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逆水行周在线阅读 - 第五百三十六章 求生欲

第五百三十六章 求生欲

    夜,宇文温正在行宫书房里看奏章,奏章堆积如山,虽然奏章为不同的官员所写,但其上所写内容全都是关于梁武帝萧衍治国之得失。

    宇文温精心酝酿的一次行动,如今取得丰厚战果,太史丞傅奕等人发起的“罢佛运动”,经过不断地铺垫、预热,如今渐渐靠近顶点。

    梁武帝崇佛却不得好死,梁国百姓崇佛却家破人亡,这两个话题在宇文温的cao作下,演变为一个舆论风暴的风暴眼:是否可以说,佛乱梁国?

    这个论点一旦成立,那就意味着灭佛可以开始了。

    天地即将剧变,佛门子弟再也坐不住了,无数高僧还有虔诚信佛的官员,纷纷站出来“喊冤”。

    然而,傅奕等人在辩论时,以“是”或“不是”的套路,避开经义的辩论,将佛门子弟善辩的优势压制,死咬梁武帝不得好死、梁国百姓家破人亡两件事,把佛门的声誉往死里弄。

    这种发难,导致反对罢佛的人们只能另外想办法辩解,官员们纷纷上表、写奏章,几乎是绞尽脑汁向天子分析为何梁国会走向末路。

    这些说辞,大多把责任甩给梁武帝,宇文温对此丝毫不觉得意外。

    甩在梁武帝身上的“黑锅”,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任人唯亲,宠溺宗室,然而正是亲人出卖了他。

    第二,纵恶,放纵宗室、高门士族为所欲为,于是梁国国内矛盾激化。

    宠溺宗室,可以说是萧衍针对刘宋、萧齐宗室自相残杀乃至“自灭满门”教训的矫枉过正。

    与此同时,他虽然用寒人掌机要,用清贵的官位将世家大族架空,但却对宗室、士族的违法乱纪行为视若无睹,几近于让宗室、士族为所欲为。

    什么叫为所欲为?

    晚上,宗室带着私兵在建康城里蒙面拦路抢劫,残杀百姓,官府就当没发生过。

    宗室、士族子弟欺男霸女,夺人田产、家业,苦主无处伸冤,事情闹大了实在不像话,朝廷就装模做样处罚一下,处罚措施简直就是隔靴挠痒。

    与此同时,庶民百姓只要犯了罪,用法极严,如该从坐,不论老幼都不得免;一人逃亡,全家人都被囚禁罚作苦工。

    萧衍对宗室十分宽容,宽容到什么地步?

    梁天监四年,梁军北伐,魏国震动,魏国上下均认为兵强马壮的梁军,为百数十年来未有的劲敌,前线魏军不敢正面交锋。

    然而,萧衍舍韦睿等名将不用,用窝囊废弟弟萧宏为北伐主帅。

    某日,率军驻扎洛口的萧宏,因为夜里忽有暴风雨,吓得心惊胆颤,于是不顾一切率数骑夜奔,弃大军不顾直接逃回建康。

    将士不见主将,纷纷溃散南撤,器械、粮草全部遗弃,被魏军反扑,伤亡惨重。

    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就这么戛然而止,形同笑话一般,但萧宏却没有受到惩罚。

    萧衍很仁慈,对于宗室、士族、权贵来说,是“慈父”,然而,对百姓不是这样。

    所以,当侯景起兵反叛时,许多人响应,因为许多百姓已经恨透了大梁朝廷,恨透了骑在自己脖子上拉屎的宗室,恨透了敲骨吸髓的士族。

    而这时,那些平日里享受着慈父关爱的宗室,要么是白眼狼,拥兵不动作壁上观,要么认贼作父,转投侯景麾下。

    所以,“泣血上奏”的官员们纷纷喊冤:众叛亲离的萧衍,落得饿死台城的下场,和佛祖有什么关系呢?

