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工科生的华娱在线阅读 - 第三十四章:音律与伪史

第三十四章:音律与伪史

    就在水木教授又一次陷入各种王旭的折腾中的时候,王旭这个始作俑者却悠然自得地和王霏在度假。

    演出归来,王旭自然要陪一天媳妇,这也是他最喜欢的放松方式。现在的王霏基本上已经没有逛街的乐趣了,倒是两家人的家长,也就是王旭mama和王霏mama时不时相约出门逛街。

    孩子能挣钱,都往家里扔了一堆,开始她们都还给孩子攒着,但架不住时不时的就转进来一堆钱,这可怎么办啊,花吧,孩子们太争气也挺愁人的。

    这会儿的帝都也有了一些上档次的商场,其中以半岛酒店,国贸和燕莎为最高档。

    当然在王旭看来也就那么回事,这会儿国际上大部分真正的奢侈品都还没有进入华夏,就连奢侈品中的入门产品也仅仅是去年在半岛酒店开了第一家门店。

    王旭对这些的了解甚至都不如唐芸,她现在可是对这些奢侈品门清,自从认识了洪荒,她也算彻底打开了时尚的另一扇门。

    以前,王旭设计的东西时尚感虽然很强,但却带着浓烈的青春气息。这种结果是王旭自身喜好造成的,毕竟他现在很年轻,所爱的女人也一样,自然不会把有限的资源放到太过偏商务方面。

    不是没有,只是没那么突出,有了洪荒带回国的大量时尚杂志,再加上唐芸孜孜不倦的收集,现在的她可以说已经见识到了大多数的国际时尚潮流。

    这会儿的她才真正明白王旭的设计有多超前,他的很多设计感超强的服饰,带给人的冲击甚至还要甚于那些国际大牌。

    洪荒最近有些心动,唐芸一直撺掇着她出来创业,这个帝都姑娘相貌平平,却偏偏有着非常不错的时尚嗅觉,但对自己的着装又完全不在意,显得非常矛盾。

    但唐芸总觉得她应该在这方面能有建树,当她和王旭说了这个想法之后,王旭都有些惊讶了,这个姑娘的成长之快,完全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那简直就是开挂一般。

    虽然不会如王霏那般闪耀天际,但也绝对可以惊艳这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

    所以,王旭当然是赞成了,他最近很少去王潮服饰那边,完全交给了这个姑娘自己打理,自香江分店之后,她已经成功地在魔都和羊城都开设了分店,甚至已经定下了去小日子扩展业务的计划了。

    这几个店铺别看不大,却妥妥的是王旭的现金奶牛,自开业,就没让人cao心过。

    这会儿她有真正踏足时尚领域的打算,王旭当然是支持的,她的待遇已经没必要再提了,倒是洪荒如果愿意出来做时尚杂志,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选,毕竟后世她就以时尚评论而著称,是著名的媒体人。

    这会儿的她还在一个外企里担任驻华首席,她是丑国国籍,不过王旭倒并不怎么在意。

    说起来,她也是眯眯眼受害者之一,当时她做的国内时尚杂志ilook时推出的模特和明星,基本上都是内地知名的,包括曲颖,赵燕子,袁泉,梅婷,什么的都是浓眉大眼的华夏审美。

    后来,vogue和时尚芭莎这些西方杂志开始进入华夏,在时尚领域可以说是一路碾压,那些眯眯眼的模特才真正登陆华夏,只不过,即便在那个时候,眯眯眼也没有成为华夏主流审美,一直备受诟病。

    但也就是那个时候,所谓高级脸之类的称呼,才逐渐盛行起来,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自此华夏时尚话语权彻底丢失,洪荒也逐渐淡出时尚圈。所以,每次提到眯眯眼她都咬牙切齿的。

    这事吧,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折腾那么半天,老百姓不还是一样喜欢肤白貌美大长腿,顺其自然就是,这东西的话语权,王旭内心其实没那么看重。

