面都是峡谷,如河西走廊所有的地貌一般,城市规模沿着黄河的南侧,不断的扩大,形成狭长的生活区域。 这里的人,脸俱都像染了一层灰,数不尽的商贾,会将粮食运来。 当然,在附近放牧和耕种的汉人、鞑靼人也是不少。 这里的粮价贵,哪怕是土地贫瘠,种出的粮食少,也足以让一个农人养活一家老小了。 邓健如往常一样,翘着脚,坐在总管厅里喝茶。 他最近喜欢看书。 读书使人快乐。 虽然他认得的字不多,可不妨碍他倒着拿着一部《春秋》,反复咀嚼。 书有些泛黄。 显然是被人看得多了。 邓健一面吃着花生米,偶尔,举起温好的黄酒,一口下肚,痛快。 看完了书,他便将书放下,整整齐齐的将其叠在案牍上那一堆《礼记》、《左传》、《公孙羊》、《谷梁传》之中。 “邓总管,邓总管……” 有文吏匆匆而来,一看到邓总管正在摆弄他的书,顿时肃然起敬。 “吼什么吼,没有规矩。”邓健板着脸。 他长出了一点胡子,因为来了河西,所以脸上多了一些沧桑,他最讨厌有人一惊一乍了,不像样子。 “是,是,小人该死。” “邓总管。”这文吏又道:“突然来了许多车马,都是来求购生铁的,好多啊,看不到尽头。” 邓健面上没有多少表情:“求购就求购,仓促里,不多的是生铁吗?” “是,是,只是觉得蹊跷,还有,这里有一封方都尉的书信。” 啥……少爷。 一想到少爷,邓健的表情就变了。 他永远都无法忘怀,当初自己和少爷在一起的时光。 少爷是个多好的人啊,自打得了脑疾,还是自己前前后后的照应着呢,来此这么多年,妻妾早就成群了,现在住在矿区最华美的大宅里,身边又十几个丫头随时伺候,儿子也已有了九个,女儿不多,也有四个还是五个来着? 总而言之,虽然对于现状一切都还满意,可是邓健永远无法忘怀关内的某个人……至亲至爱的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