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心理学的故事在线阅读 - 第60节

第60节

    他觉得这里的一些人不如人意,而情愿去接近他叫做“神经病”的一些人。【】有一阵子,他在哲学和社交活动他一头卷发,方脸,长相极帅,很可做一个领袖人物之间来回不定,可到了高年级以后,他选了一门心理学,立即就喜欢这门学科了。他在普林斯顿读心理学研究生时,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然而,1928年,他接受了去斯密斯学院当教师的委任,在那里遇到科特科夫卡,接着,虽然他没有成为格式塔学者,却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中有关组织和结构概念极大的影响。

    一些年来,吉布森对社会心理学和相对传统一些的知觉研究都有兴趣。接着,在二战期间,他被“陆军航空人员航空心理学计划”请去开发深度知觉测试,以确定谁具有飞行,特别是成功起飞和降落必备的视觉敏感度。

    也许因为吉布森早期在火车上的一些经历,他认为传统的深度知觉提示,包括阴影和视点,都没有什么价值。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以油画和客厅里的立体照相机,而不是现实中的三维特质,以静态的图象而不是以移动为基础的。对他显得更有用得多,更现实得多的,是两种提示:纹理阶度,就像飞行员在接近地面时迈出最后一脚时看到的跑道上不规则变动的粗糙;还有活动视点,或者是当一个人在环境中移动时物体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的流动,包括飞行员在起飞和降落时看到的所有东西。这些提示很快就被接受了,到今天仍然是深度知觉当中以提示为基础的理论中的一部分。

    吉布森的航空人员工作里面包含有他日后观点的精华部分。深度知觉中最为关键的机制按照吉布森的说法,在所有的知觉中不是视网膜图象,尽管它有许多提示,而在于物体之间相对关系不断变化的流动,及其处于感知者移动的环境之中的表面。

    这一概念后来慢慢主宰了吉布森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思想,当时,他在康奈尔大学做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并对其纹理阶度信念进行了测试。在有些测试中,他把一些发散性的奶瓶放在观察者和有纹路的表面;在其它一些实验中,他使观察者的眼睛发生肿胀,以避开对纹理过份集中。在还有一些实验中,他把乒乓球剖成两半,做成护目镜,因此,他的受试者看到的东西就像青蛙一样,没有表面,也没有体积。从类似的这些实验中,再加上他对航空人员的研究加以仔细考虑后,吉布森慢慢慢抛弃了纹理阶度,把观察者通过环境的移动强调为深度知觉的关键。不管移动有多大或者多小,它都会给视觉排列带来变化从环境来到眼睛里面的光线有结构的模式比如在下幅图中:

    视觉排列富含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到的信息,它会随着观察者的移动而变得无限丰富。哪怕是头部最小的变化都会改变这种排列,它会使看见的物体的样子发生变化,得出这种或者那种光学流动。吉布森慢慢相信,有足够的,远远超出足够的信息在视觉排列里面,还有流动,可以直接传递深度和距离,根本不需要心理计算或者根据提示推算。

    下面就是吉布森在他总括性的“直接知觉”、“生态学”理论中解释的深度知觉。可惜的是,吉布森这个局外人和怪杰,这个按他的一位心理学家同事的说法是“极端固执和毫不让步的”人决意非得把洗澡水和婴儿一同泼出去。因为,有可能承认神经和认知深度知觉观正确地解释了一个现象不同的方面的问题,而吉本森的观点是对这两者的补充。可是,对吉布森j詹姆斯来说,这就是不可能。

    对视觉的三种不同看法

    “视知觉,”贝拉朱莱茨最近说,“所处的状态与物理学在伽俐略之前,或者生物化学在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之前一样。”他可能对自己有些苛刻,不过,两种主要的方法如果我们把吉布森的理论与其它的理论并列在一起的话,那就有三种都只能解释这些现象的某些方面,还没有一种综合性的视知觉理论。这可能意味着,某种大型的组织性概念尚没有发现出来,或者说,视知觉是如此复杂,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它所有的方面,不同的方法解释各个不同的复杂问题。

    我们已经看到过一些不同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做一个收尾的工作,把他们对视知觉的解释在总体上做一个全面的勾勒。