    那些时尚杂志宣传折腾了半天,也没见谁真的照着那个形象整容,倒是小日子弄出来的各种美瞳啊,假双眼皮大行其道,他才懒得瞎cao心,有功夫弄点无人机出来不好嘛。

    不过唐芸自己提出来了,而自己早就有了时尚品牌,还有洪荒这个不错的cao盘手,涉及到钱包的问题,那自然也要支持自己人争一争,能多挣一点是一点不是吗。

    所以,王旭自然就点头了,让唐芸继续撺掇洪荒出来搞杂志,洪荒是红三代,帝都人脉可不是王二这个吹出来的人可比的。

    当然你要说实打实的人脉,还是王旭硬,他要说做点什么,出来展台都是真正的大人物。

    但涉及到什么狐朋狗友之类二代之类的,那就是洪荒的主场了。

    这种东西,王旭知道,洪荒早晚动心,她其实文笔挺不错,眼光也足够,更是见过海外的花花世界,可以说是cao盘时尚杂志的最佳人选。

    再说了,她这会儿刚和大导演分手,正伤心着呢,出来创业那不正合适吗。

    什么,你说王旭在干什么?哈哈,他正搂着裸体的妹子讲课呢,没错,讲课,这事要从王霏开学进入央音深造说起。

    进入音乐学院嘛,有些基础知识就得补上,除了基本的唱功之类的,当然也有各种音乐赏析和音乐历史,两人就谈到了一个挺让人,嗯,至少是挺让王旭恶心的事情。

    这会儿的华夏其实在音乐界和历史界也有过一次大争论,那就是七阶音是哪里来的。

    华夏宫商角徵羽的五音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而现代音律却大都使用七阶,1234567的标定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七阶音律。

    西方音乐界认为华夏的七音是后来由佛教传过来的,但却没法说明是什么时候,怎么传过来的。而华夏音乐界,则是有信的,也有不信的,这个事情还好,毕竟即便是传来的,也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了。

    华夏古曲却多有流失,很多古籍中记载的乐曲都流失了,直接的文字记录证据很少能证明七音到底是哪里来的。

    这也是华夏重词而轻曲的一个例证,许多的词千古流芳,但曲却近乎遗失殆尽,当然这也有文字更易于保存,被更多人熟知的因素在,但那些古曲的遗失也不能不成为一种遗憾。

    大家都说华夏音律五阶,但有意思的是,其实华夏的流传下来的曲谱却很少有单纯使用五音的,而是大量使用了半音,整体则体现出六音,七音都存在的情况。

    不是没有,茉莉花就是纯五音的,但并不多。

    而所谓的五阶声律反而是近代才流行的说法,华夏古代说五音不全,指的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而47这两个半音却被隐藏了。

    因为这两个音不完整,所以听起来哀伤,低落,缺少堂皇之感,不为士大夫所喜,很多时候就被故意忽略掉了。

    嗯,你看小日子就特别喜欢用那两个音,可小日子的古乐同样传自华夏,如果华夏就是五音,他们那两个音从哪里学来的?

    五音,还是七音,其实华夏早有定论,五音是正音,被文人士大夫所喜。

    另两音是半音,听了有低迷之感,所以被他们所厌,这才有了五音之说。

    但并不是说华夏的古曲中不用那两个音,1977年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中,曾出土了一套国宝级的青铜文物变种,那东西有5个八度,用的就是七音,远比传说中随佛教传入的时间要早得多。王旭甚至感觉七音本来就是华夏发明并传播出去的,毕竟能追溯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

    但这个年代,正是华夏民族最缺乏自信的时代之一,西方大部分的音乐著述中,都认为华夏音乐是五音的,因而反过来质疑华夏的音律是贫瘠的。

    而西方人质疑了,华夏的学者们第一时间的反应不是骂回去,而是立刻回去反省,是不是咱们真的不行。

    这才有了这段时间可笑的五音七音之争,不过这都不是争论最大的地方,毕竟无论谁发明的,都不是西方发明的。

    真正的争端是在另一个音乐的重要领域,就是无论五音还是七音,都需要定音,也就是如何标定准确的乐音。

    所谓的五音七音,其实并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的问题,这更是一个数学问题。

    一个音好不好听,是由人的耳朵和相关的大脑决定的,研究表明,这和声音的频率有关。

    一根琴弦如果能够发出悦耳的声音,那么这根琴弦长度的一半,一定也行。

    这是古人最初也是最简单的认知,但用数学来解释,就是一个频率悦耳,那么他的倍频也一定悦耳。

    由此也可以推出,这个频率的三倍频,四倍频也都是悦耳的,这些倍频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个八度。

