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国色芬芳在线阅读 - 铁头娃 六

铁头娃 六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由来已久。19世纪末叶,日本由资本主义发展成帝国主义国家后,即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和进行以争夺中国东北地区为目标的日俄战争,相继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取得在北京和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驻兵权(驻军称“中国驻屯军”)、旅顺大连的租借权、长春至大连铁路的所有权和“附属地”的驻兵权(驻军称“关东军”),以及在中国开矿山、办工厂、设租界、内河航行等项特权,还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

    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在东北、上海等地奋起抵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占领青岛及胶济铁路(青岛—济南),并于1915年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急欲变中国为其殖民地。1927年6、7月间,田中义一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领》。会后,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奏章中,提出“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侵略扩张纲领。为加快实施侵华政策的步伐,日本在政治上日益军国主义化,在经济上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逐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策源地。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向驻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局部战争。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19万东北军陆续退入山海关内。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朝废帝溥仪为执政,成立“满洲国”伪政权。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利益,连续发表宣言和作出决议,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并派遣干部加强中共满洲省委,开展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协助或领导下,激于民族义愤,违反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纷纷奋起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3年,日本侵略军进行“大讨伐”,东北抗日义勇军大部溃散,余部坚持斗争。共产党以其直接领导的10余支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后团结、改造和吸收义勇军余部,于1936年改称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打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第19路军及第5军等部队,在上海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同日军血战一个多月,毙伤日军1万余人。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面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一面继续集中兵力对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围剿”。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3月,侵占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继而进犯古北口、喜峰口等长城关隘和河北省滦县、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河北)多伦等地。驻守长城防线的国民党军和长城内外的义勇军进行了4个多月的长城抗战。国民党政府却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等条约,默认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省的既成事实。同年5月,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奋起进行抗战。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联合自治”,组织亲日政权,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国民党政府步步退让,华北殖民化的危机日趋严重。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促成中国抗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郑重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10~11月,中共中央连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和军队团结抗日,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在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鉴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2月中下旬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随后又逐步调整政策,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军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基于对日本侵华的愤慨,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和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领导所部发动“西安事变”,以“兵谏”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中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参加谈判,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推动了国民党内抗日派反对亲日派的斗争。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从而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后,为尽快实现其灭亡中国的野心,一面同纳粹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这一协定),结成侵略联盟以牵制苏联,迷惑英、美等国;一面加紧扩军备战,增加“中国驻屯军”的兵力,派大批军舰驶抵青岛、频繁组织“军事演习”,向中国华北驻军挑衅。至1937年上半年,日本有陆军常备兵力40余万人(另有200余万预备兵力),作战飞机2600余架,大型舰艇200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迫在眉睫。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国性抗战

    1937年7月7日夜,驻北平(今北京)西南丰台日军于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地宛平县城(今丰台区宛平城)搜索,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县城,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制造了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第37师部队奋起还击。中国全国性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同胞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当局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的谈话,但实行只限于政府和军队抗战、反对人民总动员的片面抗战路线。

    七七事变后,日本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增兵,7月底占领北平、天津。旋即组成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和华北方面军,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今北京—包头)、平汉(今北京—汉口)、津浦(天津—浦口)铁路线展开战略进攻,企图夺取冀、察、晋、绥(绥远省,今内蒙古中部)、鲁5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企图迅速占领上海,夺取南京,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国民政府于8月上旬召开国防会议。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谈话会上,具体阐明中共关于全国抗战的战略及作战原则,指出战略上应是持久的防御战、战役上应是速决战以及运动战,并主张在敌军后方广泛开展游击战。这对国防会议制定战略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防会议决定实行持久消耗战略,将沿海和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在冀省和鲁北设立第一战区,晋察绥设立第二战区,江浙设立第三战区,闽粤设立第四战区,苏北及山东设立第五战区(以后又相继设立7个战区)。并调整兵力部署,以一部兵力于平绥、平汉、津浦铁路沿线各要地,采取重叠配备,多线设防,逐次抵抗,以主力集中华东,力保淞沪要地,掩护首都南京,另以少量兵力守备华南沿海各要地。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当时,国民党军约有200万人,作战飞机300余架,舰艇120余艘。22日,按照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22~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北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确定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担负创建抗日根据地、牵制与消耗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与扩大自己的基本任务。会议决定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和周恩来为副主席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军委)。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在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1937年9月11日又改称第18集团军,朱德、彭德怀改称正、副总司令),下辖第115、第120、第129师,近4.6万人。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于7月15日递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0月12日,国民政府宣布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第1、第2、第3、第4支队,共1万余人。八路军和新四军改编后,陆续开赴华北和华中抗日前线作战。

