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1617在线阅读 - 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论制

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论制

    张永安皱眉道:“那样军队的权力是不是大了?”

    “军队,按大人的设想就是日常管理,调度用兵,后勤军需和军工生产,这几块一分,没有人能有异动。如果管理得当,信息传递的快,一个团指挥没有指令连一个连也不准调动,谁敢动,军政官直接可以否决,并且派军法官带镇抚兵把犯法的军官抓捕起来。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军官的任命和军队的驻扎也要有讲究。另外,中枢就得用侍从司,外头用战兵和辎兵来平衡。说白了,就是象大明一样,三大营在外,皇城上三卫和御马监四卫营彼此牵制,用勋贵,文官,太监彼此制衡。我和记还没有太监,但用各衙门来彼此制衡已经很明显了。张大人英明神授啊,我实在是佩服,无比的佩服!”

    “你的意思是说,以后张大人把近卫,兵权,政权一分为三,自己可以稳坐中枢,不必担心大权旁落。同时把日常的事务还交出去了,是不是这个意思?”

    “最要紧的就是把近来对和记还有张大人不利的舆论也交出去了。”

    “我看李遵路想的也与你差不多。”张永安夸赞道:“如果你今天在,侃侃而谈,怕是李遵路要请你上座细谈了。”

    “他自己也会考虑。”吴伯与笑道:“况且人家身边也有得力的幕僚,我这点三脚猫的功夫算什么本事?”

    “这样就很明显了。”张永安两手搭在肚皮上,很安闲的道:“李遵路还是主持侍从司,不受政务官的管制,同时还兼顾商务之事,算是在政务体系里插一把手,是不是这样?”

    “对,很对。”吴伯与笑道:“所以愚弟说李遵路也有自己的考量,身边也有幕僚可用。政务方面,上位是肯定要交给孙孝征了,他最合适,李遵路就算有心振作来抢一抢,一时半会也是抢不过的。从李遵路的动作来看,还是不太甘心,总要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农林渔牧,这一块是孔至之的,谁都抢不走。军工军政,李东学经营多年,谁能有信心做的比他更好?军训军学,这一块是周耀和王长富的,梁兴在外任副政事官,一时半会不到中枢来,到中枢也是军职了。放眼军司高层,十年之内,肯定是孙孝征的天下。李遵路要做的就是好生经营自己的影响和人脉,如今日之事,说是置酒庆贺,其实还是有所选择。”

    张永安有些不安的道:“将来这两位会不会斗起来,咱们在其中可为难了。”

    “无妨。”吴伯与安然道:“文宣这一块,和军情还是有勾连,军情和内情还有特勤,这三部份都是张大人特别注意的部门,既不会归政务,也不会归军务,定然是张大人亲自管理。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份内事做好就可以了。再者说,万事上头还有张大人居中协调呢。”

    “我还是很佩服张大人的。”张永安道:“大权在手却给别人掌握,汉唐旧制,相国权柄极重,大明废之,代以内阁。张大人早就有言在先,内阁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权力有限。和记的政事堂和政事官,将来要以诸司为部下,令行禁止,中枢就是再复用宰相制。这是何等的恢弘气度,权力在手,就算有制衡有把握,诸事皆交给别人来行,就算是好友和亲戚,历朝历代,有几个君王能够放心?光是和记的这些制度,还有张大人的契约论和工商论,我就敢断言,如果和记建立新朝,将会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新朝,勋戚,太监,后宫,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会被改变,重商,也重教育,外事委以相国,内事则抑制勋贵和宗亲。你知道吗?张大人多次说,不管将来他到何地步,绝不会再用一个阉人。残人肢体供自己驭使,这比驭使人当牛马都过份的多。张大人连轿子都不肯坐,不愿以人为畜,更不要说叫人残害自己肢体来服侍他了。除了不用宦官,宗亲也不一定全部封王,封王的也不允世袭,除了对国有功之外,普通的皇子最多封侯封公,也不世袭,历代降封,直到成为普通的镇国中尉为止。到中尉之后就是平民,国家并不负担宗室开销,王室应该有王产,固定下来,政府负担一部份,王室负担一部份,王室的成员可以拿一定的好处,可以比普通人过的好,但不要想鱼rou百姓了。大明的亲藩宗室最为人所恨,除了一年拿走税赋一半的收益,还在地方上巧取豪夺,最令人不耻。张大人多次说痛恨这种宗亲制度,宗亲没本事就领一点闲钱当富家翁,有本事就自谋生路,除了不能干犯律法,以皇亲欺人之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听说要以宗亲勋贵领兵?”张伯安不安的道:“国初靖难故事,还有宁王故事,不可不防啊。”