    而定义一个八度内的五音,则需要使用三分损益法,挺古老的一个方法,解释起来挺麻烦,但是确实很符合数学规律,颇具美感。

    这五个正音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而4和7这两个音却不能,所以,直到现在,华夏都没搞明白曾侯乙墓到底是怎么定音的。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华夏人很久,一直到明朝的一个皇子,朱载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这里不细说了,比三分损益法复杂多了。

    人家打造一个81档的大算盘,手工开出了2的12次方根,硬生生算出了每一个音之间的弦长比为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

    没错,小数点后24位,神奇的华夏先人。

    至此,才让7音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平均律后来经过传教士之手传到西方,才因此有了整个西方音乐的爆发。

    嗯,一个喜欢音乐的科学家,就这么改变了世界。

    直到现在,十二平均律依旧是音乐领域最重要的定音方式,现代定义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的440hz为c调的6,然后根据十二平均律计算其他的音阶。

    当然,音乐这东西本来就因人而异,频率上的些微差异,本来就很难被大部分人感知到,就有些偏执的交响乐队把442或者443hz定义为6,那也没法子不是。

    我们的先人有了如此伟大的成就,明明西方人受益了,但回过头来,他们却告诉我们是巴洛克的巴赫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因为巴赫写了《十二平均律曲集》。

    可问题是十二平均律是数学成就,而不是音乐成就,一个根本没学过数学的音乐家是如何算出106这个黄金比例的?

    答案其实很明显,是华夏传过去的,至少华夏的大部分都是这么认为的,伱如果查百度百科也能看到这个结果。

    但即便是王旭穿越前的后世,这一论断依旧被很多西方人诟病,不承认华夏先民的智慧,固执地认为是音乐家巴赫发明了这个数学规律。

    所以,后世网络闹得沸沸扬扬的西方伪史论,真的不怪华夏人矫情,实在是他们这么干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后世对亚里士多德的质疑一下,西方都还没怎样呢,国内就一群大v群起而攻之。

    同样是质疑,凭啥人家质疑一下,我们就赶紧自证,到处找证据,恨不得把华夏都挖开一遍。

    而我们质疑人家,结果还是我们得自己找证据,难道不是应该他们给出证据吗。

    亚里士多德是不是真的,王旭不知道,但他是真的知道西方为了编造点身世能做到什么地步,涉及到中世纪,西方甚至大部分的贵族族谱都是伪造的。

    他们根本就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在纸张和印刷术传入西方之前,整个西方就没几个识字的。

    就连很多的牧师都是指着圣经瞎解释,因为他们也不认识,靠着羊皮纸手工抄录的圣经,你说能培养出几个识字的人。

    所以王旭真的不吝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摩西方,想象他们那个上周的青铜剑,去年的草篮子,王旭真的是吐槽都觉得有些费口水。

    就这还有一群号称博古通今的大v告诉你,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我不管他干还是湿,华夏随便一个古迹,都有无数的伴随文物出土,附近找一找一定有房屋沟渠街道,甚至城墙的遗址。

    运气好,甚至还能找到制作那东西的作坊,怎么他们不管啥都只能挖一个,其他的呢,就这地方干不是?

    在王旭看来,整个西方世界的历史在华夏历史面前,那就是一堆的神话,连小说都算不上,至少小说都还得讲究个起承转合,因果逻辑。

    就这他们都还在质疑华夏夏朝的存在,直至后世,都依旧在各大百科书里写着夏朝是未经证实的,即便华夏这边把夏都考证出来了。

    如果不是发现了甲骨文,连商朝都被疑古派认为不存在呢。

    而这会儿,华夏考古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还没有完成,因此对华夏的5000年文化,那叫一个极尽嘲讽之能事,王旭反正即便是再经历了一次,都有上去踹他们一脚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