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左传》与《周易》(二十三)

《左传》与《周易》(二十三)

    第五章:解读《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史巫如何用“春秋《周易》文本”进行卜筮的,再看与原创《周易》有多大关系,以及卜筮有没有道理

    第二讲:《左传》记载“以《周易》筮之”的其它筮例的卜筮方法

    第九节

    《左传》记载的以《周易》卜筮的第

    十筮例是《左传·昭公十二年》:“南蒯之将叛也,其乡人或知之,过之而叹,且言曰:"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家臣而君图,有人矣哉"。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此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

    我们先看译文:

    南蒯将要叛变的时候,他的家乡有人知道情况,走过他门口,叹了口气说:“忧愁啊,愁啊,忧啊!想法高而智谋浅,关系近而志向远,作为家臣而想为国君图谋,要有人材才行啊!”南蒯不提出所问的事情而占筮,得到春秋文本《周易·坤》里以《比》做为繇题里的繇辞说“黄裳元吉”,就认为是大吉大利。把它给子服惠伯看,说:“如果有事情,怎么样?”惠伯说:“我曾经学习过《周易》,如果是忠信的事情就可以符合繇辞的预示,不然就必定失败。外表强盛内部温顺,这是忠诚;温和而坦诚不移,这是信用,所以说‘黄裳元吉’。黄,是内衣的颜色。裳,是下身的服装。元,是善的第一位。内心不忠诚,就和颜色不相符合。在下面不恭敬,就和服装不相符合。事情办理不好,就和标准不相符合。内外和谐就是忠,根据诚信办事就是恭,崇尚上述三种德行,就是善,不是这三种德行就无法面对着‘黄裳元吉’这说法。而且《周易》不能用来占筮冒险的事情,您打算做什么呢?而且能不能在下位而恭敬呢?中美就是黄,上美就是元,下美就是裳,这三者都具备了才可以卜筮。如果有所缺少,卜筮虽然吉利,未必能行。”

    此筮例的筮者是南蒯,南蒯是鲁国后期权贵季孙氏的家臣,帮忙掌管季孙氏的根据地费城。季平子立为季孙氏宗主之后,主掌了鲁国政权,但对于南蒯很不信任。南蒯仗着先父南遗给季孙氏管家有功,于是心生怨恨而谋反,在准备谋反时以春秋文本《周易》卜筮,筮出的繇辞出现“元吉”,就认为自已谋反的能够成功。南蒯卜筮出的一卦内容时让子服惠伯(鲁国大夫)看,因为卜筮之事难以告人、自然没给子服惠伯说是为什么事情而卜筮。子服惠伯似乎知道南蒯为何事卜筮的意思,就从繇辞“黄裳元吉”的字意和如何情况下才能用《周易》卜筮而论述了一番。南蒯后因谋反失败,最后携费城叛齐国。

    《左传》里此筮例中的“《坤》之《比》”。《比》则是春秋《周易》文本中《坤》里的第五繇题。而此筮例中:“《坤》之《比》曰:‘黄裳元吉’,正是春秋《周易》文本里《坤》卦中排第五的繇辞。即“黄裳元吉”。而今本《周易·坤》卦中的第五爻辞,一样是“黄裳元吉”,只是以“六五”为爻题。我们将春秋文本《周易·坤》与今本《周易·坤》卦两种格式附下:

    ①春秋文本《周易·坤》内容格式: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复:履霜,坚冰至。

    ()师: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谦: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豫:括囊,无咎无誉。

    ()比:黄裳,元吉。

    ()剥: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乾:利永贞

    ②今本《周易·坤》卦内容格式: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南蒯卜筮出《坤》卦里的这一繇辞,就以此来断吉凶。南蒯通过得出的“黄裳元吉”,就认为自己所想干的事情,也就大吉大利了,并没有以八卦取象去穿凿附会认为的吉凶。而子服惠伯则不那么认为,并从卜筮出的繇辞“黄裳元吉”的字意进行一番认为的意思去解释,以表明他认为的“《易》不可占险”根据。子服惠伯却有自己的认识来解读《周易》,认为“易不可占险”。即认为有德行者可占,而无德行者,就是占出的是吉卦,也不会是吉的结果。这是一种对占筮附条件的认识而已。实乃是自西周倡导的“以德配天”的神学观念的反映,即“天人感应”的天命思想的表现。

