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在线阅读 - 第102章 二月祠太社1

第102章 二月祠太社1

    转眼又是两日过去,今天二月初二,祠太社之日。这一天,对时下的百姓来说,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

    因为在这一天,不仅要祭祀太社,还要祭祀祖先。人们在这一天还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寄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后世人,吴咏根本没有见过祭祀太社的场景,而他翻遍原身的记忆也没找到相关的经历。至于为什么这样,吴咏倒是知道缘由,因为祭祀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身体有缺陷的人是不能参与进来的。

    吴咏只好自己翻阅资料,又拐弯抹角从卓文宣口中得知一些细节,这才对二月祠太社有了一定了解。

    原来这太社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原为祭祀农神、土地神及五谷神的庙宇,不过只是皇家专祀,历代帝王都把其作为国本精神的象征和彰显国之根本。

    等到西汉初期,朝廷为了安民和休养生息,便开始大肆兴建后土祠,这时祭祀太社才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而由于太社的兴起,祖宗祭祀也由以前庙祭转变成墓祭。

    因此二月祠太社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祭祀太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部分则是祭奠先人,祈求祖宗保佑,子孙昌盛。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土地庙虽然还有两三座,但也只有寥寥几座,并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此外,在不同的史料中,也有不同的记载。

    这时还没有清明节祭祖一说,反而是在祠太社之日,去到先人坟墓前修葺一番,顺便祭奠一下,成为时下比较流行的做法。

    所以二月祠太社对于时下的人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需要准备的事情有很多。

    就拿吴咏家来说,这两日一家人可是忙得晕头转向。不仅要将家里各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将家中的家具擦拭一遍,然后摆放齐整,这还不算完,家里的各种炊具也要清洗一遍,最后还要准备祭品。

    这时的祭品也是令吴咏大开眼界,竟然是韭菜和鸡蛋,只不过要经过精挑细选。韭菜要挑选根茎粗壮的,鸡蛋要选大个的。

    做完这些,还要梳洗打扮一番,准备好干净的衣服,来表示对神明和祖先的恭敬,而且还有一堆的规矩要遵守。比如祭祀当天不能吃饭,因为在这段时间里,要先让祖宗们吃饱,只有在祭祀完成之后,才可以吃饭,以示对先祖的尊重。

    这不,一大早,郭氏就将家里的孩子们都喊起来,一边帮她们整理穿戴,一边给她们灌输各种祭祀规矩。尤其是吴咏被郭氏耳提面命好几遍,惹得一众姐妹咯咯直笑。

    “阿兄真是笨哦,这些规矩都不知道!”

    郭氏也忍不住笑出声来,直到这时,她才意识到,她们还只是个孩子,这样虽然不懂规矩,但是也没什么,等她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现在太过严厉,反而会有点拔苗助长。

    就连老夫人今日也是起了个大早,盛装打扮一番,准备和大家一起去祭祀。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祠太社的时候,吴家三人因为吴咏的关系,只能眼睁睁看着别家的热闹景象。

    现在要说谁最受复望里的乡亲欢迎,非吴咏莫属。别看吴咏年纪不大,但却很受尊重。

    自从吴咏恢复正常后,不仅教大家做太虚吃食,让大家这几日都赚了不少钱,还让复望里得到五姓家主的重视,这不,今年的祠太社之日,有很多乡亲都被五姓主家邀请参与祖祭,这在以往他们是没有资格参与的。

    所以等吴家一群人来到广场时,这里早已站满了人。他们互相打招呼,嘘寒问暖,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今日的祠太社。

    这些人看到吴家老夫人,纷纷上前打招呼。

    “几日不见,老嫂子的气色看起来好多了,这就是所谓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吧!”

    “我还以为叔母今日不来呢,正打算让我家小子去喊一声,没想到叔母就来了,人真是禁不住念叨呢。”

    “婶母真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现在吴咏这么出名了,以后就等着享福吧!”

    老夫人脸上带着微笑,一一回答着他们的问题,所以导致一行人的行走速度非常缓慢。

    还是何叶比较眼尖,一眼就看到人群中的卓文宣一家,便拉着meimei何叶以及何大妹一起去找卓婧、卓姳两姐妹玩耍去。

    这才几日的工夫,几人已经相当熟稔了。她们有说有笑,互相打招呼后,便挤在一起,叽叽喳喳说着一些悄悄话。

    郭氏担心她们的安全,便带着众人一起跟了过去。

    卓文宣看到众人到来,赶紧跟老夫人行礼,还嘘寒问暖道:“伯母也来了,身体可是全好了?”

    老夫人笑了笑,“前些时日多亏有你在,不然我们这个家早散了。我现在的身体好多了,也多亏了近来有郭氏的看顾。”

    “伯母这样说,文宣真是羞愧,当年如不是文广兄的救命之恩,也不会有我现在的成就。”卓文宣急忙说道。

    “过去的事都让它过去吧,这些年你也不容易!”

    两人又说了一些以前的事,都是感慨万千。

    这边李氏也拉着郭氏问东问西,两人也不知说些什么。不时指着吴咏掩嘴轻笑。

    吴咏则是悄悄靠近何莲,凑近她的耳边,小声问:“阿姐,为何祭祀要用到韭菜和鸡蛋?这是有何典故吗?”

