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抗日之我为战神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四章 余波之杨震之胆气的来源

第一百零四章 余波之杨震之胆气的来源

    ;

    二战中,在苏联人自行建造数艘战列舰的努力被战火打断后,那位苏联统帅曾经再三向美国人提出的要求提供大型舰艇的要求,却始终被美国人拒绝,甚至连商船改装的护航航母都拒绝提供。..阅读.

    美国人为苏联人提供了大量的轻型护卫舰、扫雷舰、猎潜艇等可供近海作战的舰艇,至于驱逐舰以上的舰艇只提供给了苏联人一艘轻型巡洋舰,以及进入反击阶段后苏联人急需的大型坦克以及机械化、步兵登陆舰。

    美国人对于海军装备援助的控制,甚至还在航空技术之上,当然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因为两线作战,一面是需要穿越密布了德国潜艇大西洋才能抵达主要作战区域,庞大的运输船队需要大量的舰艇护航,一个主要战场压根就是在太平洋上,面对着的又是世界第三海军强国,对舰艇的需求量极大之外。

    但未尝也不是与美国人惯有的思维有关,美国以及其目前最主要的盟国英国,与欧洲大陆一个隔着一道英吉利海峡,一个是隔着整个大西洋,要想威胁美英两国本土,沒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美国人眼下的三个对手,除了曰本人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之外,无论是德国还是意大利海军,除了潜艇战之外,都远不是美国人的对手,前者缺乏大型水面舰艇,仅有的几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只能采取打了就走的偷袭战术。

    后者因为地理环境只能被封闭在地中海之中,而且严重缺乏支援舰艇和足够的燃料,如果不计算空中威胁和潜艇,仅战列舰就拥有十二艘的英国皇家海军,就足以对付这两个国家的海军,大西洋战线,除了反潜舰艇之外,美国海军用不到投入太多的兵力,这使得美国海军得以将主要精力,应对与曰本人的战争。

    但美国无论是现在,还是未來都绝对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可以威胁到美国本土安全的海军强国,即便是现在暂时的盟友苏联人也是一样,所以美国人在对苏援助的时候,无法下海的陆军装备和机动车等装备几乎是尽可能的满足苏联人的要求。

    但海军舰艇,却始终控制在一个严格的标准以下,尽管美国人在二战之中,一口气仅舰队航母就建造了二十二艘,轻型与护航航母更是高达一百多艘,至于战列舰、巡洋舰等其他大型军舰的数量,则更多的吓人。

    单单弗莱切级驱逐舰,在三年的时间之内就建造了一百七十五艘,各种型号的驱逐舰连同被称之为护航驱逐舰的护卫舰,加在一起产量足足几百艘,而且不算各种用來运输物资的所谓自由轮,单单建造的军舰总数高达一千五百多艘,潜艇的一年产量,就有七十四艘,这个数字几乎比其他国家,在战时建造舰艇的总数还多。

    尽管产量巨大,但对于苏联方面屡次提出的舰艇援助,美国人却是异常的谨慎,除了保证港口安全的扫雷舰、扫雷艇以及猎潜艇、护卫艇、鱼雷艇这些轻型舰艇,尽量满足苏联人的需要之外,对航程能达到美国本土的大型舰艇是坚决不给的。

    除了为了体现美苏友谊,而送给苏联一艘老式轻巡洋舰,以及少量的坦克和机械化登陆艇之外,其余的驱逐舰以上的舰艇是一律不给的,最后经过再三协调,也不过给了四十三艘美国量产,专门用于护航使用,美国海军还不爱用的塔科马级护卫舰,供已经元气大伤的苏联海军在近海使用。

    反倒是英国人,除了提供大量的猎潜艇、扫雷舰艇之外,还应苏联海军要求提供了二十多艘本国生产江河级和海湾级护卫舰,不过英国人提供的这些护卫舰,虽说机械姓能良好,但吨位小、火力差,其装备的防空火炮无法对付德军的空袭,因而在战争之中损失很大。

    苏联海军远比不上英国海军各种舰艇齐全、数量庞大,这些轻型护卫舰,在英国海军之中扮演的只是协助各个护航舰队进行反潜、防空,以及近海巡逻等角色,但这些护卫舰到了苏联海军之中,却是实打实的要承担主力,所以到了战后,因为水雷、潜艇、空袭等原因,已经所剩无几。

    就这艘即便是二手,但却依旧被称之为苏联海军姓能最好的轻巡洋舰,还因为从北方舰队调到波罗的海舰队,而被杨震顺手给拐了回來,连带着那些姓能优异的,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美国才援助的塔科马级护卫舰也被顺回一半还多一点。

    而且早在战前就对大型的战列舰有着极度渴望的苏联人,即便是在苏德战争最激烈的时候,眼睛也在紧密的关注着太平洋战场,经过仔细观察,苏联人又对航空母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美国人连巡洋舰都不肯给,航母就更别说了。

    在企图利用二战期间与美英两国盟友关系,寻求美英两国帮助自己建立强大海军的希望破灭之后,在自己仅有的三艘老式战列舰损失惨重的情况之下,严重缺乏大型舰艇,造船工业基地基本上因为大部分都处于主战场,而损失余烬的苏联人早就瞄好的德国齐柏林后航空母舰,又被美国人在空袭之后炸沉。

    尽管沉沒的地点,位于德国苏占区,但被炸的稀烂的这艘航空母舰,除了让苏联人收获一堆废铁之后,已经沒有了任何的使用价值,让苏联人白白的空欢喜一场,还说不出什么來,毕竟这艘军舰被炸沉的时候,还是敌军的舰艇。

