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四十二章 危机的萌芽

第四十二章 危机的萌芽

    大明公务员第四十二章危机的萌芽第四十二章危机的萌芽

    何夕一听,心里默算一下。即便一顷二百亩。两千多顷,就是八十万亩,就仅仅算最炎热的两个月六十天,每天产盐百斤。就是往八十万后面,再加两个零。

    即便按盐价大跌,一两银子百斤来算,这就是跌了一倍有余。也有四千多万两银子。绝对够他解决财政负担了。

    果然盐业自古以来要专营,不是没有原因的。

    只是,何夕也很清楚,事情不会那么容易的。甚至这么大产量,会给何夕带来大麻烦。首先就是供过于求,这个数量几乎能抵得上大明其他盐运司的总和了。

    这么大的利益。辽东偏远的盐价,一定会涌入大明的。

    利益所在,即便杀头,也是挡不住的。

    而且大明实行开中法,盐税虽然不多。但是缺少维系边关粮食的重要条件,可以说在开中法实行的情况下,大明北方边境一直是可以的。而开中法废除之后,就显得江河日下了。

    如此一来,大规模私盐一定会引起大明盐业变动,甚至是危机的。

    何夕心中暗道:“或许,这也是机会所在。”

    何夕之前仅仅是为了摆脱辽东财政困境。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真正有爆发性产能扩张,并不是他希望的布业,而是盐业。只是能说中国人玩盐,已经玩了几千年了,早已临界点上。只是被生产关系压制住了技术改革。

    何夕只是轻轻一推,就有了突破性发展。

    很多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过,何夕要动的就是这个全身。之前在辽东只是想打造一个样板。然后扩张到全国。但是怎么扩张?何夕一时间想不到,他此刻忽然有了思路。

    就是从盐业上来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官山海,有很多政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盐场矿山之类的东西。他觉得,让他直接谋求大明最高权力,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从辽东走上全国,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合适。

    最少,这些朝廷直接管理作坊,在整个朝廷之中,分量并不是太高。

    以何夕现在的地位,或许能够碰一碰。

    而且,要碰一碰,自己主动去要,与别人求着来办,是不一样的。所以危机,危机。就是危险之中还有机会。

    何夕看着一把盐,似乎透过这白色的颗粒,看见了将来户部面对盐税大规模下降,边关粮食紧缺等问题的兵荒马乱了。他们如果不能处理,自然要他何某人出马。

    想来朱元璋也是乐见其成的。

    何夕对盐业的重视,更是提高了很多。何夕说道:“不错,铁铉,你有什么需要没有?可以直接跟我说。”

    听何夕这么说,铁铉想起了很多很多。

    他去年开始负责盐业这个项目,当时整个辽东还没有一亩盐田,对于晒盐这一件事情,更是没有人精通,是他在了解何夕的想法之后,一步步将这想法落成现在。有了而今的遍布半岛的盐场。

    其中,有太多的辛苦了。

    别的不说,铁铉出身虽然不算是富贵,但也不俗。手上的老茧都是写字写出来的。而今已经因为常年接触海水,与高浓度的盐水卤水。已经粗糙得不成样子。上面还有深深的黑色的沟壑。

    碰到盐水之后,还滋滋地疼。

    这就能看出铁铉吃过的苦。

    只是一想到从今后,大明百姓都能吃到便宜的盐。铁铉就非常高兴,他自己倒是不需要什么。但是他手下人却是有需要的。他说道:“大人,从今年开始,陆陆续续有数批高丽人与辽东饥民安置在盐场。别的都好说。暂时性的住房也够。只是口粮是有些短缺的。下官改进工艺之后,将原本一个沉淀池,改成数个沉淀池。更有大量搅拌,运输的任务。都是重体力活。朝廷给的数量,是寻常百姓的。不是盐丁的。大人,您看,能不能提一点?”

    铁铉想法很好。

    既然做出成绩了,就要给下面人多谋求一些好处。但是如果是别的东西,何夕二话不说,就会满足他。但是而今粮食消耗几乎在警戒线上徘徊不定。何夕为了粮食看似安稳。但是内心之中,早就焦急无比了。

    其实他也要知道,铁铉说没有错。何夕定下的规矩,高丽人三年之后,放为百姓。

    之所以如此,开荒三年之后,土地才算是正常的熟地。然后开出来的土地分给百姓,让他们安家落户,从此就是大明百姓了。当然了,这也是对外说明的。何夕也借这个过程剥削三年免费劳动力。

    在制定口粮的时候,所有高丽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但是,何夕也知道。各地的劳动强度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农业,除却农忙的时间之外,很多时候的劳动强度并不是太高的。有很多剩余的时间。春暖花开之后,有很多时间去挖一些野菜啊,打一些小猎物,比如鱼,所以他们的口粮是可以压压的。

    盐场却不一样的。

    或者说刚刚开始的时候还好。因为日照原因,还有技术问题。产盐不多。但是随着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再加上铁铉的技术改进。何夕虽然不知道铁铉技术改进的一些细节。但想来,就理顺步骤,增加劳动强度。

    否则也不会有高产量。

    如此一来,盐工们根本没有什么时间为自己的肚子着想了。

    口粮不够吃,也是很正常的。

    这样的情况,即便不是普遍现象,也能代表相当多一批人。

    只是何夕而今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何夕沉默了一会儿,说道:“铁铉,这一件事情关系重大。盐场增加口粮,其他各场要增加口粮,你觉得该加不该加,如果加的话,一个月就要多开销数万石粮食。这一件事情不是一时间能够解决的。这样吧,我派人调查一下。看看是不是口粮标准定低了。或者说口粮标准应该分级,不应该一刀切。”这是拖延。

    调查需要时间,一调查一两月过去了,或许到时候问题已经解决了。

    “这样吧。我看这里有一些港口。我从旅顺调拨一批渔船,分给每一个盐场。你们自己派人打鱼,自给自足吧。反正你们这里盐也是够的。多出来就保存下来。现在旅顺那么有现成一批咸鱼,就拨给你们吧,虽然难吃一点,好歹是rou。”

    这是安抚。

    总是要给一点好处的。

    而且旅顺造船厂那边,对于渔船的生产批量很大,简直如小饺子一样。但是用船的水手,可不是如同下饺子一样容易培养。所以渔船不仅仅够,而且多余,拨给各盐场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何夕这一番话,虽然不让铁铉很满意,但已经足够了。

    铁铉说道:“多谢大人体谅。下官感激之极。”

    何夕说道:“好好做事,现在河东盐运司,不过是口头上的。将来我奏明陛下,将这一件事情落实。别的不敢说,这盐运司之中,必然有你一席之地。”

    铁铉说道:“下官谢过大人。”

    何夕安抚过铁铉之后,心中隐隐约约有不好的预感。

    因为他想起来,盐工的劳动强度固然大。但是劳动强度真正强的,并不是盐工,而是煤矿,铁矿工人,挖矿才是实打实的重体力活。而且汉人人口金贵,再加上高丽百姓流入越来越多。

    何夕已经在完成将辽东原来的百姓从矿工调换到更安全的位置上,更有技术含量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而今各矿的矿工都是高丽人。

    “真的没有问题?”何夕再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