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我给玄德当主公在线阅读 - 第三百二十三章 刘俭对皇帝的忠告

第三百二十三章 刘俭对皇帝的忠告

    我给玄德当主公正文卷第三百二十三章刘俭对皇帝的忠告贾诩不愧是贾诩,针对破除对手的诡计心思,以及揣摩人性方面,都是当世顶尖的。

    让刘俭支持袁术当汝南袁氏的家公,这点让刘俭多筹谋几日,刘俭或许能够想到。

    但让袁宠拜到郑学门下,成为郑学弟子,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够琢磨出来的手笔了。

    听着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但若是往深了想,你就会发现这个方法的厉害之处。

    在古文经大兴,而今文系却无法阻挡古文经崛起的时候,由郑玄所创立的郑学横空出世,融合了古文经和金文经之所长,为天下世人所共同瞻仰,而郑玄本人更是成为了士林人口中的经神。

    其实汝南袁氏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想从家族的优秀子弟中选出可塑之才,拜入郑氏的门下。

    包括袁基,袁绍,袁术等人在内,对郑玄也是极为推崇。

    不是他们敬佩认可郑玄,这只是在学术政治中一种趋利的表现而已。

    郑玄在两派经学士人中的名望太高,必须要敬之,敬了他,就可以使家族向古文经所在的领域渗透影响,不敬,对他们自己在儒林之中的风评影响实在太大。

    站在袁氏一族的角度,身为今文经学派的领军家族,在郑学大兴的当世,其家族若是不与郑氏一门牵上些关系,对家族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如今袁宠能够成为郑氏的内门弟子,这对于袁氏可以说是跟郑学门派建立联系的大好机会。

    汝南袁氏家族中的长辈,对于此事定然是大力支持的。

    可以说,这件事会得到汝南袁氏全族人的支持。

    袁术若是敢在这个时期跟全族人唱反调,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想通了個中关键之后。

    刘俭随即站起身,对贾诩拱手道:“文和之言甚和吾心!亏文和指教,方解此心中之惑。”

    “不敢,不敢,能帮使君乃贾诩之幸。”

    随后,就见刘俭站起身,向贾诩告辞。

    贾诩亲自将刘俭送到门,突然又向刘俭长长的施了一礼,道:

    “主公,贾诩有一事,想请主公答应。”

    “何事?”

    贾诩突然一掀前衣之摆,跪下行大礼道:“恳请主公不要让诩之家眷去馆陶。”

    刘俭露出了惊讶的神情。

    “文和,何出此言?”

    贾诩诚恳地道:“诩能够得主公收留,更兼有主公一心为贾诩着想,救出身陷于雒阳中的长子,纵然使诩为牛马,亦不能报主公之大恩!”

    “主公使我族人居住于馆陶,也是为了贾诩翌日离开着想,但贾诩虽为自私自利者,但也是有良知的人,主公如此厚恩,贾诩若是在存了侥幸的心思,实枉为人也!”

    说吧,就见贾诩再一次冲着刘俭叩拜施大礼。

    “贾诩求求主公了,还请主公让诩的儿子和族人去邺城居住,主公若是不答应,那就说明主公对贾诩抱有疑心,不肯引贾诩为心腹而见用。”

    说到这的时候,贾诩的语气中都有哭腔了。

    刘俭见贾诩都如此说了,也只能顺坡下驴。

    “哎,既然文和你这般坚决,那某也只好顺了你的意了,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刘某也不过是想保证你和你的族人在河北安心……罢,罢,罢,若你以后再有什么想法,随时跟我说,我会让你的族人迁出邺城。”

    贾诩感激地道:“主公之恩,贾诩万死而不能报!此生都不会生离河北之心!”

