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在线阅读 - 第221章 熹平元年

第221章 熹平元年

    建宁五年,三月初八。

    本来平静的大地,因为一个人的死亡,发生了震动。

    太傅胡广薨!

    就在天子刘宏打算励精图治之时,太傅胡广突然就薨逝了!

    这令朝中大臣心惊不已!

    其实胡广今年已经八十二岁了,也算是寿终正寝。

    但他担任的职位特殊啊,不仅是当朝太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同时还总领尚书事。

    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

    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

    东汉尚书台权力极重,既出诏令,又出政令。不仅朝臣选举,由尚书台主管。

    还拥有纠察、举劾、典案百官之权;,甚至参预国家重大政事的谋议、决策,对朝政有着重大影响。

    不过尚书台权力虽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高。

    但是东汉和帝以后,多幼君弱主,实权常被外戚、宦官所掌握。尽管三公要听命于尚书,但尚书又往往被实权更大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如今十常侍虽然颇得天子刘宏宠信,但曹节等人也不敢太过放肆,毕竟上面还有太傅胡广压着。

    如今胡广一去,顿时朝廷中士族大臣都像失去了主心骨一样。

    以

    前宦官打压士族,因为有胡广从中斡旋,他们也没有太过担心。

    世人皆道: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说的就是太傅胡广,可见他在士族官员中的地位。

    自安帝时胡广进入朝堂以来,他就以中庸之道行事,不断周旋于外戚、宦官和士族之间,历经安、顺、冲、质、桓、灵六帝而不衰,都说他性格圆滑,最会左右逢源。

    外戚梁冀专权时,要不是胡广忍辱负重,秉公仗义,不为虎作伥,还不知多少正直的官员被迫害。

    后来宦官当权,外人都道胡广柔媚宦官,保位持禄,但若不是有他在朝堂上主持公道,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冤死,而这大汉的天下还不知乱成什么样呢。

    如今天子年幼,被宦官蛊惑愚弄,胡广更是有心改变现状,奈何宦官势大,只有联合他人,方能有一较之力。

    胡广原本计划找个合适的机会,让失势的皇太后窦妙重新回到长乐宫,压制宦官,可谁又想到天子竟将自己的生母接到长乐宫中居住,让他的计划一下落空。

    本想徐徐图之,奈何宦官终日在天子面前构陷,越来越疏远皇太后。

    恐怕再这样下去,这天下都会被宦官弄的一团糟。

    不曾想天意弄人,去年接连发生的天灾,让天子刘宏也开始疏远了宦官,励精图治起来。

    就是跟窦太后的关系也缓解了,更是在去岁十月一日,窦太后寿诞时,亲率百官为窦太后

    贺寿。

    这让朝廷百官都看到了希望,没想到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之时,胡广却薨逝了。

    这让他们措手不及,也对以后的前程产生了担忧。

    因此当天子刘宏召开大朝会商定太傅胡广的身后事时,德阳大殿内,却是一片缄默。

    “诸卿以为朝廷该以何礼节安葬太傅?”刘宏忍着悲痛问道。

    他继承大统时,刚满十二岁,那时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

    不久之后,窦武陈蕃谋诛宦官失败遇害,于是朝廷命胡广接替陈蕃任太傅,总录尚书事。

    胡广博学多闻,学究五经,对他的影响颇深。

    而且太傅也不像其他大臣那样,逼迫他做不喜欢的事情。

    刘宏自幼丧父,对于谆谆善诱的胡广,心中也是当做长辈一样看待。

    如今太傅胡广的死,对天子刘宏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这时,议郎蔡邕出列拜道:“陛下,太傅为政,导人以德,帅物以己,敦以忠肃,厉以知耻。人悦其化,天乐其和,士相勉于公朝,民劝行于私家。徽墨萦而靡系,鞭朴弃而无加,洋洋乎若德宣治,严以为威,宽以为福而己哉。五作卿士,七蹈相位,太仆、司农、太傅、司空各一,司徒、特进各二,太常、太尉各三。光辅六世,历载三十有馀。其致治也,通水泉于润下,蕃后土于稼穑,训五品于群黎,理人伦于区域,耀三辰于混元,协六和乎皇极,傅

    圣德于幼冲。”

    蔡邕不愧是饱读诗书,一开口就令堂上的百官一阵惊叹。

    但蔡邕却不管众人反应,继续开口道:“自汉兴以来,鼎臣元辅,耋衮老成,勋被万方,与禄终始,未有若公者焉。臣以为朝廷当以诸侯之礼厚葬胡公。”

