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回到明末当军阀在线阅读 - 第五百零三节

第五百零三节

    新书求收藏。

    只是类似于大明皇帝给他们的儿子们的王庄一样的土地。

    让大家先去圈地,让当地刚派去的官吏配合他们,划够给他们的封天。

    一个侯爵可以圈五万亩良田,优先从过去的王爷王庄圈占,而且允许他们占用当地王爷的王府,王璞占了晋王府李五六占了蜀王府。

    伯爵是三万亩,他们就没有权力圈占王府了,只能占满清贵胄的堡子。

    除了这些侯伯,杨潮还大大小小封了五百多个贵族,一百多个子爵和三百多个男爵。

    子爵的封地限额是两万亩,男爵是一万亩,子爵和男爵的土地都在四川。

    因为北直隶和山西虽然也圈地了,但是人口却还剩下大部,而四川真是给杀光了啊。

    本来就找不到人耕种,刚好动员这些贵族去开发。

    对于这些新的勋贵,虽然有封地,但是他们的封田,依然要跟民田一样,照章纳税的,这些土地资产就是给他们这些年为国奉献的酬劳,除了一个贵族封号,还有这些田产之外,杨潮不打算给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发俸禄了。

    大明朝基本上就是被那几十万王孙贵族给耗死的,光是用来赡养藩王的俸禄每年就有八百多万担,比发给所有文官的俸禄还高,仅次于军费。

    如果没有这八百万担的负担,杨潮觉得大明朝也不至于撑不过小冰河期,朱元璋抱着一个农民的小精明。对官员太苛刻而对他的后代子孙太优待,结果官员贪污无度,而后世子孙每一个靠得住的。

    杨潮不愿意国家背负那么大的财政负担,同时也还得考虑一下这些功臣和他们后代的生计,这些勋田虽然要跟民田一样纳税。但是却不允许买卖,并且推行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封田只能一个后代继承,永远不能分开,也就保证了这些勋贵继承人永远都享有富贵。

    显然这样会培养一个世世代代的权贵集团,而这些权贵集团要维持他们的富贵。就只能坚定的拥护杨潮和杨潮后代的统治。

    当然杨潮不认为他们能靠得住,当年阿济格偷袭南京的时候,就数那群勋贵投降的快,赵之龙徐泓基哪一个不是开国功臣后代,哪一个不是高官厚禄。到了国破家亡的时候,他们唯一想的只是通过出卖救主保住富贵。

    杨潮之所以培养这一批权贵,不过是做个样子,告诉天下人,为国奉献的人,他们的子孙后代是可以永享富贵的,用来满足国人封妻荫子的传统观念。

    至于这群人如果能发展出贵族文化那自然也不错了。

    不过这贵族文化的培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培养一个贵族没有三代人,一百年时间是不可能的。而培养出贵族文化,没有五百年也是不能的,中国贵族文化最兴盛的时代。可以说就是周朝了,而周朝八百年国祚保证这种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那时候的人讲诚信,重义轻生死,是中华道德标准最高的时候。

    可是当讲究贵族态度的宋襄公,不肯攻打没有过河的楚**队,过了河还不肯攻打没有摆好战阵的楚**队。等对方准好一切之后,才去攻打。结果打败了,打死了。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被后世骂的体无完肤。却不懂这是一种贵族文化,高贵骄傲,之后到了战国,当与西戎杂处文化落后的秦人,无敌军队横扫天下之后,贵族文化受到了第二次打击,当市井出身的刘邦,将大贵族项羽击败之后,贵族文化彻底在中国绝迹了。

    周文化只保留在了小贵族出身的孔夫子的思想之中。

    所以儒家文化本就是一种贵族文化,讲礼仪,讲忠诚,讲信义等等等等。

    通过儒家文化,中国人将周朝的贵族文化,不算完整和彻底的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天朝时代。

    贵族文化好吗,也不全是好东西,骄傲看不起平民,讲出身,这是不好的东西;但是礼仪诚信忠贞这种东西杨潮却绝对看不到他坏的地方。

    那么儒家承受的责骂错了吗?也不完全错,因为统领了中国后世两千年,儒家确实带着中国故步自封没有完成到现代社会的蜕变;但也不完全对,因为是中国人自己把儒家玩坏了,这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用来熏陶一下文化修养,用来提升一下个人修养是没错的,可是用来治国就只能呵呵了。

    所以杨潮不禁止,甚至提倡周文化,这毕竟是中国人自己发展出来的文化,如果能得到发展,总好过日后全盘西化,文化中没有根,人的思想浮动来的要好。

    扯的有点远。

    杨潮大封功臣的同时,经过一年多的跋涉,李香君等人终于到了西方。

    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下船。

    随船的工匠缓过气之后,在港口不远处的乡村买了一块靠近运河的地方,然后开始在荷兰人的帮助下,开始修建房屋。

    简简单单的一座圆顶屋子,以巨大的石柱和骨架拱为支撑,只有一层,十多个房屋。

    但是接着他们在外面屋顶上铺设了南京烧造的用在皇宫上的金色琉璃瓦,墙壁上贴上景德镇的上好白瓷片,房屋里面的墙壁上,也贴上青花瓷玳瑁瓷青瓷等等瓷片。

    建房子的同时,吕大器则带着使节团开始访问各国,第一步就去了法国。

    吕大器这个文官,得到命令出访番邦的时候,他满脑子都是鄙夷。

    但是到了荷兰,见到了繁华的阿姆斯特丹港口,他倒是有点意外,繁华码头。整齐的街道,石质的整齐房屋,但是也仅限于意外而已,他只是没想到蛮夷还有能力建设出这样的城市。

    只是阿姆斯特丹虽然繁华,毕竟是一座小城。而且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建筑。

    可是到了法国,到了巴黎,吕大器就小小的震撼了一下。

    更恢弘的城市,高大的城墙,尤其是高耸入云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很显然吕大器在中国找不到这种建筑。这是跟中国转木建筑完全不同的建筑类型,关键是那种高大,砖木结构根本不可能实现。

