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突破坊市
第94章突破坊市 面对何夔设置的这个商税征收办法,孙策十分好奇的问道:“怎么会单独在吴县征收入城商税?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此设置岂不是导致民怨沸腾?”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千万不要小瞧这一句。 中原士大夫们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但他们还是选择重农抑商,崇尚小农生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士大夫们推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 不患寡就是小民嘛,只要饿不死就行了,哪来那么多要求?所以抑制工商,让所有百姓都守在几十亩农田里当自耕农是很多封建统治者最推崇的善政。 当然都是一脉相承的文化烙印,后世普通人也没比封建士大夫们强到哪里去,也别嘲笑他们。 因为后世许多工业化社会的现代人一想到封建秩序,脑袋里也是固定三件套。 一平均授田,二禁止土地流通,三抑制兼并。 这三条孙策都快能倒背如流了,甚至把这一二三条随便怎么颠倒顺序都毫无影响,其核心还是士大夫那套,不患寡而患不均。 其推崇的就是每户百姓都守着自己的几十亩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落后古典农业社会。 让他们治国,经济水平也就止于春秋了,最多加上点科技发明,勉强够到了秦国水准。 西汉的经济水平就是他们怎么也没办法想象和理解的存在。因为西汉有个他们这套理论完全无解的bug。 那就是丝绸之路怎么维持运转下去? 所有百姓都守着几十亩良田平均生产,去哪里找成千上万的商队去开拓西域? 即便绞尽脑汁,勉强找到了一个解决之法,即完全放弃西域开拓,让胡人把丝绸之路上的财富全拿走,由胡人完全霸占商路的经营权,组织商队往来于中原。中原只负责提供商品。 可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怎么给这些商队源源不断的提供大量瓷器和丝绸? 百姓都守着几十亩农田平均生产呢,不可能有数十万人去从事工商生产。 当然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就更傻眼了,一艘商船就能装载六十多万件瓷器,成千上万的商船每日在港口吞吐货物,仅一座港口城市,一年需要的工业品规模便数以亿万计。整个国家一年能产出的手工制成品恐怕要有数百亿甚至数千亿件。 到这一步,对小农经济而言已经完全是天方夜谭了。反正按照均田生产的小农经济理念,这种经济水平是怎么也无法想象的。 但事实上,这才只是中原第一个确定不立田制的王朝,宋朝的经济水准。 孙策内心其实灼热的期望江南能有宋朝的这种工商业水准。要是江南的农业、工业、商业能有宋朝的十分之一,孙策闭着眼也能吊打北方。有宋朝的百分之一,他就敢北伐跟曹老板逐鹿中原。 哪怕有宋朝的万分之一,凭着年产几百万件瓷器、丝绸,他也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甚至过得比天下绝大部分诸侯都更舒畅。没事就能拿布帛去北方随便的收割粮食、战马。反正曹魏的货币就是布帛,那是躺着被孙策随意宰割。 所以对何夔设置的这个政令孙策极其关注,担忧他是否会摧残了江东之管仲,张昭刚刚振兴起来的一点商业氛围。 没错,只有商业氛围。江东百业待兴,现在都没资格谈什么手工业复兴,现在最大的成就也就只是恢复了治安,成功鼓励豪强、百姓们重新走上道路,恢复了一份因为战乱和董卓乱政导致的城市商品经济。而哪怕这一丝刚兴起的商业氛围,也只是局限于吴县境内。 