    其实子服惠伯认为“易不可占险”也是错误说法,那么,要问不是危险的事《周易》就可以占了呢?无论险与不险,没有什么可以能占的?占筮本属巫术迷信,如何能预知末来呢?即使现代产生的科学预测,对一个人一生命运也是无法预测的。现代科学预测只是对某行业,某事情,某时间里的前景发现趋势做出评估预测,以减少决策行动的盲目性。而中国古代无论龟甲占卜,或是《左传》记的八卦卜筮,以及帝制里产生的八卦纳甲卜筮法(包括八字算命等)都属于巫术迷信,与现代科学预测不能相提并论。因现代科学预测是预计未来事件的一门科学学问。现代科学预测广泛的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部门与领域,预测的目的是为决策系统提供制定决策所必须的未来信息,为科学决策与发展提供了支撑。

    总之,这一筮例虽以春秋《周易》文本筮之,已把春秋《周易》文本当成卜筮之书而用。而解筮时只采用《坤》里以《比》做繇题里的一句繇辞为“天机密码”来附会所占问之事上的吉凶,而没有用八卦取象来联想、附会人事上的吉凶。再一,单从子服惠伯对“黄裳元吉”所进行的字意上一番解释,形如帝制里“易学”注释。

    我们来看原创《周易·坤》文译解,对比《左传》记载史巫以春秋《周易》文里“《坤》之《比》”卜筮,看两者之间所表现出的天壤之别。

    附:原创《周易·坤》文章译解

    (原文)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履霜,坚冰至。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括囊,无咎无誉。黄裳,元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利永贞。”

    (译文)

    二、大地元始亨通,像雌马那样,繁衍顺承。(大地)正是君子的用武之地。君子先是有所迷失,后来得其主位。一方得到的利益,而用到另一方,则平安吉利。

    脚下踏着寒霜,预示着坚冰即将来临。延伸,方正,广阔,是大地的特征。君子不断的熟悉了解大地,无往而不利。大地蕴含着美德,孕育着万物。或在大地上从事耕作生产,无论田地成方,终而有始的年年有所收获。大地囊括万物,包罗万象,既无害处,也不求赞誉。广阔的黄土地,如同天的衣裙(无涯无际)。龙驰骋在旷野上,风雨滋润着万物。有了大地,才利于万物永久的繁衍与发展。”

    (解说)

    《周易》里的第二篇文章为《坤》,《乾》篇是讲述“君子”之治,突出的是人的主观性一面。而《坤》是讲人与大地的关系,又突出的是大地自然的一面。《周易》一书的特征是运用比喻说明事理,而缺乏西方古希腊古典哲学的那种逻辑推理。比喻说理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特色,这是古代东方人的思维方式。

    《坤》篇题目里出现的“利牝马之贞”,这是一句比喻,而不能译成“为母马贞卜”。牝马即雌马,雌马既能繁殖生养,又有柔顺的一面,以此比喻大地能生养万物的道理。君子立足大地,就有了用武之地。从“西南得朋”(“朋”:钱币。这是指收益。),用到东北去(“东北丧朋”),这如同地大物博,利用好大地的物产,那么,君子的前景,即家国的未来就平安,吉祥。这就是《坤》篇题目的含义。而《坤》文的内容是围绕着题目而展开对大地的论述。让君子明白开国立家,国泰民安是离不开大地。