    江南百姓遭此大祸,是身为天子的萧衍失职,是魔王转世的侯景作孽,和佛祖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萧衍治家无方、治国无方,才有了引狼入室、众叛亲离、江南生灵涂炭的悲惨结果,真的和佛祖没关系啊!

    有官员“泣血上奏”,为佛教伸冤,说正如盐必不可少却绝不能多吃那样,梁武帝崇佛本来没错,但是他把握不住度,导致佞佛的结果,这不是佛祖的本意,怎么就要佛祖承担责任呢?

    一个人不听劝,吃盐吃多死了,官府总不能因此怪罪卖盐的店家蓄意杀人吧?

    这个人吃盐吃多死了,留下孤儿寡母被人欺负,横尸街头,这确实很惨,却不能怪罪卖盐的店家害人家破人亡吧?

    宇文温看了几日的奏章,那些为佛教伸冤的人,所说全都是这种调调,还好,大家很识相,没敢说这是萧衍的因果报应:

    萧衍当年杀了一只猴精,所以猴精变成侯景来报仇。

    当然没人敢说,因为只要有人敢这么说,宇文温就可以免费送澳州船票:朕潜邸时带兵打仗杀了那么多人,你是在暗示什么呢?

    种种说辞,宇文温都不觉得意外,这些说辞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这一套对他没用。

    他的马前卒们,不会落入这种辩论陷阱,反正傅奕等人接下来就死死咬住一点:忘恩负义。

    梁武帝在位期间,梁国上下为了崇佛、礼佛投入了不计其数的钱粮,结果呢?

    你们这帮佛门子弟白吃、白喝、白住、白拿朝廷那么多好处,朝廷大难临头,结果一个个都失踪了?

    这算什么?寻常人家养条狗看门,看门狗见歹人闯进来,好歹都知道叫唤几声!

    说狗太难听是吧,好,春秋各国公子养食客,好歹都有“鸡鸣狗盗”之徒,你们呢?

    萧衍纵然有万般过错,可他被叛军围在台城,不知佛门子弟可曾组织起来,结成义军前去救援?

    拿了人家那么多好处,关键时刻开溜,这不是忘恩负义是什么?

    忘恩负义,是傅奕以辩论为名,以报纸为载体,要向天下百姓传播的一个消息:佛门子弟当年拿了萧家天子那么大好处,结果关键时候袖手旁观,这就是忘恩负义!

    傅奕不会和辩论对手纠缠,不会争论是否萧衍佞佛导致梁国国力虚弱,直接就揪着“忘恩负义”四个字拼命嚷嚷。

    一有机会就要大声嚷嚷“忘恩负义”四个字,对方说一句,就重复一句,然后经过报纸扩散。

    对于百姓来说,他们也许大字不识一个,也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但受人恩惠就要报恩的观念总是有的,而忘恩负义,大家都是知道这是小人行径。

    这种策略,当然是宇文温传授的,效果不错,那些“辩论值”爆表的高僧,面对傅奕不断重复的“忘恩负义”四个字,即便说破天,都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

    道理很简单,不管来自天竺的佛教对“忘恩负义”有几种解释,反正中原百姓对于“忘恩负义”的理解,千百年来就是那样。

    光靠几个辩论高手,根本就扭转不了这种根深蒂固的看法。

    所有企图甩锅给萧衍的说辞,在“忘恩负义”四个字前,显得十分苍白。

    这个问题,佛门子弟不可能回避,如果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佛教的名声怕是要受影响。

    宇文温放下奏章,闭目养神,他看奏章不是想了解侯景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因为原因早就总结出来了。

    他就想看看,这些心急如焚的信佛官员们,其“求生欲”有多强。

    谈判技巧之一,就是不要成为首先开价之人,因为谁先开价,就很容易处于下风。

    宇文温想知道,面对越来越不利的局面,焦头烂额的“拥佛”一方,会开出什么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