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在线阅读 - 第七百一十三章 原来保守派是我自己
翻页 夜间

第七百一十三章 原来保守派是我自己

    第691章原来保守派是我自己

    大明的西部七省,大致的范围包含后世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吉尔吉斯坦全境、塔吉克斯坦全境、乌兹别克斯坦中东部、土库曼斯坦中东部、伊朗东部地区、阿富汗中北部地区。

    其中富庶的地区西边止步于布哈拉,其中撒马尔罕、费尔干纳、最东到安集延,也就是抵达了天山山脉,这一大块地区有不少的平原,所以是整个中亚的精华地带。

    这些精华地带皆控制在大明的手中,成为了大明核心控制区域,然后才是周边的藩属国和宣慰司宣抚司,形成大明外围的屏障,保卫腹地的安全。

    “虽然近年来已经控制了移民的力度,但是因为之前长达二十余年的移民政策,西部七省的大明籍人口已经将近八百万,加上藩属国与土司人口,虽然有多年的控制,总人口仍然超过了一千二万。”

    七省总督黄淮回到了国内,参与了汇报。

    每个地区的人口,以及地方的风俗人情,加强了大员们的认知。

    “任将军的意见虽然给予了保留,但臣是支持任将军的意见的,西部七省的人口压力非常巨大,近年来除了土司和藩属国人口有参与叛乱的迹象,我们内部也有很大的矛盾,土地矛盾是关键。”

    “如果马铃薯等农作物真具备农学家们认为的效果,臣建议在西部七省立刻推广这些农作物,可以极速的稳定当地的局面。”

    大明发展工业化许多年了,因为没有施行国子监扩大化,保证了高级人才的含金量,国子监出来的人才,掌握了社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所以战争是最后的手段,而不是必须的手段。才有了“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军事思想。

    但是马铃薯和玉米这些农作物传播了出去后,那就不一样了,很多国家的人口开始大幅增长,与古中国的人口生育率比较起来,再也没有了以前那么离谱差距。

    但是谁知道呢。

    黄淮听到皇帝陛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有一套计划后,就知道无法说服皇帝陛下了,并且充满了期待。

    朱高炽摇了摇头。

    朱高炽直接说道:“对内的仁德,是大明的礼德,对外的仁德,则是大明的宗藩体系,属于天下人的福音。但是呢,德里苏丹国不知悔改,屡次侵犯大明,为了大明的利益,必须要报复回去。”

    明朝万历年间从南美洲传入,到后世已有四百多年种植历史。二十六个省份种植马铃薯,鲜薯年产量达到九千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4%,多年稳居第一。

    许多人无法理解新皇帝,但是并不妨碍人们尊重他。

    太过不接地气的礼节,是贵族为了区分与平民不同的故意行为。

    朱高炽没有隐瞒。

    上层的精英们都在关注。

    土木堡之变前,谁敢想几十万精兵的大明会在战场上被人打败。

    天下最贤明的君主发动的正义之战,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关乎了新君主未来的威望与统治力度。

    朱高炽忍耐了两年,终于打定了主意。

    朱高炽开始嘲笑起来。

    “帖木儿活着的时候,带领大军入侵过德里苏丹国,在当地杀伤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的国王反而称臣纳贡,极其的孝敬。”

    见到皇帝的态度,黄淮提醒说:“番薯和玉米等农作物就算我朝尽力保密,但最后还是会传播出去的。”

    不可否认,后世有许多普通人把那些复杂的礼节当做崇拜,认为是高级的行为,甚至提问为何中国没有西方吃西餐的礼仪感。

    “我们大明打败了帖木儿汗国,为当地带去了和平,谁知道当地的统治者却是野心勃勃之辈,不想着与大明如何和睦相处,却想着侵占大明的土地和利益。”

    所以大明的学者们地位很高,虽然无法彻底解决滥竽充数的现象,总体上保持了学者们的质量。

    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得知后,黄淮没有怀疑农学家门的推论,这才特意赶了回来。

    朱高炽不认为自己会是这样的君主,但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所以圣贤们告诉君主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因为发动战争很容易,但是万一输了,后果很沉重。

    一般人是不知道这些消息的,因为涉及到了保密,但是以黄淮的身份地位,许多保密的消息按道理需要主动告诉他。

    文明是进步的。

    朱高炽听完后笑道:“我并没有打算保密一辈子,是有计划的。”