    神经元理论:这种方法回答的问题,是19世纪的生理学家们一直很着迷的:感觉神经虽然在结构上都是一样的,它是怎样把不同的感觉传递到大脑里面去的呢

    这个以详尽的细节作出的答案是,神经脉冲本身并没有什么差别;反过来,对某些刺激有反应的接受器把它们的信号分开发送到纹状体,即视皮层的主要区域。胡贝尔和他目前的同事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威塞尔与胡贝尔合作20年后另分一支了,他现在是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最近显示,由外形、移动、深度和色彩生成的脉冲经由不同的平行通道到达皮层,并稍后在那里形成一个整体。色彩是一个研究得很多的课题,它只是本书焦点外围的部分,因此加以忽略。

    主视觉皮层只覆盖约15平方厘米的面积,但其内部的建筑却是极为复杂的。好几十年来的神经生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这个结构及其内部的线路原理。他们得知,进入里面来的信息首先进入“简单”细胞,在这里被谐调起来,以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这些细胞把他们的脉冲通过极复杂的线路原理送入“复杂”细胞,这些复杂的线路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复杂细胞开始整合单个的脉冲,并把来自两眼的信息混合起来。结果是,视网膜图象被以“地图”形式作为复杂神经元的集体激发而送入视皮层,可是,这些激发的模式并不像视网膜上的图象,也不像眼睛之外的场景。按胡贝尔和威塞尔的话说:

    视觉场景在投射到视皮层里面去的时候,实际上什么样子呢假设一个动物盯着某个点,而视野中惟一的物体就是在这条直线稍上和偏左的地方,动物的目光就盯着这个点。如果每一活跃的细胞都会被点燃,再如果一个人可以站在皮层之上然后朝下看,这个图案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了使这个问题更有趣,假设这个图案只由一只眼看着这个图案却原来不是一条直线,而只是一组有规则地分布开的串。

    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图象,而是一个编了码的图象表达,这有点像录音带上磁场的图案并不是声音,而是一种编了码的声音表达。然而,这种表达的确还不是知觉;如胡贝尔和威塞尔所言:“主视觉皮层绝对不是神经传导的终结。它只是一个阶段,比较起它所处理的信息的抽象程度来说,它兴许只是一个早期的阶段。”

    部分集合和整合起来的信息从纹状区域发送到视皮层的另一个区域,再到达超出它之外的更高的大脑皮层区域。在这里,信息最终被思维看见,并被认出来属于某种熟悉或者以前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这是如何发生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弄清楚,大部分神经生理学家都这么看。可是,有少数人却大胆地猜想,在大脑较高级的水平上,有一些包含以前看见过的、以突触连接或者分子沉积形式表现出来的物体的“痕迹”,而这些细胞只有在一个输入的信息符合痕迹时才会有所反应。这种对能配合的一方作出的反应是一种意识“我见过这张脸”;非配合不会引起反应,它也是一种意识“我没有见过这张脸”。研究者们半开玩笑,半是严肃地把这些假设性的视觉系统神经元称作“祖母”细胞,因为其中的一些只在看见自己祖母编了码的本身时才会有所反应,而对其它的任何信号皆置之不理。

    除开这些想象的东西不说,神经理论告诉了我们很多有关视知觉在微观水平上的工作机制,但没有宏观的理论;说了很多有关视觉机制的话,但没有谈到其拥有者和cao作者,谈了很多有关神经元反应的东西,但没有说到知觉经验。如一位认知理论家所说的:“只研究神经元来理解知觉,这就像只靠研究羽毛来理解鸟的飞行一样。”

    认知理论:这种方法主要处理在像外形一致、特征辨认、外形辨认、从提示中得来的深度知觉和当许多信息丢失后辨认人物等的知觉现象中运作着的心理过程。

    得出这些结果的心理过程,是由几十亿的神经现象构成的,可是,认知理论家们认为,需要宏观理论,而不是微观理论来解释这些过程。一位研究一个波浪如何改变形状并在接近海滩时粉碎的物理学家,不会从数不胜数的水分子的相互作用中得出波动机械学的法则,就算利用巨型计算机也得不出一个结果来。这些法则表达的是集体效应,它们存在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组织里。一个人与我们谈话时发出的声音是由大气中的分子的震动构成的,可是,这些话的意义绝不可能以这些分子形式表达出来。

