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都市小说 - 修士日常生活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一章

第一百七十一章

    这日,吴宓照例到学校食堂吃饭,正吃着,崔怀信冲到杨蕴秋面前,恭恭敬敬地行礼,直接就问道:“先生,我朝世家势力庞大,且入朝为官者多为世家,不必纳税,隐户越来越多,税收越发稀少,军费也渐渐开始供应不足,敢问先生,可有解决良策?”

    吴宓瞬间抬头。

    杨蕴秋一挑眉,失笑:“先自己去想,我教你们读书,是为了你们能敲开朝堂的大门,这种事,你们不自己想出来,老师又教有什么用?”

    吴宓顿时很失望。

    崔怀信却是个认真的,果然认认真真地把自己的分析,还有自己想的解决办法,都列了出来,甚至还写出了朝廷应该‘官绅一体纳粮’的建议来,当然,叫法不一样,反正就是削减朝廷官员特权的手段,虽然稚嫩,已经颇有想法。

    杨蕴秋对这事儿也不能不管,直接把人叫到眼前,并不训斥,反而肯定:“怀信,你的主意很不错,的确管用,只是,你要考虑考虑现实,我问你,如果真让你在全国推行,你做得到吗?这样吧,从现在开始,活动课咱们玩个游戏,你作为朝廷派遣的专门官员,推行你想出来的政策,你的其他同学,则是朝廷官员,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反对你,或者支持你,看看你究竟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事。要考虑全面。”

    崔怀信皱了皱眉,却还是咬牙,信心满满地去做。

    小皇帝吴宓也很兴奋。

    杨蕴秋只笑着看他们玩。

    结果,理所当然,崔怀信发现他想做的事儿并非那么容易,越推演,越觉得困难。

    他们都养成习惯了,每次活动,都是先调查了真正的情况。按照真实的情况进行推演,这事儿,越琢磨,越不容易。

    一个月后。崔怀信沮丧地跑到杨蕴秋面前,把自己写的东西给要了回去。

    “先生,不行的,朝廷官员都是世家大族出身,自己的田产众多,怎么肯纳税?无论什么政策,都是要他们执行,对他们不利的政策,又怎么推行的开?”

    事实上,吴宓比这孩子还失望。只是他心里更清楚,此事不可行。

    杨蕴秋失笑:“行了,别耷拉着脑袋,其实只要想做,也不是做不成。只是要一步步地来,不可着急,你先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以后有了能力,再慢慢想怎么解决问题。”

    伸手拍了拍自家学生的肩膀,“其实,你不是一直希望寒门子弟能有个公平的进入朝堂的机会?现在该最先做的。岂不应该是这个?你想想,选官考核其实就是一项德政,只是范围还是太窄了些,不够公平,能不能让它变得更公平些?要是你想解决这些问题,先得把自己的学问学踏实。步入朝堂之后,才能有机会。”

    崔怀信重重点头,老老实实回去读书。

    书院里一派和谐,随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自家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少人拿到他们的文章拜读,学生们的名声,自然是逐渐大了,虽说规模还太小,却颇有些和四大书院相提并论的意思在。

    以前逼着自家孩子从书院退学的那些家长,一个个的也是万分后悔。

    一开始还有好些人抹不开脸,觉得自家孩子上别的书院也一样,结果过了一阵子,眼看着书院的学生们名头日盛,甚至连很多大儒名士都对其赞不绝口,更不用说,他们这才知道,原来皇帝竟时常在书院中出没……

    这事儿其实以前就是公开的秘密,不过学校里校规森严,学生们在家也不会多说,家长们到不怎么清楚此事。

    能和皇帝关系亲近些,这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遇。

    这下子家长们哪里还呆得住,没多长时间,那些学生就个个要求返校,按照家长们的说法,提高学费没问题,多出赞助没问题,别管怎样,只要让孩子回去,让他们干什么都行。

    另外两个先生不怎么高兴,毕竟,如果让学生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未免太掉价儿了。

    杨蕴秋到没觉得如何,他向来看得开,不会把小小的冒犯太过放在心上,家长爱惜自家孩子的心情,任谁都可以理解。

    当然,学校的规矩不能坏,就像先生们说的,这个大门要是随随便便就能进来,学生们的感觉肯定和现在不同。

    退学的学生想复学,可以,重新考,读预科班,如果顺利的话,读一年预科,再考核通过,就能重新成为正式的弟子。

    那几个家长收到消息,也不免有点儿沮丧——这是瞎折腾什么,把自家孩子从书院的正式弟子,愣是给折腾成预备弟子,以后读书的进度要比别的同窗慢许多。

    几个学生也不大高兴,他们比家长更清楚,学校里的学习是如何紧张,哪怕落下几天的课,想补回来也得花费大力气,落到如今的地步,他们只有自认倒霉。

    不过,读一年预科,再加深一下基础,也不算什么太大的坏事。

    杨蕴秋如此作为,既全了学生的求学之心,也没违背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到是有不少人觉得这个年轻的不像话的大师预备役,好像真有点儿样子。

    他现在在京城,已经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准大师,以前他琴棋书画皆通,很了不得,很让人羡慕,但那也只能说是一代名士。

    现在真正把学生教导出来,让大家看到成绩,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师。

    看来这个时代对教书先生还真是很尊重,哪怕比起后世来,也要敬重得多,怪不得那么多人愿意开办书院,教书育人。

    如今,书院才算真正的步入正轨,在京城正式站脚跟。

    等到第二批招生,来的学生的数量也更多了起来。

    这也就罢了,最让杨蕴秋高兴的是,他总算看到书院盈利的希望,也总算知道书院到底是怎么赚钱的,闹了半天,朝廷会给大量的补贴。

    通考前五百名的学生,每人每个月会给粮食一石,别说养活自己,养活一个小家庭也没问题,而前一百名的学生,更是有粮食三石的补贴,算得上是小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