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日本做游戏在线阅读 - 第四十二章 衡量

第四十二章 衡量

    林彦现在遭遇了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就是没有什么游戏好做了,这就像是写小说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一样,很让人觉得心烦。

    不过,这对于他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就是了。毕竟,一个正常的游戏人,监督一款游戏作品,往往可能两三年四五年才制作出一部游戏作品。像是他这么高产,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常的事情。

    再说了,有时候就算他有好的想法,提前做出来,反响也不会非常好。因为,制作游戏这件事,不光要靠个人的奋斗,还要看历史的进程。

    所有人对于一件事情,都还没有一个概念的时候,你就直接推出了一个,和别的事物没有分毫关联的完成品。

    这样的作品,就算本身有着很好的可玩性,想要让人接受起来,也有点困难。毕竟,人的学习能力,有一部分就体现在联想上。

    如果,有某种事物,需要完全的从头学习,大多数的人不会去选择学习,而是会直接选择放弃。

    这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正常的反应。

    其实,现在制作新的游戏类型的动力已经不是很大了。以移动游戏为契机,许多游戏公司,与其说寻找新的游戏方式,让游戏更好玩,还不如说,发掘出更多付费点,让每个人消费的潜力,都尽量被榨干。

    鹅厂的那本书,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像是王易的,虽然说方方面面,都是在“模仿”和“借鉴”以及。

    但是,这款游戏,却是现在这种回合制网游的收入的巅峰。一年的收入高达三十多亿人民币,五亿多美元。

    要知道,的主要玩家群体,是以中国大陆人为主,外国玩家可以说非常稀少。而且,这款游戏在中国,也从未是主流一线游戏,但是这样的一款游戏的收入,都能达到三十多亿人民币,就可以说明中国的游戏市场潜力是多么大了。

    像是排名前列的、、等游戏,年收入都已经超过了百亿。

    除了不是千叶游戏是鹅厂的之外,另外两款游戏,在这个世界上实际上都是林彦的。而且,并不是代理,而是完全自主研发的。

    并且,千叶游戏在这款游戏上,学习到了一个技能,那就是乱入。

    虽然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但是,却有皮肤何以推出。因此,千叶游戏就几乎把自己过往所有的经典游戏,全部推出了,如此一来,不光让许多新玩游戏,刚接触游戏的新人,接触到了许多经典的千叶游戏角色,甚至因为喜欢某个角色,而去买皮肤。

    同时,也让许多原先对不屑的千叶游戏老玩家,掏腰包,购买了上面的皮肤,尽管,他们可能并不会玩这款游戏。

    在这个世界的命运,倒是没有让玩家们骂的太欢。因为,千叶游戏并没有像是另外一个世界那样,疯狂的捞钱,它捞钱捞的很含蓄,很文雅。玩家们纷纷表示一百九十八太贵了,我要掏三百二十八。

    在整体这样一个运营策略下,在这样一个没有故意激起矛盾,让玩家们相互刷世界喇叭骂街的环境下。

    整个可是说,游戏的氛围还是比较不错的。

    同时,由于游戏数据验证方式的问题,与射击游戏其实有点像,所以,也是外挂的重灾区。

    因此,整治外挂,成为了千叶游戏项目组的主要工作。

    林彦有时候没事也喜欢玩玩游戏,并且,这个事情,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千叶游戏的一个惯例。

    各个游戏项目组的游戏设计人员,总会在特定的时间内,与玩家们举办水友赛。

    这样的接触,让许多玩家感到亲切。并且,对于游戏设计师,了解玩家的真实感受,也不是没有用的。

    当然,任何一个出发点是好的决策,最后的结果都不一定是好的。

    就像是虽然这种零距离接触,是一项很好的互动。但是,在某次互动上,某位千叶游戏员工,竟然和水友吵起来了。

    千叶游戏最初的做法是各打五十大板,以为这样就没问题了。

    哪里想到,翻到激起了更多的问题。因为,对于犯错的人,被打五十大板,是有好处的,对于受欺负的人,被打五十大板,实际上是受到了惩罚。

    然而,这件事情,千叶游戏也不是很好处理。因为,一方面,如果过度的谴责玩家,那么玩家群体肯定会不开心,另一方面,如果全部谴责员工,那么千叶游戏内的工作氛围就会受到影响。

    最浅显的一点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最后,千叶游戏的做法,是把整个矛盾过程的起因经过结果,全部调查清楚,究竟是谁的恩错,究竟谁对,都展现出来。

    在整个处理的过程中,千叶游戏当中不是没有人想过雇水军。事实上,某些个从事游戏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友商,甚至都有自己的水军团队。

    他们不仅能在各个主流网站上发表过量的言论,还能撰写一些文章,在一些小网站上。虽然这些小网站的点击率不是很高。

    但是,对于某些寻求“真相”的人,他们如果用搜索引擎搜索了这个话题,他们就会发现,原来许多小网站也这么说。

    众口铄金,似乎胡亮网上到处都是这样的一个言辞。自然,他就相信这件事情,是水军说的那样了。

    千叶游戏不雇水军,不是他们不懂营销,也不是因为他们担心水军曝光,影响了公司的形象。

    其实,当所有同行业的公司,只要有一家雇佣水军,并且被曝光。那么,在有人夸赞同类商品的时候,总有人会首先无条件的怀疑,这个人是水军。

    千叶游戏在网络上,被怀疑雇佣水军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千叶游戏之所以不雇佣水军,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自来水就已经够多了,如果继续雇佣水军,过犹不及。千叶游戏的最高领导层明白,时刻都要有反对的声音,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如果都是夸奖的声音,那么千叶游戏差不多也该倒闭了。

