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节、要命的银孔雀(三 下)
阿苏告诉阿狸,这匈奴军士是在和其他的士兵说这高官仗着自己的叔父是一个大族的族长,就肆意妄为,欺压手无寸铁的平民,还专挑一群手无寸铁的小姑娘下手,实在可耻。而且,本来大单于只是下令,说不鼓励草原上的女孩子们使用汉人的绸缎和胭脂水粉,为的是怕匈奴妇人沉迷于这些华而不实的物品,忘记了生产与生活的本分。这高官接到的指令也是以教化、劝说为主,并没有惩罚他人的权力。这样扭曲单于的意思,已经是大大的该死。
那匈奴武士说完之后,又大声问周围的士兵:“此人可杀不可杀?”。
一时间,空地上很是寂静,那“拖把条子”吓得连句讨饶的话都不敢说,一下子竟然就又晕过去了。
阿狸:——()——)()*&……%……&呃,难道这位大哥就只会用这一招吗?
在匈奴,狠毒不是什么过错。为了生存,谁又没有狠毒过。但是这样怯懦、胆小,自然是无法赢得这些匈奴武士的尊敬的。他们并不打算因为这个高官晕过去了就放过他,而是齐声回答“该杀!”,中间不但没有恐惧和担忧,而是满满的兴奋。随着那高官的脑袋被那拿着弯刀的武士割了下来,鲜血留在地上。闻到鲜血的味道那群匈奴武士的声音越来越高亢,有几个甚至欢呼起来。伴随着女孩子们惊恐的叫声,在这冰冷的夜晚听来,让人不寒而栗。
阿狸和阿苏看到此处,都有些心有余悸。阿狸想起之前樊绣衣就曾经和她讲过,汉人讲“尊卑”礼法,从秦朝的时候起,上级的命令就是不容质疑的,所以官员有绝对的权威。
然而,匈奴却不是如此。在匈奴,一切都靠实力说话,无论是官员、将军、贤王,甚至单于,如果你没有过人的才智和武力,很快下面的人就会作乱。然而,就算你有过人的才智和武力,也保不准下面的人不会做乱。所以匈奴王室的兄弟之间、匈奴大大小小的部族之间,一言不合就拿起刀子割了对方脑袋的,也不是没有先例。
阿狸把这话讲给阿苏听,阿苏也是咋了咋舌头。他说:“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很无聊的问题,你要不要听?”。
阿苏一般反复思考的问题估计都跟他的“佛祖”、“菩萨”、“罗汉”有关,阿狸其实并不太感冒。
阿苏却又接着说:“佛经里常说,相信佛祖,佛祖自会庇佑。可是,若是匈奴率军队攻打我们龟兹,我们可能还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这话说的不凄凉,口气平稳,好像是在复述一个客观的事实。
其实,又何止是龟兹,西域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有这样的担忧。在新任的匈奴单于冒顿继位以来,西域各国就看着这个少年人一步步的诛杀异己,扫平内乱,不断的开疆扩土,却无能为力。
这话在阿狸听来,却格外让人心里酸楚。
生而为人,到底是应该相信自己,还是那看不见的神灵偶像,好像是个不可言说的问题。
她记得有个妹子是《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死忠粉,就顺带着给她讲了一代高僧鸠摩罗什的故事。
那位鸠摩罗什,是个很杰克苏的人。和阿苏一样,也是来自龟兹,也是至诚的佛教徒。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博通大乘小乘。据说,鸠摩罗什的母亲怀他后,记忆和理解倍增于前,甚至无师自通学会了梵文。
鸠摩罗什5岁日颂千偈,7岁出家,9岁便能登坛讲经,名闻西域,是名副其实的神童。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复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后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译佛经。罗什回龟兹后,广*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时槃头达多从罽宾到龟兹,罗什晓以大乘宗义,使之垂信。博读大小乘经,名扬西域三十多国。于是罗什之名声大震西域周边各国。
鸠摩罗什不仅相貌倜傥,而且字如其人,文笔也是潇洒清秀,堪称一流,犹如活佛转世。每当他登坛讲法,西域各国国王就争相跪下,让他踏着自己的身躯走到法坛上去。
后来,鸠摩罗什的威名传到了遥远的东方,引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为了争夺这位高僧,前秦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最后佛国龟兹被灭,鸠摩罗什被迫随军前往中原。中原的皇帝为了可以让他留下子嗣,强迫鸠摩罗什破戒,与宫女欢好。后来,鸠摩罗什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总是告诉信徒要注意荷华,而忘却荷华下面的淤泥。
阿狸觉得,如果佛祖当真如传说中那样法力无边,为何不在苻坚大军攻破龟兹的时候显灵呢?