    这艘齐柏林号航空母舰,被炸的如此的彻底,纯属美国人有意为之,否则对于一艘沒有配备任何舰载机,甚至连火炮都沒有,只能作为运兵船使用的航空母舰,还不至于劳动美英军两军各自出动一艘航空母舰,冒着水雷还沒有排除干净和残余德军空军的空袭,深入波罗的海出动大批舰载机,对这艘航母进行反复多批次的轰炸。

    在空袭的时候,先使用专门为了轰炸舰艇而研制的烈姓燃烧弹先烧了一遍之后,在用炸弹、鱼雷轮番上阵,直到将这艘德军唯一的航母彻底炸成了一堆废铁,沉入波罗的海才收兵,甚至在将这艘航母被击沉之后,还不放过,又派出潜水员,使用水下炸药将这艘航母的结构彻底的破坏掉。

    美国人做的如此彻底,就是不想让这艘还有使用价值的航空母舰,落入苏联人的手中,甚至连借鉴,都不想让苏联人去借鉴,苏联人投入巨资将其打捞出來,除了回炉为苏联钢铁产量增加一点贡献之外,也沒有任何的用处。

    在苏联人对战列舰与航空母舰极度渴望,却又因为本国无力制造的情况之下,杨震交给苏联人的这两艘舰艇,尤其是那艘只经过苏联人完全可以负担的维修,就能投入使用的航母,对于仅有的三艘战列舰损失,其中的两艘已经基本上处于报废情况之下,对大型舰艇渴望之极的苏联人來说无异于喜从天降。

    苏联人并不傻,从美国援助舰艇的种类,以及对德意两国战后残存舰艇的分配來看,美国人是坚决不会将这两艘大型舰艇,特别是那艘航空母舰交给苏联人的,宁愿直接将他们炸掉,也不会留给苏联人的,所以这两艘舰艇的到手,至少满足了苏联人对大型舰艇的欲望。

    得到这两艘他们梦寐以求的舰艇和大量曰本海军大型舰艇的设计图纸之后,大喜过望的苏联人对于这件被后來史学家称之为二战历史上最大一起抢劫行动,也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抢劫行动,也就沒有固执的再要求追究下去了。

    也正是因为对这一点形势有着胸有成竹的把握,杨震才做出了让全世界目瞪口呆的举动,从自己的盟友那里半骗半抢的为抗联搞回來一支相对强大的海军,至少未來新中国的海军司令出海,不用在搞出去老百姓那里租渔船,这种被人耻笑了几十年的举动。

    再加上抗联答应,将在今后五年之内,以粮食等农产品作为交换,为这些舰艇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及将部分从苏联搞來的驱逐舰返还给苏联人,拿到了这些曾诺之后,苏联人虽然依旧沒有太松口,但是态度却是软了许多。

    最终随着两艘军舰被移交给苏联人,苏联方面释放了所有被扣押的留学生,并同意他们继续学业为标志,这件被后來的史书称之为整个二战史上最大的骗局的行动,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了。

    毕竟杨震打劫的这些舰艇都是参加过二战的旧货,很多身上还有损伤沒有修好,相对于这些自己能够设计、建造的舰艇來说,抗联转交的那艘苏联海军梦寐以求的航空母舰和战列舰,对于苏联人來说更加重要。

    要是把杨震逼急眼了,再加上美国人的不断勾引,來一个破釜沉舟,苏联人真的就什么都得不到了,从这个家伙在战争中连偷别人海军舰队的事情都能干出來的疯狂举动來看,他是绝对能做出这种事情來的。

    而苏联领导人更加清楚,在西部重工业基地已经打成一片废墟,国家急需恢复被战争几乎摧毁的国民经济,大片被战火摧毁的城市需要重建的情况之下现在苏联不可能有能力再负担一场战争。

    尤其还有美国人站在一边有意无意搅合的情况之下,苏联更沒有那个实力去打一场鱼死网破的战争,从抗联拐带苏联军舰逃跑后,美国人表现出來的举动,让苏联人感觉到美国人在这场阴谋之中沒有插上一手才真正的有鬼。

    实际杨震那有那个本事去鼓动美国人协助自己,在这场事件之中,美国人其实也是稀里糊涂的被动配合,甚至很多美国人的海军基地,在为抗联舰艇加油的时候,都不知道这是那來的海军,只不过美国人之所以协助抗联此次行动,是因为他们对于一切削弱苏联战后力量的行动,都乐观其成而已。

    杨震所利用的只不过是在战争末期苏美两国因为东欧关系出现的裂痕,以及美国人对苏联人借助战争的发展,大势扩张自己势力的忧心忡忡的现状,尤其是对于苏军在战争末期,发展出來的庞大装甲实力毛骨悚然的感觉而已。

    如果沒有先知先明,对国际形势准确的判断与利用,以及对苏美英三国此时的裂痕和在东欧问題上的严重分歧了如指掌,杨震未必敢做出这样的事情來,如果沒有美国人暗中的协助,这些舰艇也不可能从万里之外的波罗的海开回旅顺港。

    最起码,连张必要海图都沒有,只有一张世界地图可以利用,甚至连最基本的远航经验都沒有的抗联这帮菜鸟们,恐怕连波罗的海都出不去,更别说一路上沒有一处海军基地,甚至连正规政斧都不是的抗联,压根就沒有地方为这些远航万里的舰艇补充给养和油料,还有至关重要的淡水。

    抗联在战争之中的表现,已经向全世界证明了他们的战斗力,再加上认为美国人注定会插手,苏联人摆出的姿态也就只能是吓唬而已,再三盘算之后,苏联人最终还是默许了这场被动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