    就像是锁泥一样,许多锁粉,哪怕是非锁粉,在许多时候,都喜欢高呼锁泥大法好。

    虽然锁泥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绝对算是顶尖的。但是,不可能一致好评。有人这样喊,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调侃。

    日本传统电子游戏厂商,也已经发现了移动游戏上的新潮流。

    氪金元素被发现后,日系厂商,开始凭借着他们在柏青哥,柏青嫂上积累的经验,开始迅速的开发相应的游戏。

    因为,手机这种设备,本身对于许多东西要求就很大。比如说,游戏安装包不要太大,数据交流不要太频繁,不要过度费电。

    在种种限制之下,最容易做的游戏,自然就是卡牌游戏。

    并且,大多数游戏厂商,也不打算做实时对战的卡牌游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实时对战,对于服务器的压力太大,简单来说就是费钱。

    由于千叶游戏手机平台,拥有一个很好的软件生态,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生态。所以,外挂或者其它的作弊软件,很难在这个平台生存。

    所以,九十九款手机卡牌游戏里的九十八款,战斗方式都是那种单机类的战斗。

    网络元素,可以直接替换成社交元素。除此之外,把一款游戏,当成是单机游戏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当然了,大量淘沙,虽然现在千叶游戏手机上的手机游戏的审查,并不是十分的过份。只要游戏完成度还行,就不会遭遇太大的问题。

    所以,整个千叶游戏软件平台上的游戏,是特别多的。当然了,这么多游戏里,赚钱的倒是不多。

    因为,手机的屏幕就那么大,推荐位就那么多。

    那为什么还有许多人趋之若鹜的制作手机游戏呢,原因很简单,就是那些赚钱的游戏,实在是太耀眼了。

    他们看起来就像是捡钱一样。日流水千万的神话,就像是普通事件一样,没过多少天,就会发生一会。

    当然了,大多数游戏的日流水过千万,仅仅就是那么一两天。能够达到一个月的,基本上就是真正的业内神作了。

    因为,日流水和当时是否在推荐位上的关系很大,这也是许多游戏厂商,甘心每天几十万上百万刷榜的原因。

    因为排行榜上的位置,都是真金白银,他们能够把投入都赚回来。并且,因为他们的游戏在排行榜上出现过。他们就算是想要出去忽悠投资人,都有更大的把握忽悠成功。

    当然了,由于现在千叶游戏新政-策的缘故,刷榜能够回本的概率已经很低了,所以,刷榜的事情,变得少了许多,但是并不能完全杜绝。

    因为,刷榜的少了,真正的好玩的游戏在榜上的多了。就意味着整个排行榜的公信力上升了。而公信力上升,自然代表着整个排行榜的含金量增高。

    含金量增高了,虽然说刷榜的风险更大了,但是完全不能够抵挡,许多以为自己的游戏质量不错,只要能够上排行榜,就一定会逆天的野心家。

    因此,刷榜的人还是有,基本上每天都会出现。不过,这种游戏,就算是能刷上榜,基本上也都是像流星一样陨落。

    并没有长时间呆在排行榜上的能力。因为,玩家们的水平已经越来越高。单纯的刷榜,在许多时候,已经不能够让玩家们傻乎乎的付费了。

    于是,手游行业,一下子就进入了“资本的寒冬”了。投资者一下子变得少了。变少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许多投资者发现,这一行原来不是这么好进入的。不是说,有钱就能够决定一切。

    风险达到一定程度,资本以及资本的具象化——资本家,自然会找另外的炒作方向。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就算是这个世界上炒作的空间,他们也能强行炒作起来。

    有一些资本家从比较大众的东西炒起,像是大蒜了,姜了。

    于是,便出现了什么蒜你狠的流星雨。

    要知道,金融这种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达对于实体经济确实有好处没错。但是,如果过于发达。那么大多数的资金,就不会愿意进入投资大收益慢周期长的项目里去了,而是转而去进行一些投资行业。

    因此,借贷的成本,其实也一直在升高。甚至,有达到古代九出十三归,百分之三十多年利率的时候。

    百分之三十多的年利率,有时候就会转变成年利率百分之十多的理财产品,被银行的客户经理推荐给储户。

    一部分储户会将信将疑的购买,并且赚了钱,另一部分储户,会看到别人赚了钱再入场,另另一部分储户,则会因为整个项目解体,从而所有的钱都打水漂了。

    只有这个时候,储户们才知道,原来,这种理财产品的风险是很高的。毕竟,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高风险高收益嘛。

    要是整个事情完全靠谱,银行何必用百分之十几的年化利率吸收资金,而不是自己直接放贷呢。

    不过,到最后一般银行的损失都不是太大。因为有国际惯例,换钱都是先还银行的。至于那些购买了理财产品的人,则是按照关系的远近,开始分批换。

    就像有一些体制内的什么什么长,可能会拿回来钱,然后是体制内的普通办事员,最后,最普通的大众,能够收回钱的概率,十分十分低。

    只要不闹出人名,对于银行来说,就没有一点媒体。如果闹出了人命,也不是不能解决的。

    毕竟,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什么都可以用钱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