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响马九斤在线阅读 - 第94章西北风云2

第94章西北风云2

    大武镇背依龙虎山,西邻人工沼泽,南面被三道水渠分割了近十万亩良田。

    地里各村的村旗飘扬,三万多庄稼把式(种田汉子)正吆喝着耕牛、骡子、驮马、驴子等牲口拉着犁翻耕土地。

    上千辆板车正由妇人们推拉着运来牲畜粪肥料,因为牲口都在耕地,只好用人拉车运送。

    各种土家肥铺在路旁地头晾晒,晾干后将撒进田里,增加粮食产量。

    每个村的里长,都在领着年龄大的村民安装水车,断裂的水兜要进行修补,以免误了用水。

    水车和风车冬天要拆下入库,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那都是村里的公共财物。

    胳膊上套着红袖箍的联防队员,正拿着铁锹在地里起拢培土,整治水道,还要用夯石将水道砸实,以免渗水。

    镇公所向西,跑来上千青壮,他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袍,用草绳子捆着腰防止漏风。

    赤着脚穿着蒿草鞋,嘻嘻哈哈的小跑着,让在地里干活的人看的目瞪口呆。

    蔡兴跑在前面,手里提着一杆粪叉子,乱蓬蓬的头发满是土灰,边跑边回头喊:“咱们去打土匪,怎还有说有笑?要紧张起来,害怕起来,手还得哆嗦,记住没?”

    “队长,额就是尿尿哆嗦,其他时候不哆嗦”。

    “从去年到现在,打的土匪也有三千多了,是土匪见了咱哆嗦。”

    “队长,走的太急,额把家里扫地的笤帚拿来啦,怕不顶事啊。”

    蔡兴没理会他们调侃,回头说道:“看着没,前面来啦,打起精神把路堵死。”

    四周铜哨子乱响,上百个孩子从路两边野草丛中钻出来,紧绷着小脸冲到前头。

    一高个孩子头一手拿红缨枪,一手拿小旗子,跑到蔡兴身边说:“大队长,第六区儿童团集结完毕,已经开赴战场。”

    “好样的,跟上大队。”

    “得令。”

    蔡兴这帮人很快跑到大武镇最西端石牌楼下,将两侧沟里的拒马拖上来挡在路上,各种破桌子门板接成墙,不到半刻钟就竖起了路障。

    对面人马在百步外停下脚步,一骑拨转马头向马队后面的绿呢小轿跑去。

    片刻后五个家丁护着小轿来到牌坊下,身穿四品官服的洪承畴下了轿子,长脸浓眉,胡子修剪的整齐划一,官袍靴子一尘不染,整个人气若沉闲不怒自威。

    家丁上前对着门板后的人喊道:“陕西按察使,总督府督粮参政洪大人巡视,对面是谁?出来答话。”

    蔡兴将身上破棉袍又撕了几个口子,将棉絮掏出些,检查后非常满意,喊了嗓子:“等着。”

    说着手提粪叉从路障中钻出来,隔着拒马说:“这位官爷,从去年始,有十多支官军过路,打砸抢烧还抢娘们儿。

    小的们都怕啦,非是针对大人,咱不知道是招安的兵马,还是哪个府衙的兵马,这就回去请县老爷来,少待。”

    说着拱拱手就要钻回去,身后传来赵知县的声音:“甭去啦,蔡兴,打开路障,这是真的朝廷兵马。”

    很快路障重新扔到沟里,赵知县上前,对洪承畴躬身施礼:“中阳县令赵秉文拜见参政大人。”

    洪承畴拱手道:“此番奉总督令,解韩城之围,一路北上巡视延绥,顺路来中阳接收粮草,叨扰啦。”

    “洪参政客气,粮草已经齐备,还请洪参政移步城内歇息。”

    洪承畴也没上轿,因为从石牌坊开始,路面就变成青石板,平坦又干净。

    洪承畴看着地里忙碌的春耕场面,又看到北侧整齐的砖瓦房民居,由衷的赞道:“赵知县,洪某在西北辗转几千里,只在此处看到春耕场面,水渠清淤,房舍整齐。

    今日观之,远比传闻有过之而无不及啊,洪某定会上书朝廷,将中阳县所见所闻上达天听。

    在这兵荒马乱赤地千里的西北,还有一位为国为民,埋头苦干的一方县令,实乃吾辈楷模。”

    若是两年前,有人要上奏折为自己表功,老赵恨不能把小妾洗干净送上。

    可这两年来打生打死,老赵心里明白,除了那点石成金的道士,谁能在这黄土高原不仅种出粮食,还能护住乡里。

    万一给自己升了官,离开中阳,可真是哭都找不到坟头啦。

    想到此对洪承畴说:“饥民遍地,白骨茔野,等死是不成的,县里几户乡绅商量着捐出家产,收纳些有家有口的人,开荒种田兴修水利,这才熬了一年又一年。

    匪乱如梳,护住这片山地不易,赵某心力交瘁,唯有守在此地,化为黄土足矣。”

    洪承畴看着那些扛着小红缨枪的娃娃,对赵秉文更是敬佩,声音也不再拿捏着官腔,沉吟道:“自年前开始,中阳团练营战力无双享誉高原,有如此乡勇守护,赵知县无需忧虑。”