    当吕大器跟法国高层开始交流的时候,他已经收起了那种高傲,可以更平等的对待这些蛮夷。

    没想到受到皇太后宠信。在路易十四国王尚未成年,而掌握朝政的红衣主教也是法国再相的马萨林对吕大器的政治理念极为认同,其实就是中国大一统那一套。

    法国跟周边各国都不同,路易十三加红衣主教黎塞留这一对模范君臣用了一生时间,打击贵族实力,扩充王权,让权力高度集中,也让法国人成为了欧陆霸主。

    但是黎塞留和路易十三双双离世之后。马萨林掌权,却受到了老权贵的强烈反弹,于是马萨林对吕大器提出的。任用有贤能的人,而不依靠贵族的政治系统十分感兴趣。

    其实这就是中国的科举选贤制度,在大一统的中国出现,也在大一统的法国得到认可。

    杨潮没想到吕大器竟然被法国君臣感动了,最后答应留在法国做顾问,一顾问就顾问了二十年。最后老死法国以国葬葬进了巴黎圣母院。

    因为吕大器在路易十四成年后,辅佐路易十四建立了西方第一个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公务员,让法国的实力比历史上还要更强大。要不是最后晚年的杨潮亲自出手,险些就让法国一统欧洲了。

    另一边,李香君被皇太后邀请住进了法国的丹枫白露宫,然后就是天天宴请西方贵妇。

    李香君带去了最好的扬州厨子,繁琐精致,以及从朱媺娖公主哪里学到了皇家分餐制度,都深深的打动了出自哈布斯堡家族的法国皇太后的浓厚兴趣。

    其实欧洲贵族们也刚刚走出中世纪,说白了也就是刚刚发家致富,原因就是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欧洲大发展,但是在这波发展中,贵族却不是唯一兴起的力量,商人阶层才是崛起最快的实力。

    这些大贵族受到哪些富可敌国的新兴阶层的强大压力,在心里上表现出一些不自信来,中世纪的时候,他们的贵族大多数都是文盲,形式粗鲁也不觉得难为情,就跟他们的蛮族祖先首领一样。

    但是到了这时代,也许是因为仓廪实而知礼仪,发达了之后,突然发现需要弄出点不同的东西来装点门面,他们找到的这种东西就是贵族文化,从意大利掀起的文艺复兴就是这样来的。

    接着通过美第奇家族的两代皇后介绍到了法国,最后有路易十四发扬光大,确定了欧洲的贵族礼仪。

    但是在各种礼仪即将形成而又没有形成之前,来自中国的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周礼,显然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周礼异常繁琐,这不是问题,贵族吗,就是有大把钱,大量时间的阶层,于是她们从李香君这里悄悄的学习如何饮食。

    其实李香君出身秦淮河,饮食上跟贵族还不同,可是朱媺娖可是公主,崇祯即使再穷,皇家该有的将就有时候还是得有的,起码在节庆的时候得有,朱媺娖可是深谙那一套的。

    后世的中国人失去了所有的贵族文化,不知道中国其实也是将分餐制的,以为是西方人发明的,也不想想,慈禧太后一顿饭吃两百个菜难道是自己一个个去夹的?不都是宫女给夹过来的,这难道不是分餐形式?

    而满清过去不过是游牧民族,蒙古人吃饭还用手抓呢,显然这些礼仪都是从大明皇宫中的宫女太监身上学到的。

    于是分餐制就这样在路易十四之前流传进了法国皇宫,当然还有制作繁杂精美的中国菜式,使节团走后,法国人用重金留下了厨子为他们工作了三年时间,学到了几分本事。

    另外还有喝茶。

    这个才是杨潮最关心的问题。

    程序繁琐,流程严格,花样繁多的饮茶文化自然也受到了欢迎。

    绿茶红茶清茶花茶不同种类的茶,要不同种类的茶具,甚至不同的水,无疑不彰显着精致,彰显着典雅,无一不跟贵族文化相契合。

    李香君走之后,欧洲对茶叶的需求猛增,连年十倍十倍的增长,不到十年就增长到了千万两白银份额,超过了丝绸和瓷器,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

    之后李香君又在意大利几个名城德意志几个邦国,北欧的丹麦瑞典,最远到了波兰,用了一年多时间游览了几十个国家的宫廷。

    除了传播文化之外,她还带着另外的使命,那就是招募人才。

    从德意志的波西米亚招募到了水晶玻璃的工匠,从荷兰招募到了造船工匠,从英国招募到了铸炮工匠,从瑞士招募到了钟表工匠。

    还从荷兰和英国分别招募到了十多个科学人员,法国甚至专门派遣了皇家科学院一个交流团专门出访大明。

    如果没有李香君亲自去欧洲,仅凭荷兰是不可能吸引到这些人才的兴趣的,李香君一行人表现出来的文化,让许多人受到冲击,尤其在中国给西方印象最后的时代,让这些人终于下定决心到中国去一趟。

    不用说,此举对历史的影响有多大了,十年之内,杨潮就将西方自然科学系统的介绍到了中国,李香君此行居功至伟。

    不过李香君一行要回国还得两年时间呢。

    杨潮收不到任何消息,他当务之急是忙着处理皇帝问题呢。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