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关于两篇构想的论文
超神级学霸正文卷第109章关于两篇构想的论文“哈哈,我回来了!谭哥,刘哥,想我没?跟你们说,今天都有口福了,我带了我妈亲手做的广式腊肠,中午我给大家蒸一盘,那味道绝了!” 七月的最后一天,陈艺文一大早便冲进了课题组的工作间里,兴奋的打起了招呼。 从身子那股子精气神就能看出回家这一周孩子过的非常舒坦,身心都得到了极大满足。 “行啊,陈艺文,这回家了一趟就不是一样的。哎,等开学前,我也争取能回家玩两天。”刘尘风钦羡的说道。 这是极为真实的吐槽。 主要是读博之后,压力太大,大脑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在没有基本达到可以毕业的要求之前,刘尘风想回家都不好开口。 “哈哈,刘哥,在咱们项目组自由的很。你有事直接跟我家乔哥说一声,他不会为难人的。”陈艺文大大咧咧的说道。 能看出小伙子的确是有些飘了,乔泽的主都敢做了。 可惜的是,留给他风sao的时间并没有多少。 几句话的功夫,乔泽便走进了工作间。 “咦,乔哥,你来了?今天还要借什么书?我这就去……”说完,陈艺文的目光瞟向乔泽的桌面,愕然的发现上面没摆那些他熟悉的芯片类科学读物,而是堆着一摞历史研究类的书籍。 这让他很纳闷。 毕竟乔泽来学校这么久,他还真没看到过乔泽会翻这种文科类书籍。 “不用借了,你等会把这些书给还回去就行了。”说完,乔泽已经坐到了他的位置上。 好吧,可能是这段时间他不在,乔泽连看书的口味都变了。 “行,对了,乔泽,我从老家带了我妈亲手做的腊肠,等会给你分一半,带回去给路姨尝尝。” “好。”乔泽点了点头,便坐在那里开始了工作。 让陈艺文意外的是,乔泽今天没有再去搞那些让他根本看不懂的数学方程,而是开始写起了论文。 不过论文他看不太懂的,毕竟是全英文的。 这也是他跟张舟、顾正梁还没法帮忙在浩瀚的论文库里帮乔泽寻找合适文献的原因。主要就是英文阅读水平还没达标。 国内虽然一直在筹建中文论文检索,但因为近代科学飞速发展那个区间,西方文明抢了先手,从数学到物理,主流的学术观念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到国内的。这也就导致了英文论文检索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几乎所有国家的科学家,也包括华夏,在科研领域如果做出了优秀的成果发表论文,首选还是要发国外的英文期刊。次一级或者投不了国外的成果,才会考虑投国内。所以绝大部分有价值的论文都在英文区。 这也是生活中或许不需要懂太多英语,但如果在现阶段要做学术,却必须熟练掌握英语阅读能力的原因。毕竟包含了大量学科专用名词的专业性论文,如果直接用各种翻译软件来解读,往往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 翻译错了看不懂还好说,如果翻译的模棱两可,让阅读者理解错了那就真会闹笑话。 除非人工智能再往前推进一步,能够通过机译将专业论文翻译的准确率达到一个极为苛刻的标准才能真正把无数立志做研究的学子从学习英语的梦魇中解脱出来。 不过虽然陈艺文不太看得懂,还是能感觉乔泽写的似乎不是数学论文。 因为正在撰写的摘要里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数学公式。 不过陈艺文也就扫了一眼,便抱起乔泽桌面上那些书,屁颠屁颠的去图书馆了。 毕竟刚刚从家里回来,心情极为愉快的陈同学,此时已经没了那么重的好奇心。正好借着出图书馆的机会,到外头转转,看看学校有没有什么变化。 这其实挺可惜的,因为陈艺文如果多看几眼,起码是能把标题读懂的。 因为论文的题目很简单。 ,翻译成中文就是。 这对于陈艺文来说,绝对是很有意思的题目,毕竟他已经好奇很久了。 是的,这就是乔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打算写两篇论文。除了正在动手写的这篇外,另一篇则是。 乔泽的想法很简单。 他不会做芯片,也不可能花费太多时间去关注这些东西。 