    刘俭摇头苦笑:“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说罢,便见他无奈的走出了贾诩房间。

    而跪在屋中的贾诩,好一会才长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从原地站起身来。

    他望向刘俭离开的方向,似若有所思。

    “什么邺城不邺城,馆陶不馆陶,只要是在河北之境,哪里又能躲的了你的看管,其实都是一样的……唉,好试探啊,好试探,还顺便做了好人,实乃真雄主也。”

    贾诩嘀嘀咕咕地道。

    ……

    而走出了贾诩房间的刘俭,则是很快的返回了自己的居所。

    进了书房之后,刘俭随即在桌案上来回的翻找。

    不多时,便见刘俭翻出了两份简牍。

    他将两份简牍展开又读了一读。

    其中的一份是让田丰在接到贾诩的家人之后,将他们安置在馆陶的命令。

    另外一份则是让田丰在接到贾诩的族人之后,将他们安置在邺城的命令。

    刘俭来回看了看,淡淡一笑。

    随即,他拿着那份“将贾诩家人安置在馆陶”的简牍,来到屋子中的火盆边,扔入其中烧掉了。

    随后,他将那份早就准备好的“将贾诩家人送往邺城”的军令,交付给了门外的侍从,让他快速送往河北,交于田丰。

    “贾文和……还是很好的。”

    刘俭自言自语的给了贾诩五字评价。

    ……

    ……

    第二日,刘俭便召见了杨弘,对他说关于袁宠的事情,自己会做斟酌,让袁术暂且等待,回头自己定会给袁术一个满意的答复。

    虽然不是说的很肯定,但刘俭的话里话外之意,似乎已经有了答应袁术要求的意味。

    至少,在杨弘听来,刘俭是妥协了。

    他非常高兴,当即向刘俭表示感谢,随后奔赴寿春复命去了。

    杨弘走后不久,刘俭立刻派人前往青州,去见他的岳丈郑玄,将此间之事在书信中写明,请郑玄出面,让郑益收下袁宠为弟子。

    为了保证这件事确实能办成,刘俭还让人送了一封自己的亲笔书信去邺城交给郑慈,希望她也出面说和。

    另外,刘俭还派人去见老师卢植,尽说此间诸事。

    有郑慈和卢植一同帮自己出面,刘俭觉得这件事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

    等到事情办妥之后,自己再派人去淮南见袁术……到时候,这个哑巴亏,袁术就是吃定了。

    杨弘走了没有几日,刘俭这里就又迎来了另一位使者。

    这位使者并不算是董卓的使者,说的确切一点,他是当今天子刘辩与何太后的使者。

    吕强和刘俭这对老朋友也是许久未见了。

    比起当年,吕强似乎苍老了一些,不过精神头还是很充足。

    短短几年的时间,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两个人的处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老一少两个人并没有先说正事,而是在厅堂中坐下,共同回忆起往昔一同在刘宏身边,再看看现在,皆是唏嘘不已。

    不过,刘俭说了一句话,让吕强感到很是赞同。

    一切皆再变,但是他们为汉室尽忠的热情却始终没变。

    当吕强说到了董卓希望,让天子与何太后能够当一个和事佬,让刘俭罢兵休战,刘俭自然是顺坡下驴的答应了他。

    “我乃汉臣,所做的一切,自然皆是为了天子,我今欲为袁士纪报仇,乃是为了私事,但如果有天子和太后出面说和的话,我刘俭愿意放弃报仇,只是还请中常侍回去,带我向天子和太后转达一个请求。”

    吕强急忙道:“德然你有何想法,尽管说来就是。”

    “既是天子与太后想让我罢兵,那我此番罢兵,就与董卓没有丝毫的关系。”

    “我需要天子与太后亲自下诏书,以大汉朝皇帝的诏令让我退兵邺城,在此期间,董卓是可以派人来与我进行和谈的,但所有的和谈内容都属于隐秘内容,私下约定,不知可行否?”