说到底,咏颂了千千万万卷的《金刚经》,也抵挡不住一个铁骑兵的弯刀罢了。
阿苏却沉浸在想象中,他已经把传说中那些被匈奴骑兵围困的西域小国的故事变成了动态的画。他看到那些小国的百姓被围住后,因为没有粮食的补给而逐渐饿死,街上到处都是混乱和不堪。在那些野蛮人的如愿以偿的攻入皇宫后,他们又会颇有诗情画意的逼着公主们从高耸的城墙跳下去,因为年轻美貌、衣着华丽的公主们从高空中落下去的时候,就像是“在天空中盛开的花朵”。
那匈奴武士说完之后,又大声问周围的士兵:“此人可杀不可杀?”。
一时间,空地上很是寂静,那“拖把条子”吓得连句讨饶的话都不敢说,一下子竟然就又晕过去了。
阿狸:——()——)()*&……%……&呃,难道这位大哥就只会用这一招吗?
在匈奴,狠毒不是什么过错。为了生存,谁又没有狠毒过。但是这样怯懦、胆小,自然是无法赢得这些匈奴武士的尊敬的。他们并不打算因为这个高官晕过去了就放过他,而是齐声回答“该杀!”,中间不但没有恐惧和担忧,而是满满的兴奋。随着那高官的脑袋被那拿着弯刀的武士割了下来,鲜血留在地上。闻到鲜血的味道那群匈奴武士的声音越来越高亢,有几个甚至欢呼起来。伴随着女孩子们惊恐的叫声,在这冰冷的夜晚听来,让人不寒而栗。
阿狸和阿苏看到此处,都有些心有余悸。阿狸想起之前樊绣衣就曾经和她讲过,汉人讲“尊卑”礼法,从秦朝的时候起,上级的命令就是不容质疑的,所以官员有绝对的权威。
然而,匈奴却不是如此。在匈奴,一切都靠实力说话,无论是官员、将军、贤王,甚至单于,如果你没有过人的才智和武力,很快下面的人就会作乱。然而,就算你有过人的才智和武力,也保不准下面的人不会做乱。所以匈奴王室的兄弟之间、匈奴大大小小的部族之间,一言不合就拿起刀子割了对方脑袋的,也不是没有先例。
阿狸把这话讲给阿苏听,阿苏也是咋了咋舌头。他说:“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很无聊的问题,你要不要听?”。
阿苏一般反复思考的问题估计都跟他的“佛祖”、“菩萨”、“罗汉”有关,阿狸其实并不太感冒。
阿苏却又接着说:“佛经里常说,相信佛祖,佛祖自会庇佑。可是,若是匈奴率军队攻打我们龟兹,我们可能还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这话说的不凄凉,口气平稳,好像是在复述一个客观的事实。
其实,又何止是龟兹,西域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有这样的担忧。在新任的匈奴单于冒顿继位以来,西域各国就看着这个少年人一步步的诛杀异己,扫平内乱,不断的开疆扩土,却无能为力。
这话在阿狸听来,却格外让人心里酸楚。
生而为人,到底是应该相信自己,还是那看不见的神灵偶像,好像是个不可言说的问题。
她记得有个妹子是《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死忠粉,就顺带着给她讲了一代高僧鸠摩罗什的故事。
那位鸠摩罗什,是个很杰克苏的人。和阿苏一样,也是来自龟兹,也是至诚的佛教徒。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博通大乘小乘。据说,鸠摩罗什的母亲怀他后,记忆和理解倍增于前,甚至无师自通学会了梵文。
鸠摩罗什5岁日颂千偈,7岁出家,9岁便能登坛讲经,名闻西域,是名副其实的神童。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复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后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译佛经。罗什回龟兹后,广*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时槃头达多从罽宾到龟兹,罗什晓以大乘宗义,使之垂信。博读大小乘经,名扬西域三十多国。于是罗什之名声大震西域周边各国。
鸠摩罗什不仅相貌倜傥,而且字如其人,文笔也是潇洒清秀,堪称一流,犹如活佛转世。每当他登坛讲法,西域各国国王就争相跪下,让他踏着自己的身躯走到法坛上去。
后来,鸠摩罗什的威名传到了遥远的东方,引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为了争夺这位高僧,前秦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最后佛国龟兹被灭,鸠摩罗什被迫随军前往中原。中原的皇帝为了可以让他留下子嗣,强迫鸠摩罗什破戒,与宫女欢好。后来,鸠摩罗什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总是告诉信徒要注意荷华,而忘却荷华下面的淤泥。
阿狸觉得,如果佛祖当真如传说中那样法力无边,为何不在苻坚大军攻破龟兹的时候显灵呢?
说到底,咏颂了千千万万卷的《金刚经》,也抵挡不住一个铁骑兵的弯刀罢了。
阿苏却沉浸在想象中,他已经把传说中那些被匈奴骑兵围困的西域小国的故事变成了动态的画。他看到那些小国的百姓被围住后,因为没有粮食的补给而逐渐饿死,街上到处都是混乱和不堪。在那些野蛮人的如愿以偿的攻入皇宫后,他们又会颇有诗情画意的逼着公主们从高耸的城墙跳下去,因为年轻美貌、衣着华丽的公主们从高空中落下去的时候,就像是“在天空中盛开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