    其实蔡邕说这些话,也是有私心的。

    他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胡广。自然希望老师死后能有莫大的殊荣。

    群臣们因为胡广的死,现在人人自危,担心十常侍今后会报复他们,也没人愿意出头,开口提出反对意见。

    因此,刘宏想了一下,便下令道:“命五官中郎将持节奉册,赠以太傅、安乐乡侯印绶,赐东园梓楠棺木,派谒者监护丧事,在光武帝的陵寝原陵为他营建墓地,谥号\"文恭\",以其子孙一人为郎中。”

    如此高的追赠及葬礼规格,自从东汉中兴之后,没有一位人臣能与胡广相比。

    搁在以前,肯定有不少人反对,但现在都没了那个心思,因此百官齐齐拜道:“陛下圣明!”

    安排完胡广的事情,天子又开口问道:“太傅薨逝,录尚书事一职,诸卿可有建言?”

    初置时称\"领尚书事\"。录尚书事并不是独立的官职,常以它官兼领。是外部人员对尚书台事务的干涉。

    汉昭帝初立,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是为此官之始。

    东汉永平十八年,汉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赵熹、太

    尉牟融并录尚书事,用\"录\"代\"领\"始此。

    录为总领之意。录、领职事相近,而权位更重。

    之后东汉每帝即位,常以三公、大将军、太傅录尚书事。

    按照惯例,太尉李咸,司空宗俱,司徒许栩三人之一,最有可能兼任这个职位。

    面对如此诱人的权力,百官们也不再沉默,纷纷开口为自己的上官争取。

    “臣以为太尉李咸,宪天心以教育,激垢浊以扬清,为国有赏,盖有亿兆之心,懿铄之美,昭登于上,丕显之化,宣闻于下。当任此职。”

    “老臣却以为司空宗俱,宽裕仁爱,覆载博大,研道知机,穷理尽性,凡圣哲之遗教,文武之未坠,罔有不综。当任此职。”

    “臣以为司徒许栩,宽裕足以容众,和柔足以安物,刚毅足以威暴,体仁足以劝俗。能当此任此。”

    ……

    吴咏看着面前争得面红耳赤的百官公卿们,属实有点想笑。

    结党营私,打压异己,好像是中国几千年官场的惯例。

    这些人因为忌惮某人的出色才华,就不与他出人投地之机会。

    事实上封建王朝都是利用小人,牵制和制衡忠臣贤才,毕竟他们不是个个皇帝都有才学和高能力。很是忌惮贤臣功高盖主,最后夺了他们江山。

    这是旧时的朝代,一群权臣,皇亲国戚们必然的一个通病。毕竟江山是这一群人认为的那样,是属于他们家私人的,你积功德,累积人气想干嘛?

    排挤人才,

    任用小人,也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王道所驱使。

    所谓的王道,就是他说了算,你说得再对,嘿嘿~!没用

    这个不用去一一列举例子,毕竟历朝都有此类典型人物存在。

    这也是历任封建王朝,其朝政腐败,政令不开明,阻碍技术发展,科技还落后,人民数千年受其压迫和剥削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不用奇怪,他们最终会自身沉没在历史时代,毕竟其存在的方式不科学,不人道,不文明事实上很野蛮残暴,还带来了潜规则一词。

    “今日先这样,以后再议吧!”

    刘宏有些意兴阑珊地摆摆手,然后让谒者宣布退朝。

    接下来数日,朝廷一直忙于胡广的后事。

    而四月下葬那天,胡广的那些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数百人,都穿着丧服前来会葬。

    时间很快来到,五月,天子召群臣商议年号,定为熹平。

    熹者,热也,炽也,亮也。

    平者,为平安,为炎光盛世平安之意。

    自此,为熹平元年,建宁不再。

    天子刘宏的本意是想让天下人放心,他正在励精图治,努力改变时局。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世道,恐怕只会越来越乱。

    吴咏时常跟在天子身边,可谓深有体会,他总觉得有一股暗流,在推波助澜某件事情。

    “这大汉的太平盛世,还能维持几年?”

    吴咏的心情,真是又忧,又愁。

    忧的是朝堂上没有名震天下的正直之臣,震慑宵

    小。

    愁的是自己年纪尚小,不知怎么才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