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玩转大明帝国在线阅读 - 第七十三章 天赐山镇衙

第七十三章 天赐山镇衙

    天已经放亮,孙二狗开着车向镇衙驶去,此刻的王不死已经被带上手镣,作为受害者和证人,孙三娘和大个子也跟在一起,一边一个坐在王不死的一侧,就像是害怕王不死逃跑一般,只不过他们想的有点多余,王不死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也是有王法的,是不会让好人蒙冤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应该还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如果自己逃跑,原本无辜的自己,岂不成了真正的逃犯,在搞一个海捕文书啥的,自己这辈子岂不是要天天东躲西藏,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自己还年轻,还没娶媳妇儿,不能做傻事。误会说清楚应该就可以了,因此一路上王不死都显得很乖,也很配合。

    虽然孙三娘此刻挺吓人的,面目全非,但孙三娘却是不关心的样子,坐在王不死一侧,手不停的摸着王不死的屁股,王不死一路上是努力的忍着,被一恶妇占了便宜,说出去也挺丢人的,王不死决定忍下去,当成秘密,深深的埋在心里。

    用眼神的余光偷看孙三娘一眼,由于穿着睡衣的原因,王不死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切,虽然人长得丑了一点,可是胸是无辜的,这并不影响王不死的审美观,至于真实性,此刻还重要吗,就算是倭寇,那些平均都在D罩杯以上的国家,又有几人能够保证都是真的,王不死决定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她们,包括孙三娘,毕竟她们工作性质与爱好相同,而且都挺辛苦。

    此刻的孙三娘已经闭上了眼睛,从眉宇之间隐隐约约带有一下陶醉的表情,就连车上开着的空调,都无法给孙三娘躁动的心灵降温。王不死也很是煎熬,被一位老妇女,关键长得很丑的女人当成心理倾诉的对象,怎能不让王不死感到难受。

    还好,路程不是很远,很快就到了天赐山镇的镇衙。

    只见这镇衙占地很大,比闵国公府大了何时十倍,镇衙依山而建,后面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前面有一条小河流过,一座拱桥连接,一排红色漆面围墙,足足有三五米高,估计也是为了在战争时期抵御外敌,镇衙的门挺大,也挺高,上面还有三层的门口,采用的是我朝传统的木雕和铆钉技术,可以抵抗八级地震和山洪灾害,哪怕抵御是龙卷风也不成问题,毕竟这是朝廷工程,干活的人也不敢偷工减料,门的两侧挂有一副对联,左边曰,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右侧曰,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上面写着‘天赐山镇衙’五个烫金大字匾额,貌似材质和笔法比闵国公府的还要强上不少。一侧还挂有一个意见箱,这是大明帝国的首创,目的是监督地方官,由百姓指出地方官的不足,从而使基层官员能够进步,更好的为百姓服务,朱熹洛想的很好,只不过一般的老百姓怎么敢说父母官的不足,再者意见箱挂的足足三四米高,一般人还真够不到,而且二十四小时有人看守,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在此给父母官提意见。

    镇衙大门的一侧,有一耳室。名曰申明亭,也就和另一时空的便民大厅一个用处,这是洪武五年,朱元璋诏令各府各县各镇建立的,凡是牵扯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一些民事纠纷,都需在这这里处理调节,如果不成在进入镇衙由知镇,大明帝国也延续了前明的这一措施。

    在山脚下可以看出镇衙是采用的四合院的传统结构,正面是一排高大的楼房,足足有上百件间,这应该是官员办公的地方。西侧是食堂,工作人员吃饭的地方,还有一些搓澡堂。理发店,按摩院,以及一些休闲娱乐场所,毕竟每天辛苦工作,容易得心理疾病,必要的放松还是有必要的。右侧是职工宿舍,方便一些加班的职工休息,也有的人买不起房子,索性也就在此住下,也能省下一部分开支,中间的广场有假山,池塘,还有一些健身器材,估计是员工的休息场所。

    自古以来我朝就有官不修衙的传统,可是这天赐山镇衙却是修得富丽堂皇,这倒显得很是突兀。

    不过如果看到天赐山镇志,你们就会明白原因,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大明帝国刚刚建立,顺朝的那些文武大臣死的死逃的逃,而那些侥幸投降活下来的官员,早就已经被吓破胆,而且顺朝底层官员也很少有真心为民的,暴乱一起,很多地方官就被愤怒的百姓打死,当官都成了高危行业,谁还想做官,而朱熹洛为了解决这个麻烦也是煞费苦心,好说歹说,终于留下来几位朝中大臣,再加上跟随自己的几位,和自己特招的几位,勉强是把大明帝国的领导班子凑齐,可是下面的那些基层官员就成了问题,没办法朱熹洛只能是实施卖官的政策,只要百姓愿意出钱,也是可以做官的,当然朱熹洛也还是有所考虑的,所卖的那些官都是小官,九品左右的,如果一些不重要的位置,你出的价钱也合理,还是会有高于九品的官阶等着你,例如从八品。

