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玄幻小说 - 四合院:原本只想当个小透明在线阅读 - 第146章 毛熊的锅(攀科技铺垫,可跳过)

第146章 毛熊的锅(攀科技铺垫,可跳过)

    说到公差,就要说明一下,这个设计公差和制造公差,是不一样的。

    就比如,林胜利设计了两个配套使用的齿轮A和B,理论上这A和B的规格和尺寸要完全相同,但实际上,这是完全做不到的,再精密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也不能保证加工出来的每一个零件的尺寸,都完全相同。

    那么林胜利在设计的时候,就会给出加工精度的指标。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精度太高或太低都不合理。

    比如说,这次的两个齿轮,林胜利在设计时,设计A和B的尺寸,相差小于1,就算满足要求。

    那么把这个加工任务,交给那些七八级的大师傅们去加工,这些大师傅们的加工精度,基本上可以达到0.1甚至更高。

    那最终做出来的两个齿轮,最大差距也就是A( 0.1)和B(-0.1),尺寸相差0.2,做出来的东西,随便挑两个装起来就能用,零部件之间,也可以完全互换。

    如果是把这个加工任务,交给那些四五六级的师傅们去加工,这些师傅的加工精度,基本上可以达到1或者更高。

    那最终的产品任意挑选的话,有可能是A( 1)和B(-1)这样的组合,尺寸相差2,那就超标组装不起来了,零部件之间,也不能完全互换。

    但这时加工出来的这些零部件,也不是不能用,可以对每一个零件A的特定尺寸,加工对应的零件B,例如对A( 0.7)的样品,加工出来的B在(B 0.7-1)和(B 0.7 1)的范围,不超标都能用,但是出厂时,就要成对配套不能乱装。

    像以后轧钢厂四分厂,要大批量生产制造新式轧机,就可以用分类挑选的方法,把A分成A(0~ 1)和A(0--1)两档,B也这么分,然后对应档次内部,可以完全互换,但是不能跨档组合。

    不过,这就需要加大对品控分类,和组装分类的管理,这个,就要涉及到标准化和流水线的问题。

    至于把这个加工任务,交给那些一二三级工来干,林胜利是想都不敢想的。

    那些低级别的技工,加工出来的零部件,最大公差,都能给你干到10去。

    那么这时候,针对这两个齿轮的正常设计,就没用了,加工出来的零部件,基本上都能不能用。

    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林胜利计划中,相对理想的办法,可在现在的实际当中。

    四分厂的品控和分类管理,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只能说是一塌糊涂。

    至于流水线和标准化,在这个年代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好不!

    四分厂生产出来的零部件,很多,都不止有一对配合尺寸,甚至会有几对或者几十对参数,就算是要配合互换使用,这难度,都得成几何级数的上升。

    而以那些七八级工为主力,大规模的生产加工,基本上就不现实。

    别说一个四分厂,就是整个轧钢厂,哪有那么多技术好的七八级工给你用。

    现在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以那些四五六级工为主,牺牲加工成本,检测成本,和维修成本出结果。

    但这,依然面临着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那就是标准化和流水线的问题。

    先不说流水线,就说标准化的事。

    别说四分厂和轧钢厂,就是整个工业体系里,都没有这个概念。

    现在四分厂也好,轧钢厂也好,那个生产模式分级,简直和没有差不多。

    同样一批的工件加工,除了那些精工保密件,会指定一些八级工来专门加工外,其他的普通生产任务,可都是平均分配的。

    比如一个车间里,有5个生产班组,今天要加工1000个工件,那每个班组分上200个。

    这200个工件的加工生产任务,接下来,又会平均分配给各个生产班组的工人,来完成。

    而每个班组的配备情况,本身就不均衡,每个技工的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

    就比如同一个班组的工人,一个是二级工,另一个是七级工,两人分配的工作任务都一样,两人也都能完成加工工件的任务。

    但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加工出来的工件精度,可就是南辕北辙了。

    二级工完成的加工任务,只能说是勉强及格,而七级工加工出来的工件,不光用时快,品质还好,或者可以说是优秀。

    但你又不能说人家二级工,加工的那个工件不能用,人家也合格了,也不是不能用。

    最后,为这巨大公差买单的,只能是最终成型的产品,和用户了。

    而种花家的工业体系里,这种粗狂式的管理和生产模式,完全是学着自毛熊。

    在新种花家成立的早期,毛熊曾在一段时间,有过全面对种花家的援助,合作面,几乎涵盖了原材料、能源、机械、电工、兵器等多个领域,算是引领种花家走向了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虽然毛熊对于种花家的工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于种花家来说,毛熊教会了我们工业化,只是把我们扶上了马,至于送一程这事,毛熊表示:臣妾做不到啊!

    毛熊乃至如今的大毛,其在技术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东西我可以造,但却不能保证很好。

    毕竟粗犷的毛熊,一直信奉所谓的“多、快、省”。

    装备不要求单个性能很高,但短期内数量却是压倒性的。

    再配合上毛熊家,工业发展不均的毛病,结果往往就是,数量很多,但品控感人!

    其实这种情况,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体现在了我兔的身上,并且还结结实实的坑了鹰酱一把。

    最尴尬的一件事就是,在出口给鹰酱的战机里,两架战机很多相同的零件,公差却很大,无法通用互换!