    “团练营伤亡过半,洪大人,您看看,这是新招收的乡勇,还在cao练中,附近各县邬堡,又要时常前去增援,春播在即,人马器械还没着落。”

    “这里是西北唯一尚在春耕备播之地,水渠完善,水车风车也在安装中,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匪乱糟蹋。

    洪某一会儿就上书督抚大人,调配军械甲胄,增加团练数额,以期达到自保的程度。”

    “如此就多谢洪大人,前面是大武镇公所,全县的百姓,九成汇聚在此。

    这里背依大山,南面是三条主渠,各村成立联防队,一边耕田一边守卫,老女老少齐上阵啦。”

    洪承畴看着那些娃娃,还有补丁摞补丁的‘乡勇’,他们扛着铁锹镐头,还有拿笤帚的,重重叹口气说:“天灾不是不能应对,三条水渠,一条清淤,两条净水,方圆百里都受益。

    若是都如赵知县般务实,哪里会有流民?哪里会有兵变?”

    赵知县听了不敢接话,这位督粮官三战三捷,还有上奏折的权限,自己做为底层小官,还是少说为妙。

    走到镇公所,宋文茂和李东,李文山,县里十几户乡绅大户都等候在此。

    看到这里场地开阔,一望无际的农田人流如织,洪承畴说:“大营扎在这里吧,少不得盘恒些时日,等候督抚军令。”

    随后在镇公所大堂专门接见李文山和李东,三言两语间知道了李文山的底细。

    大武镇酒楼客栈齐全,洪承畴便没去县城,将伤兵安置进县城后,就住进了大武镇的客栈。

    这点花费,赵知县也没放在眼里,跑前跑后安置妥当,让洪承畴对他越发充满好感。

    五天后,督抚军令送达,中阳县扩充团练至三千五,林平堡新增马军一千五,所需耗费中阳、柳林、临县、方山、汾阳五县按例分摊,兵马共用。

    各县可根据本县实际财力,编练守城乡勇千人以下,所用军械甲胄物资,将在旬月后运抵中阳县城。

    事情已经办成,李文山也带着八百乡勇离开县城,前往榆林卫上任,这些乡勇很多都是从小一起长大,没少干些偷鸡摸狗的事。

    李文山见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们都在一起,也是高兴万分,拜别知县和洪参政后,意气风发的渡过黄河南下了。

    接下来又住了五天,洪承畴居然没有走的意思,每天一早跑到镇公所,和宋先生要么去地里查看土地墒情,要么登山锻炼。

    回来后在镇上食堂吃饭,然后到镇公所大堂处理公务,更多的时候和宋先生守在田里,观看各种粮食种植。

    下午便会观看团练营练兵,对蔡兴,李东更是青睐有加。

    赵知县一开始还天天来问候,时间一久,担心被洪承畴看出破绽,尤其询问农事常常一问三不知,便借口筹措五县的兵马钱粮而不见踪影。

    不知不觉中,两个月过去,这天一早,洪承畴和宋文茂又在田里查看庄稼出苗情形,一骑快马来到地头,高声喊道:“大人,传旨官差出了县城,向镇公所而来。”

    两人赶忙出了麦田,在水渠边洗净手脚,上了宋文茂的四轮马车,向镇公所赶去。

    镇公所大堂外,延绥二府在此修整的两千兵马,总督府护送传旨官差的一千兵马,团练营的乡勇,看热闹的老人孩子乌泱泱挤满偌大的cao场。

    大堂内香案陈列,一位中官正在宣读圣旨:“…自古帝王平定天下,无不赖师武臣力,及海宁谧,镇旅班师,休息士卒…,现有洪工承畴,谦虚有度,文武兼备,逸群之才,着即册封为右佥都御史,兵部侍郎,延绥巡抚之职,务必恪尽职守,涤清匪乱,安民养息,钦此。”

    “臣,洪承畴接旨,叩谢圣恩,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人起身恭贺,乱哄哄一片,赵知县问宋文茂:“宋先生,赵某耳背,洪大人只是个延绥巡抚,这不是平级吗?”

    “品级升了两级,主要是加了御史和兵部侍郎,已经和封疆平起平坐啦。”

    赵知县连连点头,小声说道:“李家一直在寻找门路,不去榆林卫就职,你看这?”

    “榆林卫已无一兵一卒,李文山偷偷跑回来,朝廷一旦追查,必死无疑,现在洪大人成了顶头上司,如何运作,让他李家自己琢磨去吧。”

    时夜,县里请洪承畴入城,当地乡绅举办宴会,恭贺洪承畴高迁,李家用‘捐助’一万银子的代价,给李文山争取了庆阳府推官的举荐,可谓皆大欢喜。

    洪承畴早就看出李文山非带兵之人,当晚便以榆林卫无人可用,要征调团练营入卫,让中阳县一帮人吓出一身冷汗。

    由于中阳县属于山西,并非陕西治下,众人据理力争,最后由宋先生献出一策,将林坪堡千户所迁址临县。

    临县向西越过黄河便是米脂县,只要巡抚衙门有警,可随时入陕中陕北增援。

    洪承畴思忱良久,终于答应这折中方案,榆林卫兵马皆无,好歹有支强兵在侧,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李东和蔡兴收入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