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国色芬芳在线阅读 - 卖花女三十三

卖花女三十三

    姓名:王金发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浙江嵊县

    出生年月:1883年

    牺牲日期:1915年

    三十一年在绍兴大通学堂加入光复会,为徐锡麟所赏识。同年冬,东渡日本,入大森体育学校,以第一名毕业。翌年夏回国,在秋瑾主持的大通学堂任体cao教员,致力培训会党骨干。三十三年,徐锡麟、秋瑾合谋在安徽、浙江同时起义,起义失败后,遭清廷通缉,改名孑黎,潜居浙东山区,数月后由陈其美接应转赴上海。

    王金发年近弱冠,始稍折节读书。20岁时,居然青得一衿,实则是迫于母命,其志固不在此。时当庚子之变,有志之士均凛国亡之无日,瓜分之祸,迫在眉睫。以康、梁为首的改良派,倡维新之说;而以孙、黄为首的革命派,则认为非推翻清廷,无以救中国,革命反清空气,播至山陬海隅。王金发目睹清廷对内残酷镇压,对外辱国丧权,每与朋辈谈国事,握拳切齿,大骂清廷腐败无能。时国内之民族革命运动,已风起云涌,浙省各地山堂会党之势亦极盛,反清、仇洋、闹教的反帝反清爱国斗争,如火如荼。嵊县一隅,竺绍康所领导之平阳(洋)党,即号称万人;裘文高、张云岳等据山结寨,众亦逾千;王金发亦组织乌带党(会众均腰系一黑带,故人称之为乌带党),与竺绍康、袭文高等互相呼应。曾经多次领导农民暴动,抗捐、抗税、戕官夺械,清兵不能禁。又以保卫地方为名,倡办团练,作为组织义勇队的基础,以团结地方上一部分士绅。1904年与周志由、胡士俊、赵伯棠、周锡庚、袁志清、张庭萱、张庭献、胡竞思、冯苏、张斌甫、吴醉棠、屠世效、周杞园、谢震、张陔南、竺绍康、童德淼、胡春霖等数十人创办大同学社,表面上是说购阅书报,研究学术,砥砺德行,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上的秘密结社,借以结纳党羽,厚聚士众,图谋举事。

    1908年,王金发随陈其美去上海,同年夏回到董郎岗变卖家产,所得款项买下上海天保客栈,作为革命联络站。尔后手刃劣绅胡道南,剪除内jian汪公权,惩戒叛徒刘师培,营救战友张伯岐,追回被变节分子侵吞的革命经费……他出入虎xue,神出鬼没,仿佛整个上海滩都由得他纵横驰骋。因此,被人们称作“中国的罗宾汉“。

    1911年11月3日上海举义,王金发率敢死队“一行三十人奔杀制造局“,为光复上海打头阵。11月5日,蒋介石、王金发、张伯歧等又率领敢死队100余人抵达杭州,参加浙江起义。关于杭州光复,当年11月9日的《民立报》,以“浙江敢死队之壮观“为题,作了生动的报道:

    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第四队由王金发为队长,攻击军装局。其实为天然之形胜,守易而难攻……凡察杭垣阵地者,无不以此为最险、最难之区,乃敢死队竟自起点以至军装局头门,直前冲锋,势如霹雳。

    杭州光复后,革命党人推举“于光复无寸功“的汤寿潜为光复之后的第一任浙江都督。王金发对此十分愤怒,梗着脖子嚷:“予等拼性命,炸军库,而汤某坐火车来,为现成都督,奈何坐视不管“这位嵊县强盗搞不懂革命兄弟用血换来的成果,缘何拱手让了人家。不过他机头灵,也乘机捞了一个绍兴都督的官衔。

    从1911年11月到次年7月份,王金发到绍兴当都督,前后不过八个月。刚上任时,是很有一番雄心的,他是“绿林大学“出身,办起事来也颇有绿林味。上任伊始,他就学古代清官那一套:开仓放赈,豁免一年的钱粮,减除苛捐杂税,饬令富商粜平价米,平抑市场粮价。他还出资金让鲁迅办报,办学堂。