但是他擅长计算且很会写论文。 既然他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了些名气,那么如果他能把论文写的看起来足够真实,就好像真能通过这篇论文的指导,把这些华夏目前半导体工业体系最欠缺的机器绕过传统的生产模式给制造出来,其实也能成为一种变相的威慑。 在乔泽看来,这两篇论文的难点无非就是论文所述设计制造原理的合理性的问题,以及他直接编出来的各项实验室内部分析数据能够通过超算验证。 乐观的是,需要解决的这两个难点问题恰好都是他的强项。 通过严谨的物理知识体系,来推理并设计一种新的光源跟光刻模式。并用科学的语言说服大家相信,华夏是真能绕过所有工业制造上的难点跟所谓的专利限制,生产出性能堪比最新一代极紫外光刻机的光刻设备的假象。 再用一系列编造的实验室数据,让外界产生华夏的某大学内部实验室已经针对这个项目开始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甚至可能在几年内就能将这种机器生产出来的错觉。 只要他真能做到这两点,再结合他昨天对西方发展史的了解,以及那些半导体科技公司的产品销售策略跟决策导向,他有几乎可以确定那些高高在上的公司,会想尽办法主动突破所谓的禁止令,把那些东西送到华夏来。 他们甚至可能愿意主动出让部分利润,来快速占据华夏市场。 当然,即便达不到这种效果,他也不会沮丧。 能吓吓对面也是好的。 哪怕吓都没吓到,乔泽也无所谓。 反正他的确没有付出太多的精力跟时间,无非是顺手为之的事情,就当是写论文练练笔了。 毕竟有为现在可以说是他的合作伙伴,为合作伙伴做点事,算是互利互惠。 而且他只要不说这些数据是实验室真实测算出的数据,也不算造假,所有用词都以理论跟推测来替代就完事儿了。这样并不会违背基本学术道德准则,至于别人怎么去又会不会去联想,那是他们的事情。 没错,乔泽真就是这么想的,简单、直接,用他最擅长的方式尝试着看能不能解决些问题。 至于真的进入芯片行业? 开什么玩笑? 乔泽自认为他脑子就算真有病也不会病到这种程度。 当然,想要骗过那些期刊编辑,以及那些专业人士,难度自然是极大的。 所以合理性是乔泽思考的重点。 在他的设计中,这种新的光源方案它是通过一个粒子加速器,来为光刻机提供稳定的高能量光源。 用具体的科学语言描述就是当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沿着弯转轨道行进时会发出电磁辐射。用正常人能听懂的语言描述则是当电子以光速在环形轨道中运动时,总是会沿着切线方向辐射光子。 这些辐射的电磁波其实具备高亮度、宽波段的特点。 尤其是宽波段,从红外到可见光,再到紫外线、极紫外乃至x射线等等,都能通过控制粒子在环形带内旋转的速度给制造出来。 所以理论上来说,只需要控制一定波长的激光cao控位于储存环内的电子束,让其旋转起来之后,电子理论上就会被束缚在激光所形成的光学势井中,成为稳定的微聚束。 当这个微聚束在激光波长范围内的时候,就能辐射出高强度的窄带宽的相干光源。 根据之前的理论,这种光就具备平均功率高、重复频率高、波长范围广的特点。 阿斯麦最新一代光刻机所使用的EUV光源也包含在内,当然也包扩迭代前的UV跟dUV光源。 除此之外,还有光的导入线路,各种零部件的排布等等。 在乔泽设计中,这台大型光刻机需要一个周长约五十米的大型多层储存环,在激光束的cao作下,最多能够同步辐射出二十八条不同波长跟功率的光源,通过不同的通路进入其他部分开始对晶圆进行微雕。 为了让这篇论文看起来更像真的,乔泽觉得还需要花些时间,设计了一个能同时cao控二十八条光源的智能控制系统框架。算是为这款压根暂时还没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的设备作了软件方面的适配。 这也导致这篇论文完成的时间有些长了,昨晚就构思了一部分,然后早上开始写,一直到晚上十点,第一篇论文都还没完全写完。 难度主要集中在构想数据跟最后那套被乔泽命名为光雕KGwx1.0的智控系统。
