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贸易战和代理人战争
造舰这种事情不会太快,但是这个计划的宣布,却立刻就在市场上造成了巨大的反应。建造这些军舰,需要大量的钢铁,需要很多的工厂,很多的工人,需要很多的工程师很多的……或者套用后世的某个说法,那就是: “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他。” 如今在法国这里,共和国代替了“苏联”,执政府代替了“党中央”,军工联合体代替了“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虽然法国的军事工业还没发展到,拥有“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的地步,但是这个时代的军舰也更为简单,法国现有的工业能力也够用。至于说“一个伟大的国家”,拿破仑如今的口号不是“让法国继续伟大”吗? 随着这个计划的推出,原本停滞了的工业机器便开始重新运转了起来,钢铁厂、各种机械厂又开始招工了,各种配套工厂都开始运转了起来,于是工厂的工人也开始有工资拿了,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复苏。 “投资于军事,但时间内是可以刺激一下经济,但是从长期来说,如果不是我们挖到了金矿,这样投资于军事,基本上就意味着必然的战争了。因为如果没有战争,不能收获战争红利,这样的做法从经济上来说,就只会导致债务不断增加。并最终导致经济上越来越大的压力。可以说,这就是一种喝毒酒来解渴的做法。”看到拿破仑对于似乎开始复苏的经济很是满意,约瑟夫忍不住提醒道。 “这我自然知道。”拿破仑道。 庞大的造舰计划,也让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大大的松了口气。原因自然很简单,如果法国人致力于建立一支大舰队,那他们的目标就肯定不会是自己了。至于法国人扩张陆军干什么,那当然是为了登陆英伦了。 然而这些扩充的工程兵的用法,又一次刷新了其他国家的认知——原来还有这种玩法。法国人紧接着又宣布了扩大内需的第二个计划,那就是“法兰西五条主要河流水系治理计划”。依照这一计划,法兰西将在今后的几年内,通过运河将法国境内的五大水系连接起来,使得法国的内河航运能够更加便捷。 此外,法国还将对河流航道进行大清理,以便使得较大的海船,也能直接进入法国内陆。当然,这是相当庞大的工程,而新组建的工程兵,就直接被派上了这样的用场。 扩大内需的第三部分便是打击外国商品在法国的倾销行为。 这个针对的目标同样是英国。拿破仑指责英国在和法国乃至欧受大陆进行贸易的时候,不遵守公认的,自由贸易的原则,并要求英国立刻停止对法国的钢铁制品的歧视性关税,否则法国就将采取对等的制裁措施。 事实上这些年来,法国在和英国的贸易中一直处在出超地位。哪怕英国人对法国的工业品采取了一些关税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也还是如此。(当然。法国人的出超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英国单单对法国是贸易逆差,但是英国对整个欧洲,却是有贸易顺差的。)法国人既然出于顺差地位,自然在以前也就没有太计较英国的种种行为,但是如今,却和往日不太一样了。在拿破仑的计划中,给经济危机爆发背锅的是犹太人,而给经济危机的后果背锅的,必须是英国人。 因为要解决经济危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去产能。但是去自己的产能可不是好事,最好还是能去别人的产能。整个欧洲,除了法国,也就英国的产能还值得去一去,更何况,英国人控制着那么多的殖民地,那都是最好的工业品倾销市场。全欧洲谁看着眼睛不红? 所以拿破仑的国情咨文和预算案一发布,欧洲大陆上的那些国家就纷纷跟着闹了起来。尼德兰首先跟进,宣称英国的倾销行为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所以,作为报复,尼德兰准备将从英国进口的五十多种商品的关税提升一倍到三倍。 紧接着莱茵联盟、北意大利共和国甚至还有奥地利也跟着加入了进来。他们也都表示,因为英国人不守规矩,拒不向欧洲各国开放殖民地市场,所以他们也将针对性地提高英国商品的关税。 接着便是法国人亲自上场了,法国外长塔列朗召见了英国驻法国大使,要求英国立刻采取和西班牙一样的“门户开放政策”,允许欧洲其他国家在英国的殖民地平等地进行任何合法的商业活动。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同意了这样的要求,那殖民地到底是谁的殖民地?这是英国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同意的,至少,在法国军队的皮靴没有踏在白金汉宫的地面上的时候,是决不能同意的。 所以英国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法国人的荒谬的要求,并且表示,如果法国对英国进行贸易制裁,英国也将对法国进行贸易制裁。 在得到这样的回答之后,法国人立刻就宣布对英国出口的三十多种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英国人呢,先是劝告法国人不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接着是严正告诫法国人不要低估英国人保卫自己的利益的决心,然后又拖了一个月,看到整个欧洲几乎都跟了法国人的风,都开始对英国关闭市场,英国人这才正式宣布对法国出口英国的三十多种产品同样征收惩罚性的关税。