    与前番的思想不同,黄淮是因为西部七省的不稳定考虑,所以想要种植高产农作物,朱高炽知道黄淮的想法并没有错,因为一直到后世,马铃薯都是中亚五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大明虽然也需要马铃薯玉米这些,可是没有到救命的地步,当下的时代,大明人口增长率是世界第一,其余国家和地区根本不能比的。

    不光如此,马铃薯也是后世中国全国范围内除水稻、小麦、玉米外的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

    连农业技术发达的古中国都如此,更不提农业技术不如中国的古代其余国家和地区。

    四大重要粮食作物,其中两样来自美洲,玉米和马铃薯。近代时期番薯的作用更大,只不过因为现代化的科技发展,番薯的作用才变小了许多。

    朱高炽定下了调子,内阁开动了起来。

    工业化社会的大明,以人为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施行社会资源分配,加上原本的中华文明,进化的非常快,朱高炽不愿意当蛀虫,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

    如果朱棣活着的时候,早就亲征德里苏丹国了,可不会任由这些小丑挑衅大明。

    朱高炽有些担忧会失败,虽然道理上不可能失败。

    朱高炽虽然登基做了皇帝,但是并没有改口,仍然自称为我,而不是朕。

    这些人没有文化,不能因为别人没有文化就认为别人是对的。

    黄淮是西部七省大总督,本身就是需要他去做的。

    黄淮认为马铃薯能救命,但是朱高炽不愿意啊。

    以前因为有朱棣,朱高炽从不担忧军事上的失败,现在如果发动对德里苏丹国的战争,那就是朱高炽登基后第一次发动的反击战。

    “去年的时候,你上疏告知朝廷,西部七省部分反叛势力幕后的支持者主要来自德里苏丹国,那时候我就有了计划要报复德里苏丹国。”

    帖木儿攻打德里苏丹国时期,与现在的德里苏丹国统治者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但是当地的统治势力并没有变,所以朱高炽没有认为自己说错。

    大明很大。

    社会很广。

    老百姓们过着自己稳定而又奋进的生活。

    浙江行省是大明的经济强省,宁波府鄞县赵长赫带着几岁的孩子来到姐夫一家做客,饭桌上赵长赫与姐夫发生了争吵。

    “挣钱是为了干啥?”

    赵长赫再一次被姐夫否决,几杯酒下肚,拍着桌子吼道,“你挣钱攒下来生霉吗?不培养孩子去读书,你费那么大的力气干什么。”

    “光明不是我儿子,如果是我儿子,我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读书。”

    男人被小舅子骂了一顿非常的不爽。

    婆娘在一边哭,不想看到丈夫和弟弟不和,长子带着meimei和表弟躲回了房间,小孩子们的耳朵贴着木门,仔细的偷听大厅里大人们的争吵。

    老汉一言不发喝着闷酒,心里是认可儿媳妇弟弟的,只是不好表现出来,儿子要面子,这种场合下,作为老子的也不好说话。

    果然,男子大怒了,甚至要掀桌子,老汉这才狠狠的瞪了儿子一眼。

    赵长赫也不受这气,也不愿意做的太过分,毕竟jiejie还在这个家,说了几句狠话,叫上了自己的儿子就走。

    男人还要把小舅子带来的礼品丢出门,被妻子最后拦住。

    周围的乡亲们也被惊动,不久后纷纷上门,你一言我一嘴的劝慰,总不是家和万事兴的几句话翻来覆去。

    过了几日。

    冷静下来的男子带着妻子去串门,赵长赫仿佛也忘记了当日的争吵,一顿酒席下来,又开始了热闹,几名孩子也疯闹的不像话。

    小门小户,日子总是这样。

    回去的路上,男人醉醺醺的说道:“你弟弟说的也有点道理,光明还是要继续读书的,虽然你弟弟说他来供光明读书,但是我有手有脚,没有这个道理。”

    “我们家不如你弟弟家富裕,但是省吃俭用供应光明读书没问题。”

    婆娘没有意见,传统的女子,夫君说什么她就应什么。

    唐光明低着头跟在父亲身后。

    自己是家里的长子,早点进入工厂干活能让家里多一份收入,弟弟meimei们也能多吃点rou,所以唐光明并没有反对过父亲的意见。

    “光明啊。”

    “你愿意读书吗?”