那显然怎么呵护这份仅有的幼苗都不算过,怎么会单独对吴县征收城门税? 朱治笑着解释道:“这可不算是不公,相反对吴县而言算是独有的优厚待遇。” “哦?作何解?” 朱治说道:“这也是市尉司何都尉上任之后就亲自去坊市巡查的结果,吴县之前在城邑之中有一座市井。商税皆是在市井入口前征收。可《管子》曰,处商必就市井。随吴县繁盛,四方豪强、商队、黔首皆以车马携货物至城邑市井贸易,以至于市井拥堵,完全无法挤下如此众多的贸易商队,甚至行走都困难重重。” 孙策顿时眼睛里精光闪过,带着一份极其热切的期望看向朱治。难道…… 朱治完全不知晓孙策的惊喜和期望,依旧从容说道:“何都尉巡视之后,乃下令放宽限制,允许豪强在市井围墙附近继续交易。而商贩则允许从市井之内向外继续延伸,沿街摆卖。何都尉昨日还跟郡府商议将市井的高墙给推倒,向外再扩建一圈。所以商税没办法在市井旁征收,转而在城门处征收。” “不过我思考了一夜,觉得依旧不妥,随着商业繁华,难道年年推倒重建?不如在城中另起一处市井,并为东市、西市,将来未尝不可以再建南市、北市。” 孙策瞬间兴奋的大笑,果然出现了!交易突破坊市,出现在了坊市之外。 这果然不愧是给吴县独一无二的优厚待遇。 只是显然这些大臣们都觉得突破坊市只是权宜之法,待将来还是要将高墙建起来,将商业交易限制在这片高墙之中。 孙策大手一挥,直接说道:“我觉得这权宜之法反倒是最善之政。朱府君难道就没有想过将整个城市城墙作为市井高墙?高墙之内,商人可以在任何一处贸易。” 朱治怎么说也是一位能臣,立即反应过来,问道:“将军是说彻底推倒市井围墙?让商人沿街摆卖?” “倒也并不一定沿街摆卖,可以允许他们沿街开设商铺,扩大经营。” 两人正说话间,小吏禀报道:“将军,何都尉已到郡府。” 孙策立即说道:“请何都尉进来,再去将顾县君请来。” 沿街开设商铺,这在后世看来非常普通的一件事情,在当下却绝不容易,甚至堪称惊世骇俗了。 因为这就要涉及到彻底更改坊市制度了,坊市制度也就是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用高墙将一个个区民区围起来,居住区内禁止经商。 讲道理,这个制度在百姓逃出严重的北方还是有点用的。但在不断接收北方难民的的南方,尤其是在吴县这种已经恢复秩序,几乎不可能再起兵戈的城市,在城墙内再修建一个个小城似的方形坊市,完全是在浪费土地。 你说他有什么意义吧?也有那么一点,就是实质性的将百姓分离,到了晚上就像一个个监狱一样,形成一种互不干扰的局面,实质上方便了统治者管理百姓。 但缺点则一大堆,不仅给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更严重阻碍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孙策就极其厌烦统治者一直希望百姓互不干扰,互不交集的理念。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能够团结合作,交流沟通。理念在思想碰撞中进步,交流增进理解,碰撞才有火花! 所以何夔见礼之后,孙策就笑着说道:“何都尉且入座。我今日进城就听说了你的权宜之法,允许百姓在市井附近交易,是很了不起的突破。” 何夔身高八尺三寸,他的曾祖父何熙更是八尺五寸,已经超过两米了,都是典型的北方大汉。 所以容貌矜严,胆气豪烈,听闻孙策夸赞之后,郑重的向孙策拱手,回道:“久闻孙将军济世抚危之志,夔只是尽微薄之力,以助将军复吴县之平宁。” 孙策不由得笑了起来,这真的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乱世之诸侯,必备的素质就是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就不多提了,折节下士是每个诸侯甚至豪杰都必须的品质。 但高调做事,可就影响太大了。 至少何夔就是因为这个改变了他历史上的轨迹,从潜山直接逃到了江东。 孙策最高调的事情无疑就是从创军建业那一天起,就一直宣称自己要救时难而济同类,也就是陈纲立纪,救济斯民。 济世安邦这种事,不论别人怎么看,甚至嘲笑孙策一个小小的校尉也敢口出这种狂言,但只要传出去,就是令人侧目的声名。 总会有人因为这四个字,而对江东格外瞩目一眼,甚至另眼相看。 因为只要是一种政治纲领,主义宣称,就一定有一群追求这种理想的人群愿意为之奋斗。