    藏富于民,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那些商人随便一个,家里的财富差不多跟一个地方的县府收入相当,如果朱熹洛狠一点,人傻一点,把那些商人都抓起来杀了,财政危机也就解决,而且保证十年之内不会再出现财政赤字的问题。

    这些卖官的人都是有钱人,他们不愁吃不愁喝,更不赢担心朝廷大事,他们最担心的是自己的银子没地方花,于是乎,在一些最底处的政府机构出现了一股风潮,看谁的镇衙修的好,修的美,这已经成为商人圈子里最新的炫富手段,当然这些人花的也都是自己的银子,那些御史锦衣卫也不会去管,而且商人们有钱,很需要为朝廷做点什么,无私奉献,人人都会支持。

    这些商人有钱,但是士农工商这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他们的存在很尴尬,作为最有钱的人,地位却是最低的,这些商人怎么会愿意,因此卖官也是很受欢迎的,毕竟一下子从最底层跨到最高层,花费的仅仅是一些银子,商人们最不怕的就是花钱,最怕的是被人家看不起,现在成了官,当然还有看不起自己的人,但是基层百姓还是很敬重自己的,因此商人们也是很开心,大明朝廷得到了银子也是很开心。这可谓是双赢。

    因此如果你们在一些穷乡僻野,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的地方,看到一些豪华的办公大楼,也就不足为奇,难道是领导们自己掏银子盖得。

    孙二狗停下车,王不死三人也随后下了车。

    只见镇衙的围墙上写了无数的标语。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能杀错,莫生错。

    宁可血流成河,莫要多生一个。

    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宁多十座坟,不可多一人,

    一胎持证怀,二胎一律扎,三胎四胎一律杀杀杀。

    一人结扎,全家光荣。

    估计是因为围墙的空间有限,镇衙的工作很多地方没有表现出来,因此围墙上还有一些条幅,上面的标语,基本上也都是类似的话,门楼上空还飘着一个巨大的一条条幅,条幅很大,上面的字也很大,估计十里八乡的百姓,只要是有眼睛的都能看到,只见上面写着,八个大字,你要敢生,我就敢杀,恩,杀字用的还是红色的,比其他的字体稍微大了一些,后面还有三个感叹号,起到一定的强调作用,果真杀气很大。

    不得不说,计划生育是大明帝国的一项国策,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很多问题也是应运出现,首先就是土地的问题,现在土地所产的粮食无法满足这么多的人口,还有一些医疗,公共设施也是满足不了这么的人口,因此计划生育一直被朝廷看的很重,甚至是和一些官员的升迁挂钩。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朝廷这么重视,下面的官员自然工作起来也是很卖力,见到肚子大的就抓起来,不管是胖,还是怀孕,先抓到牢房观察几天,一经发现是怀孕,立马做掉。

    因为大明帝国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出现了结扎技术,这也变相促进了大明帝国外科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里程碑的存在。要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初为了理发这事,弄出的乱子就不少,头发这玩意毕竟是可以再生的,剪了可以再长出来,可是结扎呢,这属于新鲜事物,百姓怎么会轻易接受,不过因为有着强有力的朝廷机构,这也就不是问题。也是因为结扎技术,我朝也出现了很多外科高手,而一些学医的也愿意尝试外科手术,毕竟实习的机会很多,而且出了问题也不用负责人,毕竟被结扎的人都是普通百姓和一些商人,就算他们想闹,这不还有朝廷在嘛。

    这个世界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从你出生开始,你的人生就已经不公平,要不怎说,投胎是个技术活,要多学。

    有的人付出了所有的义务,却没有享受任何的权利。

    而有的人享受了所有的权利,付出义务是不存在的。

    以前如此,今天如此,以后也如此,这是任何时代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就像是大明帝国,在计划生育这一项国策上,对不同的人,规定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八品以上的官员,还是可以想生多少就生多少的,毕竟人家有钱养活,而九品还有那些没有品阶的百姓,只能生一个,当然还是有特殊情况的,例如你有足够的银子交超生罚款。不过这可不是小数目,不是三五千两能够解决的。

    而且在婚姻制度上也有着不同的规定,因为国际人权组织的干预,认为男人三妻四妾是对女性的一种侮辱,而随着思想的开放,大明帝国的女性百姓也觉得,男人三妻四妾是对自己的不公平对待,因此也很是不喜欢这种风俗,也很是抵制。

    没有办法,朱熹洛只能是取消了三妻四妾这一制度,规定普通百姓和品阶低于四品的官员,只能娶一个妻子,而高于四品和那些带有爵位的功勋到没有规定,只不过因为朱熹洛只有三位妻子,所有那些有特权的人也都是两位妻子,有些胆大的人也会尝试跟圣上一样娶了三位妻子,当然为了尊重女性,也是为了照顾女性百姓的情绪,这些特权人士享有特权的前提是女子愿意,不能强迫,也不能利诱,当然爱情是不存在的,这只不过照顾了一些女同志而已,毕竟这个世界还是看脸看钱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