    这个锅,其实还得甩给毛熊,因为当初,你就是这么教的!

    与西方的标准化不同,受技术水平限制,毛熊包括如今的大毛,在零件生产与组装的标准化程度上,那都是比较尴尬的。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西方战机在装配时,是以骨架为基准,精确定位战机骨架后装配蒙皮,因此大家能看到,西方战机的机身表面,都是比较光滑的。

    但毛熊的套路,正好相反,装备是以设计的蒙皮外形为准,做个简单的定位,然后把蒙皮敲打装配好,不行再打个补丁,如此一来,保证公差在合理范围内,就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这就是为啥,毛熊乃至后世大毛的许多战机,总给人一种机身皱巴巴的既视感,还是标准化的锅啊!

    其实在7、80年代,我兔从西方引进了标准化管理流程,来提升自身战机的生产加工精度,特别是玩会了西方骨架配装这套之后,战机的品质,那是有了质的飞跃。

    我兔的歼轰7姬与歼10姬系列,那就是典型案例。

    虽说歼轰7姬在设计上,可能并不先进,但奈何装配精确,零件标准啊,平均维护的时间,只用到同时期8爷的一半不到。

    同样,苏27在引入国内后,机身蒙皮、结构强度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不明真相的沈飞在国产化后,这些问题,自然也传染给了11家族。

    而那时歼10姬的加工工艺,却是媲美西方同代战机的存在,这就是标准与非标准的区别。

    而如果没有标准化,恐怕后世歼20这种高端玩具就只能是个概念!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哇,既然这标准化这么好,那从现在开始,就学西方的标准化道路,不是发展的更快?

    这个想法真的很好,但却不符合实际啊。

    林胜利可以拿出来,各种标准化的方法和流程,林胜利也有,可以现在种花家的工业基础,是根本无法承受的。

    而毛熊的这种工业模式,却很适合这时的种花家。

    能通过相对简单的技术,快速搭建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

    就好比各位书友们玩游戏,新手任务,绝不可能是地狱级的,要不游戏还没开局就崩了。

    现在种花家,学习发展的以毛熊为参照物的工业体系,也是这个意思,但同样,咱们也不可能总在新手村待着不是。

    当开始正式练级后,游戏难度提高,这新手村的技能,就不灵了,因此,就得用新技术来充实自己。

    毛熊教会我们工业化,本质上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解决“好不好”靠毛熊的套路就不行了,必须得靠学习西方的“标准化”来进行提升。

    对现在种花家来说,想要更加快速的发展,是需要工业化和标准化齐头并进才行。

    学习了毛熊工业模式的优势,又加入西方工业生产中的精细与高标准。

    才让后世种花家生产的装备,有了“工艺民主、威力专制”的国际形象!

    以往的种花家,还需要摸着鹰酱过河,但现在,有了林胜利后,就直接省了把鹰酱一点一点摸秃的过程,现在可以直接把鹰酱的毛给薅秃了都成!

    现在林胜利的种种做法,就是在告诉鹰酱,鹰酱你抓紧时间找块好点的沙滩,等着我们种花家把你拍死在上面吧!

    说完了标准化,那就再来说说流水线的问题。

    只有先实行了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才能去推动接下来标准化。

    但在现在这个时代的种花家搞流水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是说流水线不好搞,这玩意搞起来,技术和流程是相对简单,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却容易出现内部矛盾。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就先来说说好处,流水线是什么。

    流水线是一种生产方式,指将生产分成许多步骤,每一个位置都专注处理一个步骤的生产方式。

    流水线最早出现,是在1769年,一个英国人在他的陶瓷厂里,将原来只由一个人完成的制陶流程,分解成了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由专人负责,这就是流水线的雏形。

    流水线是现代制造业生产的主要生产方式,因为它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节约人力,节省成本。

    对工厂来说,尤其是四分厂这种,以后可能专注于生产林胜利研制的新式轧机,这种单一产品的工厂。

    采用了流水线模式进行生产的话,整体的生产效率和产能,至少可以提升一倍以上。

    而且还可以降低对高级技工,过高的依赖程度,可以让更多的低级技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可以在不增加人力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能,又能节约成本,这对工厂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工厂里的各个领导,也会得到相应的功劳,厂领导们,是一定会支持搞流水线的。

    好处说完了,就得说说为什么,在这个时代的种花家搞流水线,会激起内部矛盾。

    首先,现在的种花家,是计划经济时代,是吃大锅饭的时代。

    这个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

    拿轧钢厂为例,这大锅饭,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工厂吃国家的“大锅饭”即工厂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

    二是职工吃工厂的“大锅饭”,即在工厂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搞了这个流水线作业之后,虽然工厂的效率和产能增加了,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可能随之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可没随着增加。

    这流水线一搞,用人成本减少,轧钢厂每年的招工名额,随之就会减少,而那些在厂里的临时工,想要转正的机会,就更少了。

    而且由于流水线的岗位固定,相应岗位的工人,就很难学到其它的技术,不利于技工等级的提升,搞不好的话,容易形成高等级技工的青黄不接!

    这搞标准化的流水线,除了上级和厂领导支持外,工人师傅们,恐怕不会理解,甚至会有很大的抵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