    视知觉的心理过程亦是如此。它们是神经现象集体的组织效应,是由心理法则,而不是神经生理学的法则表达出来的。我们已经看到过这方面的证据,但是,有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是很值得讨论的。当我们从记忆中调出一个图象并在思维的眼中看它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并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发生呢由认知理论家们进行的一些实验显示,这只能在高级认知理论上进行解释。最为流畅和表现力最强的的实验,是由斯坦福大学的罗杰谢泼德进行的“心理旋转”实验。谢泼德请受试者说出下列三组中的物体是否是一样的:

    大多数人在研究过这些图案后会认出,a里面的物体与b里面的物体是一样的。c里面的物体不是。当问及他们如何得出结论时,他们说,这些东西在他们的头脑里面转动,就好像在现实世界里转动真实的东西一样。谢泼德通过另一项实验显示出这个过程是如何反应了真实的转动的。在这项实验中,看东西的人从一个有角差的角度看见一个既定的形状。比如,下面这套实验显示出一系列位置上的单个形状:

    给受试者看这些图案时,他们辨认出这些东西彼此一样所需的时间与这些图案位置的角差成正比。也就是说,一个图案与另一个进行比较时需要转动的角度越大,辨认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这只是许多知觉现象中的一个例子,它们涉及更高的心理过程,必须以外部世界的内化符号进行cao作。最近几年,一系列知觉研究者在尝试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认知理论,以说明这些过程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样产生这些知觉的。

    他们的理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从计算机科学的分支人工智能中得来的概念及过程。人工智能基本的假定是,人类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一步一步的计算机程序加以摹仿,也按这同一种步骤一步一步地发生。人工智能专家们一方面是想让计算机辨认出他们正在寻找的东西,一方面是想获取对人类知觉更好的理解,它们编写了好多外形辨认的程序。为了获取基本的外形辨认元素比如辨认三角形、方形和其它规则的多边形一种程序也许会按一系列的假如那么步骤来进行。如果有一条直线,那么,它会跟着直线下去,并测量它,直到末端;如果另有一条线从这里继续下去,那么它会把这个点叫做一个角,并测量这个角,经由这个角而改变方向;如果这另一条线是一条直线,那它就会跟踪它,直到等等,直到边和角的数字已经被数过,并与一个多边形和其特征的对比而配对。

    赞同人工智能方法对视知觉有用的主要说法是,大脑里面没有投射器或者屏幕,也没有想象的小侏儒在里面看事物;因此,思维一定不是在处理图象,而是在处理编了码的数据,它一步一步地处理,而计算机程序正是这样工作的。

    反对人工智能方法的主要观点是,与人类的程序比较起来,还没有任何机器视觉程序可以与之相匹敌的,还没有辨认平面形状,还不说三维图象的能力,也没有哪一种程序可以感知周围世界里的三维分布,也不能理解它是不是在环境里面,也不能辨认出岩石、椅子、沙发、水、面包或者任何它所看见的东西可能的物理特性。如乌尔里克赖塞尔所总结的:

    在机器视觉设计里面碰到的许多困难,都可以归结到一个简单的来源中:设计者们进行的工作缺乏有效的理论。他们大都以为视知觉是辨认特别刺激模式的问题。如果果真全都如此,我们应该早就能够生产出有视力的计算机了。没有形成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模型,失败的原因都可以作为一个证据,证明这些理论本身不行,因此也可以证明需要另一种方法。

    关于认知知觉过程如何工作的另一个思想流派,依赖于对人类思想而不是对机器进行的思想摹仿进行的实验室研究。这个观点的起源可以远到亥姆霍兹时代,当时的传统看法是,知觉是从不完整的信息,包括另一类有意识的思想过程进行无意识推理的结果。其最显著的倡导者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欧文罗克。他1983年的知觉逻辑一书在1991年的“心理学年报”中被描述为“是对在观察者一方好像需要智力活动才能得到的知觉效果最为全面和实验上最可行的解释”。

    尽管罗克是一位杰出的感觉心理学家,可是,他在其早年的学生生涯中远非如此。事实上,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他是一头黑羊。可是,在二战期间,他那支部队受到敌机轰炸,他感觉到自己会被炸死,“我对自己发誓说,如果能够活下来,我会在有生之年做比以前更多的事情”。战后,他成了顶尖大学生。他在物理学方面开始其研究生学院的生活,可当他意识到,在心理学这门年轻的研究领域里对知识作出更大贡献的机会要大得多以后,他就转向了心理学。