好在现在整个项目组其实都不太关心乔泽在做些什么。 之前做群论智能框架的时候,还有可讨论的点。 现在乔泽的新课题,两个课题组所有人除了刘尘风跟李建高能大概明白他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外,其他人连题目都不太看得懂。 只是刘尘风也只能帮乔泽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完成任务后,他还要顺便做些自己的事情。 但想到这两篇论文在发布前的确不适合太多人看到,乔泽还是把用来写论文的电脑跟存放论文的服务端给加了密码。最终乔泽花费了三天时间完成了这项工作。 在大概了解了不同期刊的影响力,以及所选论文的侧重点后,乔泽决定把这两篇论文一起投给美国的杂志社。 其实关于半导体类技术迭代的文章也可以发的。 两家期刊都属于顶级期刊,甚至比的影响力还要大那么一丢丢。 但毕竟是大不列颠的杂志。 这个国家怎么说呢…… 弱便也算了,但却似乎还依然沉浸在曾经日不落帝国的幻想里。大概了解了这个国家的历史跟最近一些行为后,给乔泽的感觉便是不列颠嘴巴上总想当爷爷,行动上却如同成年的儿子,施政时又像不太懂事的孙子。 总之不太靠谱。 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也没几家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半导体公司。 不管是UKS还是xmoS,这些年都很拉胯。 确定了期刊之后就很简单了。 李建高已经教过他投期刊的步骤。 下载投稿系统,上传,摘要,署名,授权……很简单的一套流程,接下来就是等待期刊那边审核,以及考验杂志社期刊编辑跟专业审稿人的水平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篇论文通讯作者跟一作乔泽都只留了自己的名字,以免未来可能会有麻烦。 乔泽已经发现了,其他人终究跟他不太一样的。 比如他从不在乎外界怎么评价他,但其他人似乎还挺在乎的。 尤其是陈艺文。 论文上传之后,乔泽便将这些抛诸脑后。 毕竟只是件顺手为之的小事情,他的主要精力也再次放到了如何解决手头的难题。 这些天除了思考芯片这块的论文外,他已经做出了具有最高对称性的Reimann空间对应的o群,o群跟SU群的瞬子解。 现在困扰乔泽的问题是,是否任意的非阿贝尔规范场都有相对应的Reimann空间。 如果他能找到办法来证明所有规范场都能找到对应,就能在规范场跟Reimann空间几何学之间建立统一性。 这一步很重要,将让他破解最终难题可用的数学工具跟证明手段变得更为丰富。甚至可以说将解决杨·米尔斯方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因为这是一条新路,目前还没有相关文献能帮到他,只能靠自己思考。 不过乔泽的心态很平和。 这天晚上,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就在乔泽打算跟陈艺文一起离开时,一直在啃论文的李建高叫住了乔泽。 “乔泽,临海市下周有一场数学会议,举办方给我发了邮件,邀请我们去参加。另外,他们还给你安排了一场60分钟的报告会,主要就是讲关于利用群论进行深度学习下的因果特征解耦的。你有兴趣吗?” 乔泽摇了摇头,道:“没兴趣,李叔,你去吧。” 这段时间的学习,他已经了解到参加各类会议对数学家是有好处,不过他暂时没有那种很强烈的跟人沟通的欲望,所以拒绝。 “那,行吧。我还真必须得去一趟。本以为你也想去临海看看苏沐橙呢。”李建高苦笑道。 乔泽摇了摇头道:“她下周就回来了。” “这样啊。”李建高笑了笑。 其实李建高最近也不太想参加这类学术会议,但无奈的是,这次会议组委会的主席是他曾经导师的好友,也给他提供过许多帮助,邀请函都给他寄来了,不去实在不好意思。 “嗯,我先回去了。”乔泽点了点头,然后扭身走出了课题组。 没有跟李建高说他又写了两篇论文的事情。 因为乔泽觉得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李叔为他担心。 至于会发生什么连锁反应,他也没有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