    “帛书”《周易》里不是“坤”名称,而是“川”。而“川”的本义就是指大地,现在还有“一马平川”一词,这是指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乾》是为君子讲述为政之道;而《坤》是为君子讲立足的基础与根本。《诗》里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的,而“国”与“家”的土地是周王分封给诸侯,大夫的。有国有家者都是周王的“子国”。君王是天下的拥有者,而“君”之“子”(即西周出现的“君子”之称)是拥有封国者,所以“君子”不能不重视土地与政治关系。

    《坤》文里的“履霜,坚冰至”。

    “霜”,“冰”之物,皆是大地上出现的自然现象,这与题名内容是有关联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反映大地上霜冰的这种自然现象,而是用这些自然现象比喻说理。“脚下踏着寒霜,预示着坚冰即将来临。”这虽是能从感官感觉到的自然现象,但这里已上升到理性的思辨,是从经验归纳出哲理。即寓意着一种深刻的道理。从自然现象中提炼抽象出哲理,运用到社会人生上,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而这句话在此是象征着事物发展变化现象,由“履霜”而可预见“坚冰至”的自然规律。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直,方,大”均是大地特征。而“不习,无不利”是阐述出的道理。这类如《诗》里的比兴手法。由“直方大”引出一番道理。“不断的熟悉,认识大地,无往而不利。”让谁“习”,是让“君子”去学习,了解大地的特征,学习*地的那种美德。到《大象传》不就阐发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么?“厚德载物”不正是《坤》篇让君子学*大地美德的诠释么?

    “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含章”:指大地蕴含及彰显着美德。“可贞”:指大地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含义。“王事”:指在土地上耕作生产。

    “括囊,无咎无誉。”

    “括囊”:犹如囊括,喻包罗万象。这是指大地物产丰富。“无咎无誉”:同是赞美大地。

    “黄裳元吉”。这里的“黄裳”还是与大地有关。用“黄裳”来比喻大地,古人见证的西北与中原的土地是黄色的。“裳”:衣裙。“黄裳”:意思是黄土地广阔无际,像天的衣裙那样美丽广袤。“元吉”:指大地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本段是寓意着什么,不好理解。是比喻诸侯国间的战争,还是比喻雨从天降滋润着大地呢?若与最后的“利永贞”来看,是以“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来比喻雨水滋润万物的道理。

    最后的“利永贞”,这是对大地总结出的道理。其意是“有了大地,才利于万物的生生不息,永久发展。

    《坤》篇的内容,围绕着大地这个主题而阐述。从对大地的歌颂,而引向对君子的教育,让君子学大地一种厚德载物的美德。

    本篇是通过比喻寓意事理,用牝马来比喻大地。我们现在唱“大地啊,母亲”,也是比喻。《周易》里的《乾》与《坤》篇,都是在用比喻说明事理。而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在阐述事理,也都是经过精心编排出的文章内容,是有中心,有目的,有寓意的,而不是堆砌的占卜辞,也不是通过所谓的卦象填充的卦爻辞。只因在那个时代里的语词太简单,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难免对那些过于简单的文句,在理解上出现歧义。但对一部哲学书,理解成卜筮(算卦)书,就不可思议了。

    总之,《坤》篇是讲大地的一篇文章,但不是把大地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的,如地理学或自然科学意义上的那种研究。而这里是用大地之理,让君子从中明白一番政治道理。“君子”可由“履霜,坚冰至”里得到启发,是讲述了一个见微知著的道理。又通过对大地无私美德的赞颂,来启迪“君子”效法学习*地的品质精神。“君子”应有一种涵养,韬光养晦,不追求名誉。既没有过失,也就不会祸及殃身。以牝马柔顺之美,来启迪“君子”做事谦和,才能达到成功的境地。

    《周易》不但是为君子讲述的是政治谋略道理,而且其政治哲学思想也在启迪着人的智慧。

    我们通过原创《周易·坤》文的译解,应明白无误的知道其哲学思想,既不神秘,也通俗易懂。再通过对《左传》里以此卜筮例,能够分辨以《周易》去卜筮(算卦),完全是个荒谬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