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公务员在线阅读 - 第二章定国是会

第二章定国是会

    大明公务员第二章定国是会第二章定国是会

    何夕反对天人感应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滚滚洪流。

    将天人感应彻底的扔进垃圾堆之后,很多事情也都要改了。

    在此之前,国之大事,在祭在戎。祭祀,就是上天庇护,也就是朝廷的正统性,凝聚人心。

    在戎,自然是军队的战斗力。维护统治的力量。

    正因为祭天是如此之重要。所以在很多礼仪上,不能有一天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动辄杀头,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今在天人感应不存在之后,很多人就要面对一个问题,那么,怎么样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正统性。

    何夕倒是有后鉴之明。那就是召开一场大会。

    什么大会,就是定国是会。将天下有名望的人都召集到京师,商议国家大事。

    要地方上推挤元老重臣,以及宗室王爷等一系列人到京师商议。

    其实,何夕并没有给他们留多少讨论的空间,毕竟,未来大明该怎么做。何夕早就确定好了。不可能因为几个人说几句话,就动摇的。

    但是姿态要摆出来的。

    就好像祭天大典一般,很多人其实也知道,祭天有什么用?谁也说不上来,有什么用处?不过是政权合法性的一个注脚而已。而今这一场定国是会。本质上也是一样,不过是时代变了。是新时代的祭天大典而已。

    何夕需要的是一场,和谐大会,胜利大会,顺利召开,顺利闭幕而已。

    当然了,样子也是要做到家的。

    如果真有一些事情一些新想法,事情能办下来的。何夕也不吝啬办下来,作为大会的成果。

    但是如果谁真不知好歹,蹬鼻子上脸。就好像祭天大典上失仪一样。是政治性,原则性的错误。

    定国是会,还是有一些议题的。

    首先是请所有藩王到京,续亲亲之谊。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毕竟,大明宗室藩王之间的事情,已经不仅仅是宗室藩王之间的事情了。而是中原与南洋,东洋,西域等属国之间的事情了。

    这些年来,随着大明工业的爆炸性增长,大明与海外市场的关系越发紧密了。

    而今天下一统,大明内部市场整合开始。何夕可以预见,未来大明工业发展,就会高速发展。

    这种高速发展也会影响到对外关系。

    这必须要重新梳理一下。

    而且何夕也觉得,大明对藩王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梳理了。比如燕王。燕王的地盘太大了。

    何夕不想要与燕王翻脸。但是不翻脸,并不代表没有别的手段进行限制了。

    而且这些情况,不仅仅是燕王这里,还有其他方面的事情。总之,之前南北之战,不管是南京还是北京,对外的影响力,都是大打折扣的。而今大明一统,很多事情都要重新安排了的。

    当然了,何夕也不想与这些藩王刀兵相见,那多不好。所以大家也都需要谈谈。

    这些藩王需要朝廷的支持,朝廷也需要这些藩王,降低大明在海外行驶权力的成本。

    总之,求同存异。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事情。

    军事问题之前说过了。

    最重要的是财政问题的烂摊子。

    南京新钞,已经烟消云散了。何夕入主南京之后,正式确定南京新钞废除。并在隆武三年地,退出流通。

    但本质上,这是一场洗劫。

    数十亿的新钞成为了废纸。大量产业成为所谓的逆产,填充了北京朝廷的财政。只是即便如此,钞票也要到了必须整理的地步了。

    钱发行的太多了。

    最直观的体现是,银币基本上不在世面上流通了。因为大家都觉得,用银币换一千元是很不划算的。

    之前心思在大战上,金融领域的事情,并没有下手去整顿。而今却要好好的处置一番了。

    而且,钞票的事情,也不是北京一家说了算,影响太过广泛了。

    需要将各方势力都请过来才行。

    当然了,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大家请过来,一起为隆武皇帝的正统性背书。

    之前说的,都是对外,而何夕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却是对内了。

    那就是换届。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去世。何夕与朱雄英在北京起兵,次年为隆武元年,一直到而今,已经是第五年了。

    按何夕自己的说法,已经到了他的第二任首辅任期内了。

    当然了,这一件事情,何夕自己不去说,没有人会去提醒何夕的。

    毕竟,即便朱雄英内心深处,也觉得,何夕很有可能是说说而已。

    但是何夕内心之中。却没有这个想法。

    趁着这一次大会,何夕也要在人事上动大刀子。当然了,这种大刀子,更多是内阁以下,到不了内阁。

    毕竟,何夕的内阁,人员大多数都很年轻,能用上几十年不止。

    但是下面人就不一样了。当初在北京的时候,下面很多部门的尚书,都是赶鸭子上架,有些人是适应了。但是有些人并没有适应。

    而今该处置也要处置。

    何夕还要慎重考虑很多事情。

    他甚至觉得是不是要将国是大会,设定为每五年一次,商议当前的重大的问题,并且换首辅。

    形成惯例。今后大明都这样做。

    想到这里,何夕就越发头疼。

    到了他今天这个位置,后世的很多经验,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

    他每一个选择,对未来有什么影响,他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尽善尽美的背后,都是他的殚精竭虑。

    国是大会定在隆武四年,但是关于大会的邀请,却是隆武三年就已经发出去了。等待各地的回应。

    -------

    隆武三年,对北京来说,是最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发起关中,与广武会战。一系列战事奠定了北京的胜利。而也在这一年,燕王得知了帖木儿想要东征的消息。

    果断决策,先发制人。进攻,察哈台汗国。

    而察哈台汗国的根基,就是疏勒。当然了,他们已经不叫这个地名了。

    燕王与帖木儿打了一场,耗时数月的疏勒会战。

    首先是,燕王先进攻。

    察哈台汗国,根本没有想到,根本就是一场脆败。丘福作为先锋,打到了疏勒城下。蒙古人叫哈实哈儿。当时在大明这里,这里只有一个名字就是疏勒。

    只是这一座疏勒城,到底不是唐代的城池。充满了异域风情。准确的来说,阿拉伯的味道。

    其实,疏勒城并不坚固。

    最少,在燕军看来并不坚固。

    燕军火器水平,比起南北两军任何一军的主力都不行,甚至比北军二线军队,也是差了不少。

    但是用来摧毁疏勒城,却并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燕王按住,不需攻破疏勒。

    原因很简单,燕王要在疏勒城下,与帖木儿会战。

    而今燕王与帖木儿之间的问题,与当初河间之战,北军与南军的问题差不多了。

    如果单单论精锐战力,燕王本部加上北军支援原本的一个团的兵力,

    是绝对能对帖木儿军进行碾压的。

    但是燕王本部汉兵,乃是他的根本所在,双方加起来,不过数万。而蒙古征召兵虽然多,但是本质上战斗力与帖木儿本部战斗力,相差不大。

    如果将战场撒在草原上,燕王并不觉得自己会输,但是赢起来却不是太方便的。

    而如果将战事聚集在一点,在燕王准备的预设战场之上,燕王对帖木儿有十足的把握。

    燕王最怕的,不是别的。而是帖木儿不来。

    但是帖木儿终于还是来了。

    说他不知道燕王想法,没有猜到燕王想做什么,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