只因一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的口号,就能吸引数十万人跟随。 孙策标榜“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自然有许多迫切希望结束乱世,恢复秩序的英豪汇聚而来。 能在这乱世中最终成就大业的无不是这种诸侯,比如刘备的口号就是复兴汉室。 其实曹cao理论上也是,只不过他自己没想明白,而是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间接达到了相同的效果。很多人选择投向他,都是因为许都的汉室朝廷。 官渡之战能打赢,张这位决定性的将领投降有极为关键的影响,但张投降的那么快,甚至没有多少挣扎犹豫,恐怕至少一半是因为皇帝。 孙策确定自己跟大汉皇帝恐怕是永远站不到同一阵营了,所以要成功就必须勇于突破,与汉室相反,甚至强化治下与汉室相左的理念。 他干脆的对何夔说道:“但我以为你这突破还远远不够。我曾与江东父老约法三章,汉室抑制发展,我则与其相反。既然坊市高墙,导致商户、豪强想要商业往来,都无法进入墙内,那为何不直接拆毁围墙,允许商肆向外继续发展?甚至我打算将各坊的坊墙也拆了,允许食肆、布坊、粮铺之类商铺沿街开设。” 就强拆坊市围墙这件事,孙策要是态度坚决,就一定能办成。 何夔作为一名市尉司官员,对于扩大市肆范围自然是支持的,只是不得不问道:“顾县君是否会有疑议?” 县衙就在府衙旁边,孙策让小吏去叫县令过来,顾雍很快便抵达堂内。 顾雍听闻孙策要拆坊市,也是犹豫了一下,问道:“如此是否会导致禁盗、防火失法?恐怕会有百姓不安,产生民怨。” 孙策态度果决,说道:“如果有人感觉不安,那就从城内搬到郊野乡里,看看到底是有城墙庇护的城邑让人心安,还是城外乡野各里安全。” 对城邑内的百姓,孙策其实还打算征税宅税的,也就是房产税。 这个税后世难收,但在古代反倒比较简单。城邑内的百姓享受了城墙提供的安全感,享受了军队的庇护,他们就理所应当的提供宅税。不想交也可以,搬出城外,跟农夫一样经营田亩,肯定不收税。 当然,这种事恐怕至少得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之后再想。 现在的一切都是为商业复兴而让路。 见孙策态度坚决,顾雍一位小小的县令的确是很难再反对。只得给出一个折中之法,说道:“吴县人力不足,暂时也无法同时拆除所有坊市高墙,不如先拆市肆周围及沿街各坊的墙壁。如此可观百姓去留,若是皆搬往拆除墙壁的坊市一带,则日后拆其余各坊也会顺应民心。若是百姓皆搬往未拆坊墙的各坊,则尽拆坊墙之事暂缓。” 孙策淡笑着点头:“此乃稳重之法,甚好,便按顾县君所言推行。” 孙策自然是有绝对信心,百姓会自发的往这一带搬迁,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吸引力。 随后顾雍又说道:“我今日亦听闻市尉司以四壁为墙,在城门处征收赋税。但如此设置,恐怕会严重迟滞百姓出入内外。” 何夔问道:“那顾县令有何建议?” 顾雍说道:“既然沿街坊市墙壁已除,市尉司可以在各处城门之内,沿街设置市尉司税曹,税吏常驻其中,如此商队进城则到市尉司交税。百姓则可走各条道路,转往他处。以免堵塞城门。” 而这个问题显然就涉及到城池改造甚至扩建了! 吴县如今人口数万户,更招徕各地的豪强、商户往来其中,这座城池实在是太小了。 孙策问道:“如今吴县城邑内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