    在社会研究新学院里,罗克受到了格式塔学派很大的影响,他自己也成了其中一个热情的研究者。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的组织和关系思维法则仍然是他的理论中的一个部分。可是,这些法则描述基本的自动过程,而罗克慢慢相信,许多知觉现象只有通过像一种思想一样的心理过程才能得到解释。

    他在1957年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开始产生这个想法,如上所述,他把一个方框倾斜一下,让它看上去像钻石形,然后再证观察者倾斜过来。由于观察者仍然认为这个方框是钻石形的,罗克推出,观察者一定是在利用视觉和内脏提示来解释看到的东西。罗克花了许多年的时间设计和进行其它的实验以检测一个假设,即,知觉经常需要比视皮层更高水平的一些过程。这些研究最终引导他得出目前的论题,即“知觉是智力的活动,因为它基于类似构成思想的那些cao作”。

    而罗克说,的确,知觉也许就是思想之所以诞生的原因;也许就是原初有机体低水平的感觉过程与更复杂的生命形式高水平的认知过程之间的进化连接。他认为,如果眼睛看到的东西是一种意义模糊和对现实易于变形的表达,有些机制就得发生进化,以得出对现实可靠和忠实的了解。按他的话说,“智力cao作也许就是为了服务于知觉而进化出来的”。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知觉都是类似于思想的。罗克特别引用了瀑布错觉,作为在低水平的神经形式上可以解释的例子。可是,有关运动知觉和其它形式的知觉的大部分事实对他都好像需要高水平的过程。无意识的推论,比如我们利用纹理阶度提示来感觉距离,只是其中的一种。对这种解释的结果的描述是另外一种。在由波林绘制的含义模糊的老巫婆与少妇图案中,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简单辨认一个图像的结果,而是对自己解释一个特别的曲线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像一只鼻子,或像脸。许多物体被知觉出来的形式并非立即可以辨认出来的;辨认事物究竟是什么东西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得来的。

    知觉还经常需要这种或那种问题求解。人们很少认为知觉是问题求解,可罗克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证据很多是从别人早期的研究中得来的,有些是从他自己的原创实验中得来的可以显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寻找一个假说来解释我们看到的东西,把这种假设与别的可能性进行比较,然后选择好像能够解决使我们看到的东西产生意义这个问题的那一个。所有这些通常都发生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内。

    一个例子:在一个自亥姆霍兹时代以来就知道的一项实验室现象中,如果一条像波浪的曲线横向通过一个细孔,如下图所示;

    大多数观察者首先看到小的元素在上下移动,可是,过一会儿后,其中一些人会突然看到这条曲线以直角在孔的前后移动。是什么东西产生了这些发生了变化的正确的知觉的呢罗克发现,他们使用的一条提示是线条在通过小孔时不断变化的曲率;另一个是曲线的末尾,如果它能够为人们所看到的话。这些提示给思维提示了另一种假设一条曲线平行通过小孔,而不是一个小元素在上下移动。这个假设好得多,思维很快就接受了,并认为这条线真的就是这个样子的。

    罗克是这样总结他的理论的:

    在理论水平上,至少按照提供在这里的一套理论来说,知觉和思想包含着推理。在有些情况下,总括或者规则是通过归纳在知觉中形成的。这些规则接着就被演绎加以利用,作为推出结论的前提。某些情形下的知觉可以概括为创造性的问题求解的结果,因为它也是在寻找一个基础或者内部的解从而得出一个具体的解释。知觉包含着决定,正如思想一样。最后形成知觉经验的cao作与概括思维的东西是同一类型。

    直接或生态知觉理论:吉布森及其追随者的直接或生态知觉理论不仅仅试图解释深度知觉,如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的一样,而且要解决总体的视知觉问题。吉布森的理论,即观察者通过环境的移动会产生一个连续变化的视觉排列,不仅仅是他的深度知觉解释的中心,而且也是他对形式、大小、距离和运动知觉的中心。

    吉布森于1979年在视知觉的生态学方法一书中阐述了他的理论,他的阐述深奥难解、穷根究底,很难读下去,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创制了许多新词。可是,这本书在知觉心理学家中极其有限的接受程度,也许更多的是由于它否定了由其他人到目前为止在知觉研究中取得的几乎一切成果。吉布森典型的话如下所示摘自他去世后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