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从火红年代开始在线阅读 - 第五十七章 大学

第五十七章 大学

    “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脚下是一片锦绣河山,啊啊……”

    回京没几天,便到了开学的日子,阎解旷和苏婉带着大包小包,乘公交车去学校报到。

    俩人来到京城大学,校门口的横幅上写着“热烈欢迎七二界新生报到”,学校的广播正在播放着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

    二人走完报到的一系列流程,买了饭票、菜票,一两粮票加五分钱换一两饭票,菜票就是多少钱换多少菜票。这年头的大学生是有工资的,每月28元,师范生更高,每月42元,男生发粮票35斤,女生28斤,还有一些其他票劵。

    不过在这时候也算正常,毕竟大家都已参加过工作了,甚至不少人都结婚了,需要养家糊口。一些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一收到工资,立马先买好当月的饭票、菜票,确保自己的基本生活要求,以免断顿,然后就将剩余的钱和票寄回老家贴补家用。

    菜票就是大学里的硬通货,阎解旷前世八十年代末上的大学,记得很多时候寝室打牌都是用菜票支付的,因为本身就是花钱买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直到国家取消了粮票制度才改成饭卡。

    将苏婉先送到宿舍,由于是开学第一天,女生宿舍也对外开放,允许自由出入。阎解旷跟着苏婉进去的时候,宿舍里已经坐了六七个人,其中还有俩男的,估计是和阎解旷一样,是女生的家属。

    看到俩人进来,其中一个年龄较大的女生站起来帮忙接过行李,招呼道:“你好,我叫徐秀芝,外语系英语班的。”

    “我叫苏婉,和你同班。”苏婉微笑回应。

    “那你的铺位在这里。”徐秀芝指了指右边靠窗户的上铺。

    阎解旷认真打量了下,宿舍放着四张带上下铺的木板床,贴了七个名字,剩下一个靠门口的下铺用于摆放行李,中间是一溜书桌。

    俩人将行李放好,随意收拾了下床铺,和苏婉先到的舍友聊了一会,作了相互介绍,这个宿舍全部都是外语系的,不过除了英语班外还有两个是隔壁日语班的。

    聊了一阵后,阎解旷带着苏婉去了男生宿舍,阎解旷住的也是七人宿舍,舍友们来自天南海北,东北、西南、中南、东南沿海都有。阎解旷和他们一同互吹乱侃,大家都是成年人,都经过了社会的拷打,很快就相互熟悉了。

    等到苏婉帮着整理好床铺,就到了吃中饭的时间,宿舍全体出动,拿着饭盒,带上饭票、菜票一路说笑着去食堂排队买饭。

    大学和中小学食堂就明显不一样了,不是蒸饭,而是跟工厂食堂一样打饭。

    京大食堂的伙食尚可,样式也有七八种,照顾了各种口味,还有荤菜,在这个年代已经难能可贵,算是国家对大学生的照顾。

    吃完饭,阎解旷和苏婉就在这座中国最高学府里闲逛,红楼、未名湖等等,顺道瞻仰一下前辈大师们的风采。

    前世阎解旷虽然高考成绩尚可,但离全国最高学府尚有不小的差距,未能在这里就读,未曾想,这一世在另一时空却得以实现。

    当天晚上召开入学班会,班主任姓王,年龄也不大,也就三十多岁,主题是介绍大家认识,然后就是自我介绍。

    整个班级四十多人,成份复杂,同学各式各样,有当过兵的,也有工厂工人,科学工作人员,农村青年,插队知青等;有干部子弟,也有贫下中农,有三十来岁的老大哥,也有十八九的青春少女,阎解旷的年龄在这些人中算是偏小的那部分。

    这些还不是最让人觉得无语的,更夸张的是这些人里有些甚至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有很多对半导体一无所知。

    苏婉的班级稍微好一些,毕竟以后她们说不定要接待外宾,文化程度普遍要高一点,但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曾学过英语,最多也就是上中学时学过俄语,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这会大学生还没有开展入学军训,虽说此前也有大学进行过一些试点,但要到85年后才正式开始,形成定例。

    第二天,就开始正式上课。这一时期,肯定没办法像后世一样全天候上课,除了上午能正常学习以外,下午要参加各种劳动,如在学校开辟菜地种菜,挖防空洞、挖坑栽树、挖河清泥、清理仓库等,此外还要参加思想教育、排练演出、庆祝活动、野营拉练、迎接外宾、看内部电影等等。

    由于出身和经历的不同,班上很快就形成了好几个小圈子,不过阎解旷和每个圈子都能聊上几句,他和工人聊机械,和农民谈种地,修水利;和干部子弟聊前两年发生在京城的趣事,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甚至被推选为班长。

    同学们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上课的时候,将老师写的、说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记在笔记本上,这种端正的态度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等毕业的时候,原先底子较差的学生也渐渐赶了上来,不少人都从农民、牧民成为半导体领域的专家。

    和很多人的印象中不一样,华国的半导体产业起步并不晚,在一众在共和国成立时回到国内的半导体专家的带领下,华国半导体产业从建国之初即开始蹒跚起步。

    1953年建立的京城电子管厂,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晶体管厂。

    1956年之后,我国半导体材料方面进展迅速。1957年拉制成功了第一根锗单晶,同年11月底到1958年初,第一批锗合金晶体管研制成功,并掌握了锗单晶掺杂技术;1958年,锑化镓单晶研制成功,11月,我国第一根硅单晶拉制成功……

    这也为我国在1960年全面开展半导体硅器件的研制创造了先决条件。这一年,华科院在京城建立半导体研究所,同年在冀省建立了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器件开始在工厂生产。此时,国内搞半导体器件的已有十几个厂点,北方以京城电子管厂为代表,南方以盛海元件五厂为代表。

    1963年,国家组建第四机械工业部,主管全国电子工业。不得不说,在这个时期华国电子产业干的不错,两年后华科院研制出了65型接触式光刻机,没错就是光刻机,那时候AMSL还没诞生,而八九十年代光刻巨头霓康也刚刚进入光刻机领域,米国也才开始搞光刻机没多久,甚至在七八十年代我们还有不少芯片产品出口到米国和倭国,你能信吗?

    进入大学后,阎解旷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他再次重复起他在插队前的刷书模式。一个人最怕的就是那种付出没有回报,努力得不到收获,而阎解旷作为一个有挂的男人,每天看着系统面板不断上涨的经验,看着自己的各项知识一点点提升的扎实反馈,让他醉心其中,乐此不彼。

    除了上课和各项活动外,他和苏婉基本都泡在学校图书馆,在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作用下,让他仅用了一个学期不到的时间就自学完了大学阶段的专业课程,并开始向更深层次的领域进行钻研。

    在几次测验中,阎解旷都以远远领先的成绩获得第一。阎解旷优异的成绩很快引起了教授们的注意,甚至还有教授主动邀请他加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阎解旷来自移动互联网咨询发达的时代,对于集成电路的历史还是比较清楚的,再加上之前通过自学打下的扎实基础和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到了这种场合简直是如鱼得水,很快就帮助项目组解决了几个关键性问题。

    尤其是在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05机的研制过程中,他的贡献帮助项目组攻克了一些重大难关,大大节省了研发时间,提前完成了研制工作,获得了上级的肯定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