    1937年7月~1938年10月,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的阶段。在华北战场,第一战区部队对沿平汉、津浦铁路线南侵的日军,实行节节抗击。第二战区部队在平绥铁路东段同进犯的日军展开激战。9月中旬,大同失陷。第二战区部队退守雁门关、茹越口和平型关一带内长城防线,企图阻止日军深入山西腹地。八路军第115师于9月25日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首战告捷,歼日军精锐第5师一部1000余人,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9月30日,日军突破内长城防线,接着以5万余兵力向忻口、太原进攻。第二战区部队在忻口东西一线阵地与敌激战。日军一再发起攻击,均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为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忻口、太原,八路军第115师向察南、冀西出击,切断张家口至代县的日军补给线;第120师切断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北段和雁门关南北的交通,并以一部挺进雁北,威逼大同;第129师一部夜袭代县阳明堡机场,毁伤日军飞机24架。进攻忻口的日军,正面遭到阻击,后方补给濒于断绝,攻势顿挫。日军华北方面军遂令沿平汉铁路进攻的两个师转向正太铁路(今石家庄—太原)西进,迂回忻口、太原侧后。为配合国民党军阻止日军西进,八路军第129师和第115师主力转移至正太铁路以南地区寻机歼敌,先后取得七亘村、广阳、长生口等战斗的胜利。10月26日,日军占领晋东要隘娘子关。11月8日,太原沦陷。至此,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八路军为主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八路军在山西实行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在华中战场,从8月13日开始,中国第三战区部队同日军进行淞沪会战。10月,蒋介石兼任战区司令长官,增调部队,调整部署,与日军鏖战。日军于11月初组成华中方面军(1938年2月改称华中派遣军),兵力增至22万余人。5日,日军两个师从杭州湾登陆,对上海实施迂回,淞沪守军开始全线撤退。12日,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中国军队的英勇奋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12月初,日军水陆并进,迅速突破国民党军江(苏)浙(江)防线,威胁南京。国民政府迁都四川省重庆市,军队撤出南京,退往浙赣境内。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肆意烧杀yin掠,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达30万人。南京失陷后,国民政府一面调集部队控制武汉及豫皖边地区,一面集结重兵于鲁中及淮南地区,企图牵制日军主力于津浦铁路沿线,迟滞日军溯长江西进武汉。从1938年1月开始,第五战区先后集中60万兵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域,同日军进行会战。3月23日~4月7日,在台儿庄地区取得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振奋了全民族抗战的精神。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及其附近地区,随即沿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向西追击。第五战区主力撤至豫皖边山区。为阻止日军西进,6月9日,国民党军在郑州东北花园口附近炸开黄河大堤,使豫、皖、苏三省的广大地区变成泽国,虽然暂时迟滞了日军的西进,但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造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1937年冬~1938年春,日军在华北对中国军队发起大规模“围攻”。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在晋察冀边区反击日军“八路围攻”,第120师在晋西北反击日军“五路围攻”,第129师和第115师一部在晋东南反击日军“九路围攻”,共毙伤日军7500余人。徐州会战前后,八路军为策应正面战场友军的作战,在平汉、津浦铁路北段、邯郸至长治公路、临汾至大宁公路积极开展破袭战和伏击战,先后取得神头岭、响堂铺、午城井沟等战斗的胜利。第115师一部创建了以五台山脉为依托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成立晋察冀军区,另一部创建了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第120师创建了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129师及第115师一部创建了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依托山区根据地,进一步向平原发展,完成在华北的战略展开。1938年4月下旬,八路军主力陆续向冀、鲁、豫三省平原发展,协同当地人民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创建了冀南、豫北、冀鲁边、冀中、冀东等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山东各地人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创建鲁中、鲁西、胶东、清河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并在年底将各地起义武装编成八路军山东纵队。新四军展开于皖南、皖中、苏南和豫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取得蒋家河口、韦岗等多次战斗的胜利,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正规战,在战略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军事著作,总结抗日战争10个月的经验,批驳“亡国论”“速胜论”和轻视游击战争的错误思想,阐明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人民战争思想、持久抗战的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1938年8月下旬,日军以陆、海、空力量约25万兵力,分别沿长江两岸和大别山北麓西进,企图合击武汉。国民政府调集约100万兵力,利用鄱阳湖、大别山和长江两岸丘陵湖沼进行抵抗。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进行积极的配合。在日军直逼武汉的情况下,为保存力量,中国军队于10月25日弃守。27日,日军占领武汉三镇。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挫败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省大亚湾登陆,进攻广州。国民党军未进行积极抵抗,于21日放弃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