    当然,于王金发来说,督绍最扬眉吐气的莫过于轰轰烈烈地祭奠恩师徐锡麟和秋瑾,厚恤革命先烈家属,惩治与秋案有关人士。秋瑾一案,据说系叛徒章介眉告密,而彼时的章介眉,早已嗅出形势不对,摇身一变成为“咸与维新“者,和王金发站在革命的统一战线上。王金发当然晓得章介眉的小九九,便以“有要事商量“为由,将章介眉诱至府衙门猝然逮捕,在逮捕章的同时,还派兵出其不意地封锁了章宅,然后调齐章告密的案卷,准备举行公开会审。在那段日子里,章介眉被戴上纸糊的高帽,游街示众,并跪在秋瑾烈士就义处的古轩亭口。他的头顶套上一只火油箱做的桶,边上放着棍子和小石块,供路人经过时敲打和投掷……王金发做都督亦如做强盗,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章介眉是后来因为黄兴、陈其美出面求情,王金发才放了他。然而做官毕竟不同于打仗,更不同于快意恩仇的绿林生涯。于王金发来说,武略固然有,文韬终究欠缺些,所以到后来督绍竟被劣绅攻击成“祸绍“。

    后来王金发死于章介眉和朱瑞之手。王金发就义前,昂头挺胸,神情从容,嘴角还带着笑纹,仿佛他并不是去赴死,只是去走一趟远门而已。王金发这样的莽男儿,从来是不怕死的,他从18岁入乌带党开始就把脑袋系在裤带上。然而他应该死于光复时的枪林弹雨,历史却让他死在小人手里。王金发死时年仅33岁。

    孙中山生前曾称王金发为“东南一英杰“,黄兴称他为“东南名士,英雄豪杰“。闻王金发牺牲,孙中山沉痛地说:“天地不仁,歼我良士“;蔡元培为王金发写了传,称他“磊落妩媚“。王金发战友将他葬在西子湖畔,蔡元培还为墓题了词:生死付常,湖山无恙,智勇俱困,天地不仁……只可惜王金发再也听不见这些悼词了。

    沈炼(1507年-1557年),字纯甫,号青霞山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朝官员、锦衣卫。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阳知县。因事左迁为锦衣卫经历,得到陆炳的赏识。

    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每饮酒辄箕踞笑傲。以“十罪疏“(指专擅国事、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妒贤嫉能、箝制谏官等十大罪状)弹劾严嵩,被处以杖刑,谪居保安州为民。沈炼在塞外,却仍以詈骂严嵩父子为乐,严嵩得知大怒。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严世蕃遣巡按御史路楷和宣大总督杨顺设计诛除沈炼。恰逢白莲教教徒阎浩等人被捕,招供多名嫌犯,于是列上沈炼的名字。沈炼终因被诬为谋反而遭到杀害,两子同被害。隆庆初年,朝廷下诏,褒奖敢于言事者,特追赠沈炼光禄寺少卿,任用一子为官。天启初年,追谥忠愍。天下士人推崇其德,将他的作品汇编成《青霞集》。《明史》有传。

    正德二年(1507年),沈炼生于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幼聪敏能攻古文,汪文盛以提学副使校浙士,得其文惊绝,谓为异人,拔居第一,始补府学生。