    男子试探的问道。

    这是舅舅为自己争取来的机会,唐光明不再隐藏自己的想法,用力的点了点头。

    男子有些错愕,最后没有说什么,一家人安静的走在道路上。

    又过了半个月,男子突然叫上了光明去了宁波府。

    儿子在县学的成绩很优异,拿着成绩单以及这些日子在县学办的手续很快成功报了名,交了一笔钱,还有生活费等,几天的时间就办完了这个流程,最后把儿子留在了城里。

    十二岁的唐光明,顺利的上了府学。

    府学与县学不同。

    不光这里的教学楼更高,孩子也很多,有学生宿舍,多数的学生住校,他们来自各个县镇和乡里,cao着各色的语音,进行了复杂的交流。

    唐光明很兴奋,他埋头读书。

    能在府学读书多不容易啊,如果不是舅舅,他早就离开了学校了,得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唐光明非常的珍惜,同样,他的成绩也一路攀升。

    作为学校里最优秀的一批孩子,受到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

    寻常的一天,教谕告诉唐光明,有大贤去省府讲学,他们学校会安排一批优秀的学生去听讲,让唐光明做好准备。

    读书好的并不是书呆子。

    相反。

    读书好的人,多数心智也比同龄人要成熟许多,精力也更充沛。

    唐光明很懂事,并没有对外说,班里的同窗们只知道今天唐光明请假了。

    浙江行省的省府在杭州。

    杭州的繁华,哪怕是宁波府的孩子们也大呼小叫,格外的激动,他们来到了省府的府学,这里的学校非常的精美,还有自来水供应。

    宽阔的大厅里,一排排整齐的桌子,两旁是明亮的玻璃窗,以及天花板上一盏盏的吊灯。

    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学校依次坐好,来自全省的优秀学生,连按察使都亲自赶来参与这场学术大讲。

    唐光明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看到了许多的大官,他们这批孩子格外的被重视,被当做大人一样的对待和交流。

    无数的新奇和激动冲击着唐光明单纯的内心,仿佛什么在破壳而出,对社会的认知更加的多了些,接触到了许多普通人一辈子也接触不到的场景。

    “先民们虽然未明确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但部分学派和思想家的学说中,蕴含着对平等理念的追求。”

    前几个月,刚刚参加了太子殿下举办的活动,陶马不停蹄的开始了自己的巡讲。

    从北平到京城,从京城到浙江。

    当下最有名的自然科学思想家陶,与曹端二人是大明当下最耀眼的两位大贤,被称为北陶南曹。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倡导“无为而治”,认为万物皆有其道,应顺应自然而不加以干预。这种思想中蕴含着平等观念,即认为万物皆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应被人为地加以区分和压迫。”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提倡“兼爱非攻”,主张爱人如己,反对战争和侵略行为。”

    “他认为天下之害源于不相爱,提倡普遍的兼爱和无差别的互助,反对因贫富、贵贱、强弱等差异而形成的不平等。墨子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平等和正义的追求。”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众生平等”的理念也对中国的平等思想产生了影响。”

    “佛教认为一切生命都具有相同的佛性,不因种族、阶级、贫富等差异而有所区别。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对平等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可惜。”

    陶要打开人们思想上的束缚,他已经放弃了大人们,开始对孩子们入手,眼前的孩子们才是陶眼里大明的未来。

    陶惋惜道:“尽管古代的先民们提出了诸多平等思想,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这些学派和思想家的学说中蕴含的平等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是我认为要继续更进一步的发展,人人是平等的,所以哪怕是天子犯法也当与庶民同罪,天子也没有特权,因为人是平等的。”

    唐光明目瞪口呆。

    与他一样表情的孩子们许多。

    连孩子们都如此,更不提大人们了,那些大人物纷纷变色。

    不过呢,明朝文人的地位高,哪怕是官员也不敢轻易得罪。简而言之,官员的权利有限制,做不到一言堂,这也是历史上明中后期为何出现后世看来都很惊讶的思想,并且广为传播。

    总之,与曹端的思想相比较,曹端在陶面前,反而成为了保守派,哪怕许多人认为曹端的言论和思想够激进了,只不过他们没看到和听到过陶的思想而已。

    “原来保守派是我自己。”

    曹端看到了报纸上陶的演讲报告,仔细的拜读后,嘴角露出了苦笑。

    在曹端看来,陶是仗着皇帝的放纵太过放肆。

    事物的发展需要时间,过犹不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