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卷尾的话
第四卷写完了,照例来写一段。 这一卷的故事很清晰,永历八年的大反攻结束后,陈凯通过对外扩张实现了对内政治斗争的胜利。实控广州府之后,大力恢复民生,发展经济,等攒够了一波粮草就再度发起反攻作战。 但是,南赣的收复本就是李定国入滇的连锁反应,而促使李定国入滇的陈凯则是源于对孙可望篡位弑君可能的担忧。这是历史的惯性,所以陈凯要设法让历史在大西南原模原样的走下去。但是对于已经改变良多的郑氏集团,陈凯收复南赣的努力却使得他自己落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于是乎,郑成功未免郑氏集团分裂,就要设法集权。 故事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李定国入滇的目的是抗清,因为他要确保永历皇帝这面大旗不倒;陈凯收复南赣的目的是抗清,因为他要防止李定国入滇后东南战场的反攻势头受限;而郑成功设立六官集权的目的同样还是为了抗清,因为郑氏集团一旦分裂,对于孤悬于东南战场的他们而言,郑成功需要担心的就像是之前的唐鲁争立、唐桂争立而被清廷一个个的端了的那般殷鉴复现。 三个人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公心的同时也都有着各自的私信,但是,笔者翻阅书评和说说,郑成功就显得分外尴尬。为什么会出现区别对待,笔者思来,无非是两点。 其一,陈凯不谈,郑李二人的政治成分,以及历史上郑成功收复台湾,使得褒李贬郑成了政治正确,比如写纪传体《南明史》的钱海岳先生的死就是个例子。那个特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事实上影响依旧深植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在于很多读者大大认为郑成功挡了陈凯的路了。如果按照部分网文的逻辑去走的话,这时候要不郑成功自己作死,陈凯忍痛将其除掉,要不真的剧情杀,腾出位置,再要不就干脆退位让贤,甘居陈凯以下。嗯,“正常”的逻辑是这样的,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逻辑真的正常吗? 写上本书时,有人说笔者是“跪”在真实。是跪,还是贵,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于笔者而言,并没打算把这部作品写成简单的套路文,因为那样没有意思,不好玩,自然也不会那么去写。 先说到这里吧。 第四卷结束,经过了这一卷的战略对峙,各方势力按照自身的情况作出了各自的反应和调整。接下来,则是要进入到战略反攻的阶段。各方势力同样会各出奇谋,为最求利益最大化而努力。至于陈凯,既然已经把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他就没有打算过将其重新合上。 写了很多,也删了很多。能在故事中写到的就不在这里占用各位读者大大的时间了。下一卷,气吞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