    嘉靖十年(1531年),沈炼考中举人。

    嘉靖十七年(1538年),沈炼考中进士,先后出任溧阳、茌平、清丰县令。清廉爱民,政绩卓著。但因其不阿谀奉迎,而秉性耿直,每每龇龉权贵。锦衣卫缇帅陆炳听说沈炼有贤明的名声,就请吏部把他调到京城做锦衣卫经历。等沈炼到了以后,陆炳就用平等的礼节对待他。于是沈炼更加意气风发。他曾跟从陆炳到严府喝酒,看到严世蕃给不胜酒力的客人灌酒,就同样强灌严世蕃说:“我代客人回敬你。“严世蕃怀恨在心,但因忌惮陆炳不敢立刻加害沈炼。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冬,蒙古俺答军入侵,威逼京城。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退敌之策,从早晨到中午没有一个人发言。退朝时,国子监司业赵贞吉一人大声说道:“臣以为天子应该拿出金银丝绸招募军队,亲自重赏勇猛之士,文武百官自会同心守城,敌人定会退兵。“锦衣卫经历沈炼极力支持赵贞吉的意见,并慷慨激昂地加以补充。吏部尚书夏邦贤斥责沈炼:“文武重臣没说话,你一个小小的官员瞎说什么“沈炼说:“重臣不说话,所以小吏才更要挺身而出。“最终,朝廷采纳了他们主战不贡的建议。不久,敌军撤兵。

    当时,北方边患十分严重,而又适逢内阁首辅严嵩擅权,瞒报军情。沈炼眼看大明江山将要灭亡,心急如焚,他在朋友家喝酒,感伤国事,当场写下奏疏,揭发严嵩父子的十大罪状,历数严党专擅国事,排斥异己,遍引私人居要地,吞没军饷,战备废弛,致东南倭患猖獗,北方俺答寇掠京畿等十几条罪状,要求严正典刑,借以纠正“人心纪纲,败坏难言“。沈炼以低微的职位与严嵩父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他的慷慨正义却触怒了嘉靖皇帝。皇帝下诏说,沈炼去年在金殿吵闹,不注意作为人臣的礼仪,现在又想通过诬告诋毁大臣来获取名声,责令对他廷杖数十。最后,沈炼被廷杖后贬斥到塞外的保安州(今河北涿鹿)种田。

    沈炼在保安种田,州城北关的一个商人主动腾出房屋让他居住,里长帮助沈炼解决柴米。沈炼同乡里人谈论些忠义大节之事,也写些壮怀激烈的诗篇。其中一篇《塞上感怀》这样写道:

    沙塞黄花带雪开,谪臣中酒坐徘徊。

    睢阳骂敌心偏壮,上国思君意未灰。

    南北风尘常按剑,乾坤气序更含杯。

    醉醒数把春秋看,还有程婴救赵来。

    沈炼携妻挈子在保安(今河北涿鹿)五年多,虽沦落草野,而发愤抗疏之心犹耿耿不能忘焉。保安系边境地区,当时保安州所属的宣大(宣府镇、大同镇)总督为严嵩干儿子杨顺。他谎报战绩,放纵士兵杀良献首冒功请赏,沈炼获悉在杨顺的庆功宴上献诗一首:“杀良献首古来无,解道功成万骨枯。白草黄沙风雨狂,冤魂多少觅头颅“。杨顺忌恨不已。在保安,沈炼还以李林甫、秦桧、严嵩的像作靶,让人日日练射,这使严氏更加刻骨切齿,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遂密令杨顺等杀害沈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兵部侍郎、宣大总督杨顺与蒙古鞑靼部落交战,丢失城池40余座,杨顺却杀害一批躲避战争的无辜居民来谎报军功。沈炼访知此事,给杨顺寄去两首诗责问他,措辞十分严厉尖刻。杨顺即与巡察保安州的御史路楷商议,以白莲教的名义杀害沈炼。十月十七日,沈炼被害,享年五十一岁。

    沈炼死后,杨顺还把沈炼的次子杖死,并派人前往浙江捉拿沈炼长子沈襄,捉拿后每日严刑拷打。后来给事中吴时来上疏揭发杨顺、路楷,皇上看后大怒,下令缉捕两人,释放沈襄。严嵩父子倒台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为沈炼平反昭雪,追赠他为光禄少卿,并在保安卫(今怀来县新保安镇)西街为他建立了祠堂。追谥号忠愍。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以《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记述了沈炼的这段悲惨故事。

    沈炼的侄儿沈京、孙子沈良卿和他们的后代一直留在保安州,求学成家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