    “宋人还以宦官领兵,可是你知道宋人有太监为祸的事吗?唐宋制度不同,结果就截然不同。我大明的太监为祸也和汉唐不同,仍然是制度。象宗亲从军也不是领兵,看张大人意思,也就是从中队长一级的做起,是叫宗亲尚武和知晓军队,军队和将来的皇室也加强勾连,彼此认可。要说真正带兵,肯定是从军校毕业又有战功的军官来带,皇室在军中多半是礼仪性质,况且还是那句话,有制度在。张大人说泰西那边多以贵族和宗室领兵,还真没听说过有宫廷政变造反夺位的。”

    “张大人还真是一位制度迷啊,这几年听他说了不下一百遍了。”

    “你不觉得我们现在说话的风格都变了?”

    两人一时有些愕然,突然又是忍不住大笑起来。

    外边星光和月色越来越明亮显眼了,四方型的天井院落如同早晨时的那么明亮。但又与阳光不同,象是每个景色都被蒙上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的看不太真切,但又叫人感觉很明亮,这种亮色给人一种很愉快的感觉,特别是外间的道路上还有持续不断的欢呼声,还是陆续有烟花升上天空炸响。

    “今天青城的烟花商人笑死了。”张永安道:“本来是为了年底前备的货,今晚一晚上全出去了。”

    “中枢政体要变,地方政体也要改变。”吴伯与突然道:“老兄,有没有兴趣出去当一任郡守?”

    “郡守?”

    张永安沉吟片刻,摇头道:“现在还不是太明朗,也不知道这种过度是好还是坏。我们已经在文宣司挑大梁了,虽然都不是正职司官,但也挂了副司官的名义,如果过度一下能干上正职,倒也不坏。但如果是瞎耽搁功夫,那我觉得还不如留下来比较好。”

    “老兄仔细想想,梳理一下大人的思路就明白了。以后中枢是大政府,大格局,精细化。对应地方,则地方也是大政府,以前的地方官,到任之后先拜上官,然后结好巡按御史,过路的官员和名士不要得罪,地方上再和大宗族大士绅搞好关系,每年的年底能收上来七成以上的钱粮,不要出忤逆不孝有伤名教的大案子,三年一任,定然考评上等,最不济也是中等,能安然的继续混日子。什么刑名钱粮仓储文教,不过就是看和地方上大士绅相与的好不好而已……以后就完全不同了,郡守就是汉之太守,各司在各郡肯定会有垂直的管理,但郡守的权力肯定也会远远大过于现在的知府,汉之郡守是十分贵重的要职,李广等名将,皆为两千石的郡守耳。”

    张永安笑道:“叫老兄这么一说我还真是动心了。不过,再贵重,和记的郡守和汉唐的太守和刺史还是有不同的吧?”

    “不同大了!”吴伯与道:“所谓出将入相的老话不必提,但我敢打保票,二十年后和记的宰相,必定会有地方从政的经历。”

    听到这里,张永安感叹道:“我大明内阁的辅臣,无一人有地方任职的经历,皆出于瀚林和京官,为政者能知晓地方民情,晓畅政务者,太少了!”

    吴伯与笑道:“前汉担任过太守的由一百一十八人中,五十七人有过两郡以上太守的经历,其中最多的“飞将军”李广甚至当过八个郡的太守。可见,西汉在太守上下及横向交流上十分通畅。”

    张永安道:“老兄的意思我懂了,日后中枢用人,多以地方交流而任职,中枢可至地方,地方也可任中枢要职。不象现在,大明官员以科甲定前途,考的越好,就越是可能留在中枢。一旦留任中枢,除非不入翰林者才有可能直接以侍郎身份外放为总督。若是到尚书一职,其实也就是汉之九卿,则绝对没有可能外放。一旦要外放,就是贬斥,如果坦然任之,会被人瞧不起的。”

    “正是,君所言者,就是杨一清故事。”

    杨一清就是大明二百多年来唯一以阁臣身份又出外的大臣,尽管任职是十分重要的三边总督,仍然为时人所嘲讽,认为他过份恋栈权位,从阁臣出外就理应辞职回家,汉时的九卿出外为太守,或是唐时的宰相出为节度,在大明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