    何莲侧脸看他一眼,轻声道:“我也不是很清楚,只在《礼记·王制》看到过记载: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

    吴咏低头思索一阵,感觉还是没有任何头绪,便不再想这事,反正知道春天的祭祀要用韭菜和鸡蛋就可以了。就像后世人,祭祀要烧纸钱一样,时下的人们祭祖,要给祖先吃韭菜鸡蛋。

    这个小插曲,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家的注意力此时都集中在祠太社上,虽然说话聊天,但眼睛却是一直瞄着太社那边看。

    这时一群壮汉抬来一张崭新的供桌,放在太社前面。知道祠太社要开始了,人们说话的声音也逐渐小了些。

    说是太社,其实就是厚土社,里面只有厚土娘娘一人的雕塑。

    突然人群一阵躁动,吴咏跟随众人的目光向前看去,原来是朱里典和李田典到了。

    只见朱里典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在各种五谷杂粮。而朱里典则是抱着一个大酒坛,不用想里面一定是装着酒。而广场上的之所以躁动,也是因为这酒香。

    要知道这酒可是好东西,平常百姓也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品尝一口。平日里粮食都不够吃的,怎么可能去酿酒,更何况酿酒的酒曲是官府垄断,想要酒曲要先到官府报备才行。普通百姓就是有钱,也根本不可能买到酒曲。

    那有人就要说了,我不酿酒,我买酒喝总行了,那也不行。

    《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这也是从法律上禁止群饮酒,也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古代的禁酒令之一。

    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有人喝多了闹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造成粮食的浪费。

    像吴咏前几日,本来只想喝一口,没想到一时控制不住就多喝了几口,醉倒了,惹得家中姊妹嘲笑他好几天。

    想到这些,吴咏不自觉舔舔嘴唇,他没想到这时的酒真跟琼浆玉液一样好喝,完全没有后世那种辣嗓子的感觉。以后谁要再跟他说蒸馏酒好喝,非要唾弃他一脸不可。

    自从喝过一次之后,吴咏是久久不忘怀。若不是郭氏将剩余的酒藏得严实,那小半坛酒,早被他喝光了。

    吴咏脑海中想着这些有的没的,眼睛却一直盯着前面看。他知道今天祠太社之后,便会分酒喝。

    这会随着五谷杂粮及酒水被端上供桌,朱里典又点燃一把香,插在香炉里。

    这时人群自动安静下来,面上都显得有些庄严肃穆,就连孩童们也不再嬉闹,安静地待在父母亲人身边。

    “跪!”随着朱里典一声大喊,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跪在地上。

    “拜!“朱里典又是一声大喊,众人瞬间跪伏叩首。拜完之后,又拜了一拜。

    “今日祠太社之日,我朱昮身为复望里的里典,带领复望里全体乡亲,叩拜厚土娘娘,祈求我复望里今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起!“三叩九拜之后,朱里典抬头道,众人纷纷起身肃然而立。

    这种的祭祀,虽然规模不大,但仪式感很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讲究。也只有朱里典这种经常主导祭祀的人,才能顺利完成所有流程。

    这时李田典说话了,“各位乡亲,今日祠太社之日,我等要忆苦思甜,不忘苍天眷顾之情。一会分酒的时候,大家要根据自己的酒量估算一下,勿要多喝,别到时候喝醉了,弄起事来,丢了颜面。”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本沉重的心情,也因为这一笑而一扫而空。

    “开始分酒”随着朱里典一声吩咐,众人轰然叫好,各家户主喜气洋洋地拿陶碗走过来。

    其实李田典的话完全就是多余,一家最多分一碗酒。每家多则十几人,少做五六人,一碗酒能有多少,也就一人一口,怎么可能会喝醉。

    这时的酒就跟后世的饮料差不多,不仅大人喜欢喝,小孩子也喜欢。毕竟带点甜味的东西,一般的百姓子弟,平常极少喝到。

    就这样,各家都领到一碗酒,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抿一口。

    当然吴咏家也是一样,等他端来酒,先给祖母和母亲喝一口,然后一众姊妹跟何大妹都各抿一口,最后剩下的,都被他笑纳了。好在剩的不多,这次倒没喝醉。

    一开始的时候,气氛还算不错,大家都是客客气气的。但有人喝着喝着,便开始引吭高歌起来:

    春社无雨莫种田,秋社无雨莫种园。

    处暑荞麦白露菜,头伏芝麻二伏瓜。

    清明种尽茄瓜苋,谷雨播尽早禾秧。

    穷人莫听富人哄,桐子开花才下种。

    ……

    完全没有什么节奏感,吴咏皱眉听了一会,感觉这与其说是歌,还不如说是关于时令的谚语。

    他不喜欢,不代表其他人不喜欢。只见随着这人的歌唱,其他人也跟着高声附和起来,不仅男人们如此,甚至妇人孩童也跟着唱起来。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仿佛放下了身上的包袱,开始尽情地释放着自己。

    吴咏不明白这种感情,但当他跟家人们一样,尝试融入其中时,便发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向往精神,也是一种前人总结的智慧。

    这时吴咏好像有点明白祠太社的意义了,这不仅是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百姓对生活的理解。做人要顺应天意,要懂得敬畏自然,不能狂妄自大。

    大人倒是不知疲倦,唱的了一遍又一遍。少年人呢,心思活泛,跟着唱了一会,便感觉枯燥乏味,开始追逐嬉闹起来,大人们此时也懒得去管他们。

    今日很多孩童也跟吴咏一样,穿了新的服饰。但他们又没有吴咏那样的成人灵魂,懂得隐藏,于是便开始得意地去显摆了。

    这就导致许多孩童聚在一起,不停争论谁的衣服好看,谁家阿母针线缝得好。

    就这样吵吵闹闹,等祭祀仪式告终,已是晌午,早起的众人全都疲惫不堪,吴咏都感觉自己快要站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