于是一场贸易战就正式爆发了。 而在爱尔兰,爱尔兰人和英国人的停战已经维持了好几年了,在这些年里,大家其实都没有闲着。英国人在自己的控制区不断地建造据点,力图巩固自己的控制区,并且为将来的扫荡做准备。 爱尔兰人自然也没有闲着,在这几年的时间里,爱尔兰方面以便加强了独立军的正规化建设,虽然限于和英国人的协议,独立军的依旧只有两个师,每个师下面只有三个团,每个团下面只有三个营,营下面……营下面的连就不确定了,最多的都已经从a排到z了,连下面的排同样也不确定,从a到z的也不少,排下面的班,班下面的组,人数都不太对劲。总之,就是弄得爱尔兰独立军的一个团,和李云龙的一个团,在规模上有的一比,而爱尔兰独立军的一个师,已经从抗联的一个师,发展到后世的pla的一个集团军的规模了。两个师加在一起,都有十万人了。 除了人数的增加,在法国盟友的支持下,爱尔兰独立军的训练水平和装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法国人一直没有放弃武装爱尔兰人。他们用各种方式,打着各种民用设施的幌子,向爱尔兰人提供武器。如今爱尔兰独立军在武器装备上除了重型火炮之外,其他方面甚至都要比英国先进那么一点点了。 此外双方的相互渗透也一直没有停止。英国人一直都在努力的想要往爱尔兰人的队伍中塞间谍,爱尔兰人呢,也在不断地策反英国那边的人。但总的来说,在这件事情上,爱尔兰人天然地占据了上风。因为英国人想要混进爱尔兰人当中不容易;但是爱尔兰人,英国人那边有的就是脚踩两条船的爱尔兰人。 另外在这几年中,虽然双方整体上还维持着和平的局面,但是小规模的冲突这几年中几乎就没有间断过。这些冲突大多都发生在爱尔兰独立军下属的“锄奸团”和英国军事情报局的特别行动队之间。爱尔兰人的“锄奸团”一直在包括都柏林在内的城市中秘密活动,暗杀那些不肯和统一爱尔兰人联合会合作的“爱奸”,以迫使更多的为英国人服务的爱尔兰人加入到“脚踩两条船”的行列中来。 老实说,会去当“爱奸”的人,除了极少数之外,大部分无非都是两个原因——爱钱、怕死。这样的人,对于英国也谈不上有多忠诚,除非英国人查的严,他们对于“脚踩两条船”其实也不是特别排斥。如今再加上如果不“给那边行一点方便”或者“干事情太过积极”,就可能被不知道哪里飞来的一颗子弹打死,甚至是一枚手榴弹炸死。所以,英国人控制区的爱尔兰人普遍都有那么点消极怠工的感觉。要抓爱尔兰人联合会的“锄奸队”,就基本上只能依靠正儿八经的英国人。 为了遏制“锄奸团”的行动,英国军事情报局专门组建了一支特别行动队,他们往往先设置一个鱼饵(让一个“爱奸”去干一些特别跳的事情,来吸引“锄奸团”行动),然后进行针对性的伏击。 一开始,军事情报局特别行动队靠这个办法很是坑了“锄奸团”一下,打死了不少的“锄奸团”战士。但是不久之后,“锄奸团”那边也采取了对策,他们开始直接针对军事情报局特别行动队发起袭击。 而且他们的袭击方式和技术也在不断地花样翻新。他们甚至一度都把法国制造的掷弹筒,弄进了城里,然后炮击了军事情报局特别行动队的驻地。给军事情报局别动队同样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而且在此后,英国人发现,爱尔兰人锄奸团的各种花样越来越多,除了暴力的掷弹筒,带瞄准镜的步枪之外,居然还用上了发射毒针的小型弓弩。这种弓弩只有巴掌大,看起来就像个儿童玩具。但是使用起来却非常的致命,它能将一枚毒针无声无息地射到二十米外,并且在十米左右的距离上还有着相当好的命中精度。因为这种毒针采用了来自热带雨林中的某种生物的特别的神经类毒剂,这种毒剂是一种高效麻醉剂,能阻断神经传导,所以很多人被射中的时候甚至一点感觉都没有。 而一旦被这种毒针命中,毒素就会侵入人体,几分钟之后,它就会使得中毒者全身包括横膈肌和心肌在内的肌肉松弛。横膈肌和心肌一旦松弛,这个人立刻就没有了自主的呼吸和心跳。然后几分钟之内,他就会因为大脑缺氧而死亡。 因为这种毒素的效果是如此之好,有如此不容易发现,爱尔兰人有时候甚至在雨伞的尖头上抹上这东西来进行暗杀。总之就是在这场暗战中,英国人发现,他们在技术上,被爱尔兰人碾压了…… 如今英国和法国几乎已经是正式的翻脸了,老实说,爱尔兰人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好久了,整个统一爱尔兰人联合会都知道,独立的时机就在眼前了。 1805年7月,爱尔兰人将今年的土豆收好了,然后便宣称,英国军队违背停战协定,袭击了一处出于双方军事分界线附近的村庄,给爱尔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英国人已经主动地破坏了双方之间的停战,所以从这一刻起,停战协定便不再存在了。 当然,为了表现爱尔兰人热爱和平的形象,统一爱尔兰人联合会和爱尔兰独立军还是给了英国人和平的机会的,他们向英国人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国人在十二小时内将袭击爱尔兰村庄的英国犯罪分子交给爱尔兰人处置,并且直接点出了这些英国人的名字。他们还要求英国人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将所有军队撤出爱尔兰。 这样的条件,当然不是什么和平的条件,这是要英国人投降的条件,甚至于提出这样的条件,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让英国人拒绝它。 于是英国人自然毫不犹豫地便拒绝了,他们还同时下令在爱尔兰的英军立刻进入一级战备,随时准备用武力讨平叛逆,维护国家统一。然后统一爱尔兰人联合会就发出了“解放全爱尔兰宣言”,于是在经过了几年的停战之后,战火再次在爱尔兰燃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