    吕强听了刘俭的话,笑了。

    “德然果然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德然,放心吧,此事老奴一定替你办妥。”

    刘俭听了这话也笑了。

    “中常侍果然也还是那个中常侍。”

    正事谈妥了之后,刘俭和吕强就进入了放松的状态。

    刘俭让人准备了一点小食,和吕强在书房里共食,并且闲话家常。

    两个人随意聊了一点朝中和地方的事情之后,吕强突然开口询问刘俭。

    “德然,依你看,董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俭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而且按照常理来说,他进入雒阳之后,对陛下乃是一个威胁,当然,他现在依旧是陛下的威胁,只不过,现在的董卓在名义上还是陛下的忠臣……这个忠臣的身份将他架在了那里,使他不能对陛下做出过激之事。”

    “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当初的董卓,废帝成功拥立陈留王为天子,如今大汉朝廷的局势可就不是这样了,他恐怕早就已经成了一个权臣……所有的皇权皆落于其手,他手下的西凉兵在雒阳恐怕也不会那么懂规矩。”

    刘俭这话说的很直率,不过却一语中地,很直接地道出了事情的本质,让吕强很是赞叹。

    “德然你看事依旧像是原先一样准确,如今的董卓,虽然在朝中与大部分的朝臣公卿眼中乃是大敌,但是他所办之事,至今还算是没有逾越一个臣子的本分,”

    “这就让很多想对他动手的人束手束脚,至少在天子和太后的方面,朝臣们还得不到支持……其实,袁绍这次讨伐董卓,在天下很多人看来,理由并不充分,因此,朝中方面也没有太多的人支持袁绍,导致董卓如今对抗关东的战局,还算平顺。”

    刘俭点了点头,确实,相比于在历史上董卓这次与诸侯联盟的作战还算是顺利的,或许如果没有自己出来搅局,董卓如今的情况还会更好一些。

    “德然,如今朝局旦夕而变,天子和陛下虽然没有遭到董卓的过于逼迫,但也还是身处于险地之中,且陛下多少还是为以董卓为首的相权所挤压,这次老奴除了代表天子来促成你和董卓和谈之外,还有另外一件事想请问你。”

    “是陛下让中常侍所问?”

    吕强叹道:“确切的说,是太后与天子想要让老奴询问。”

    “中常侍请明言。”

    “德然,陛下和殿下,下一步应该如何是好?”

    吕强的这一句话说的很笼统,但却也很直接的表明了天子与太后的心声。

    现在的情况确实让少年天子和愚蠢的太后有些无所适从。

    相比于刘宏时期,现在的皇权实在是太过于衰弱了。

    能够左右天下局势的,是以董卓为首的相权,以袁氏集团为首的地方士族之权,还有以刘俭为首的宗亲之权。

    当今天子与太后的权利则被无限的忽略压制。

    刘俭沉默片刻,开口道:“当今的形势错综复杂,天子和太后手中的筹码实在太少。具体今后应该如何,我虽为人臣,暂时也没有办法替君王捋顺出一个纲领,可我知道接下来天子要面对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情?”

    “敢问中常侍,如果现在董卓要求迁都的话,以陛下和太后的角度而言,应该怎么做?”

    这一句话,差点没把吕强给弄傻了。

    董卓迁都在历史上这件事确实发生了,而且很多人都知道。

    在后世的人看来,这件事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值得诧异的。

    那只是站在后来人的眼光看这件事情。

    以当事人的角度来说,迁都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太过于巨大。

    特别是在吕强这样的人心中,迁都就跟彗星撞地球一样,感觉上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吕强的手有些微微颤抖。

    “德然,你,你可不要胡说呀,好端端的董卓为什么要迁都?”

    刘俭一边喝水,一边说道:“董卓现在所面临的形势是什么?是以袁氏为首关东士族对关西军派势力挤压……自古“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董卓的势力基本盘还是在西州之地,”

    “从地形来看,雒阳虽是天下通衢之地,水运发达,作为安定盛世的都城来说是非常合格的,但若是乱世,防守起来就颇为吃力了,虽有东虎牢南汜水、但也是三面受敌,一旦敌人突破关口,便可纵兵驰骋,特别是北面的黄河,几无险可守,白波军的威胁对他而言也是致命的……。”

    “反观之长安,对于董卓来说,只有东面接敌,只要卡死函谷关、武关,就有种强秦坐长安虎踞关东的形势,坐观关东诸人混战……所以对董卓来说,迁都长安的阻力再大,也是他势在必行之事,因为这关乎他的生死。”

    “如果董卓执意要迁都长安?对于现在的陛下和太后来说,又应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