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国色芬芳在线阅读 - 童养夫十

童养夫十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

    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港湾众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6大深水港湾。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平潭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5000-7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聚居以及多种作物生长。气候区域差异较大,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闽北和闽西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也较明显。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577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5.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由于属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

    土地面积12.38万平方千米,现有农业耕地123.47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沿河流域、山间谷地与低丘陵梯田等地。红壤、黄壤为福建省主要土壤类型,砖红壤性土与砖红壤化红壤也有分布。

    主要河流有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由于降水丰沛,全省河川年径流量达1168亿立方米(闽江水量超过黄河)。多数河流落差大且水流湍急,水力理论蕴藏量达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36万千瓦。沿海平均可利用的潮水面积约3000多平方千米,可供开发利用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

    该省东南面对台湾海峡(东海和南海之间,平均宽180公里),海岸线曲折,虽然海岸线直线长度为535公里,但曲线长度却达3324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8.3%。曲折的海岸线也形成了众多的海湾,如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湄洲湾、东山湾等,而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等。沿海的岛屿共1404个,总面积约为1200多平方公里。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5.95%,居全国首位。拥有1.15亿亩的森林面积,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了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全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的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建瓯万木林保护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福建林区可分为中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东部亚热带季风雨林区。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知矿产116种,其中金属矿产53种、非金属矿产63种,发现矿产地4836处(含矿床、矿点及矿化点)。截至1990年底,全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0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3种,非金属42种,地下水及地下热水、矿泉水3种。累计列入省矿产储量表中的矿产地634处。全省已探明大型矿床51处,中型矿床81处,其中居全国前5名的矿产有19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中,占重要地位的有钨、铁、锰、钼、铌、钽、铅、锌、稀土矿以及叶蜡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英砂,花岗石、萤石、石灰岩(含水泥灰岩、熔剂灰岩、化工灰岩)和煤等。其中优势矿产资源有钨、钽、叶蜡石、萤石、石英砂、高岭土、花岗石和重晶石。它们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已被大量开发利用。具有明显经济优势的矿产有铁、锰、石灰岩、地下热水和砖瓦粘土等,金、银、铜、铅、锌、锡、稀土等矿产具有潜在的优势。磷、石膏以及陆地上的石油、天然气等为短缺的矿产。

    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全省植物种类有4500种以上。全省木本植物共有1943种(含变种153种),分属142科、543属,约占全国木本植物种的39%,科的81%,属的55%。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有9科、31属、61种和2变种。以中国特有的马尾松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出现黄山松。杉木广布全省,还有柳杉、福建柏、油杉等,是构成常绿针叶林的主要成分。被子植物以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其中许多种类是省内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树种。金缕梅科、山茶科、茜草科、木兰科、蝶形花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桑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山矾科、五加科、蔷薇科、桃金娘科、芸香科、野牡丹科、杜英科、安息香科、山龙眼科、夹竹桃科、石楠科等与森林植被的组成关系较为密切。壳斗科在福建有6属、60种;樟科有12属、66种、9变种和1变型;木兰科有9属、35种;金缕梅科有11属、20种、6变种;桑科有8属、40种;蝶形花科、苏木科和含羞草科也有一定的种类。

    福建省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裂、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内现存的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成过程。从总的方面说,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论,福建方言是多来源的;就方言差异的积存和共同语的影响而论,福建方言是多层次的;就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论,福建方言是多类型的。

    秦汉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欢傍水而居。在饮食方面,新石器时代的昙石山人以采集贝类及海生软体动物为食物主要来源,如《逸周书》所载:“东越海蛤”。在福清东张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迹,说明谷类粮食在当时的食物结构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汉时期,福建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稻米是主食,鱼、蛤、果品类为副食,《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时人粮食略有剩余,用于酿酒。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陆续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麦子成为主要食品之一,人们还种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后,随着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福建饮食品类大大丰富,菜肴的烹调也讲究起来。明代中后期,甘薯从海外传入,成为福建部分地区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后,闽菜逐渐形成特色。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

    在待客习俗方面,福建人以热情好客著称,除请客喝茶外,煮蛋请客也是共有的习俗。在宴席习俗方面,近现代以来,渐趋奢华,且有诸多规矩。在民间,还流行不少饮食禁忌。在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