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在线阅读 - 第209章 意料之内的惊喜

第209章 意料之内的惊喜

    甘蔗在宋代时已经非常流行,江南和沿海各省都有种植,南宋甚至为蔗糖生产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而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生前一直未攻克的钓鱼城——梓州,是南宋重要的蔗糖产地,也是冰糖的发明人邹和尚出家的地方。

    同时期的中南半岛和南洋各地如真腊、占城、三佛齐、苏吉丹也普遍种甘蔗制糖,在8到10世纪甘蔗的种植遍及伊拉克、埃及、西西里、伊比利亚半岛等地。

    忽必烈灭亡南宋后,特别设立“舍儿别赤”一职来保证宫廷的蔗糖的供应,以管理“舍儿别”的生产。忽必烈还保留了南宋的砂糖局,并任命回教富商充当负责人,结果糖价比宋朝高涨了十几倍。

    公元1331年,元朝的统治出现了问题。云南的诸王秃坚就自立为云南王,大凉山一带的彝族人也揭竿而起。面对这种局面,元朝四川方面除了派出各路人马镇压外,还特意下令叙州驻军抢割彝族人的甘蔗,并令成都的290名冰糖户驻防叙州。

    可见当时元朝对甘蔗极为重视。

    进入明初后,大明的产要主糖区在福建交通便利的泉州和漳州,还有广东珠三角地区,当时号称占据天下糖产量的十分之九。

    到清朝后,才在四川、云南发展出重要的产糖区。

    事实上,两广和福建,也是最适合种植甘蔗的地方。

    此时朱高煦叫出沈济,沈济道,他们汉王府新成立的制糖局,会专门派人到三卫所在的地方,划地种植甘蔗,全程技术支持,他们采用的技术,是元朝时编制的《农桑辑要》中的技术,加上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木碳澄清蔗汁法,可以说是现在最先进的技术。

    种甘蔗制粮的难点是澄清蔗汁,元朝时是用密筐和布袋来澄清,但这种过滤形式至多只能取出臼杵式取汁的较大纤维和杆,却不可能除去在煮汁过程中方能燃烧的白蛋白和树脂。

    沈济的先人又想到了木碳澄清法,这在十四世纪后,才有埃及的工匠发明。

    沈济说完后,三护的指挥使陈文、韦达、李贤纷纷表示全力支持,因为大伙都知道糖在这会是仅次于盐的必需品,并且是最赚钱的生意之一。

    三护卫每护卫五千六百人,加上家属都是一万多人,朱高煦要两千户种田,三千户弄糖,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但是他首要保证的,还是粮食产量,更言正军全力训练,家属和军馀负责种田和制糖,人手不够,租附近农户。

    他有一百万亩亲王田,除了军屯的,还有大量的佃户。

    三卫占了大概十五万亩,另有八十五万亩,有部份在昆明附近,算是上好的粮田,还有部分分别在楚雄和曲靖,但还有一半左右,根本是朱棣的空头支票,要让他的护卫队自己开垦出来。

    朱高煦当天议事谈了很多,主要是正军的训练,将进行分级逐步推广的模式,进行队列式,全天式,每七天休息一天。

    佃户将和在北平一样,分永业田到户,以募为军用。

    但他现在不能公然募兵,以种甘蔗的名义,从佃户中征招一万精壮,在种甘蔗的闲时,进行相关训练。

    为防人刺探,根据云南的地形,朱高煦在文官的建议下,选取了新平县,广南府、云州三地。

    这三地距离昆明有点远,且四周山区居多,中间又有平原。

    朱高煦将征招一万多户佃户,将佃户中精壮抽调这三地,围地种甘蔗,其中每个地方,还要有一千户三护卫军户跟随。

    陈文闻言就问,郑祥不是说三护卫要迁到腾冲等地?

    朱高煦道:“不管他,郑祥还敢到卫所里数人头不成?你们每护卫少一千户,他也不会知道。”

    三护卫各有五千多户,每护卫少一千户,基本是看不出来,除非郑祥派人进卫所里数人头。

    郑祥肯定不可能这么干。

    其实当初他们从京师过来是分了好几批,前面已经有三护卫的人马,到了云州等地,所以朱高煦根本不管朱棣的命令,谁说你让我迁到腾冲我就一定要全部迁的?

    会议结束后,诸武将离开后,文官们被专门又留下。

    钱巽现在除了亲王府的职责,还是新组建的商业局负责人,亲王府所有的财物都在他的统筹下。

    他向朱高煦汇报,现在汉王府一共有白银两百三十多万两,铜钱六十多万贯,钞一百四十万贯,其他财物若干,并递上单子给朱高煦。

    这是朱高煦在靖难几年里发的战争财,他们趁打仗低买高卖,囤积居奇,狠赚了一笔。

    朱高煦道,以后汉王府主营糖和盐等物,还要想办法控制铁矿等战略物资。

    朱高煦让钱常和钟显负责佃户分田的事,钱巽配合典盛大负责建立群牧局养马的事,李默要派人查寻新的矿产,云南多矿,煤和铁矿也不缺,当寻找精通此道的人,寻找新矿。

    当然,如果能控制宜良所,那边就盛产铁矿和煤,将是很好的开头。

    众人在一起算了算,听起来朱高煦现在很有钱,但到处都要用到钱,初算了下,第一年各方面投入加起来可能要用到五十万两白银。

    和以前类似,最后朱高煦和每个人单独聊了聊。

    轮到典盛时,典盛有点兴奋:“大王,三月份-——”

    燕王是去年六月进入南京的,进入南京之后,朱高煦立刻派人快马回北平,让典盛来云南。

    因为他根据历史的经验,知道燕王可能让他去云南就藩。

    典盛在去年九月左右带着人到了云南,然后便在西平侯沐晟家附近买了个房屋。

    西平侯家里有三个门,典盛在三个门方向都安排人监视着。

    去年十月初八,有个有戴着斗笠从后门进入西平侯家里。

    西平侯家里每天都有很多人进出,但很少看到戴斗笠的,典盛立刻重视起来,并亲自等待跟踪,这人出来后,直奔客栈,典盛也追到客栈,当时就发现,客栈里还有数人,其中一个像是太监,还有好几个人像是侍卫,而房间里的人,一直没有出来。

    “小皇帝?”朱高煦听到这消息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小皇帝。

    算算时间,六月京师被破,小皇帝十月到云南也是可能的。

    但朱高煦那时没让典盛查皇帝,只让他监视,所以典盛也不知道,关键,典盛也不认识。

    “那戴斗笠的是不是个子比较高,身体比较壮,有点像我和平安?”

    典盛道大王所言正是。

    “哈哈哈,那是何碌。”朱高煦兴奋道,这真是意料之内的惊喜。

    朱棣登基之后,朝中有都察院左督御史,有酷史之称的陈瑛多次举报何福。

    说何福的弟弟何碌失踪了,而且全家都不见,怀疑逃亡,其实就是怀疑护送建文帝离开。

    朱棣表面不以为然,因为表面上建文帝已经被火烧死了,也没追究何福

    按朱高煦的理解,通常这种举报,都是朱棣默认的,所以何福也知趣,和历史上的平安等人一样,有人弹劾,就是朱棣想要他们的命,不如自杀爽快点。

    这件事,在离京时,朱棣也和朱高煦说了,让他到云南来查一查。

    朱高煦当时就想,我查你妹的,查到也不会告诉伱。

    和何碌一起失踪的,有何禄妻戚氏,同时失踪的还有何禄之子魁二、魁五与何福小儿子魁六,可以说何碌全家一起失踪了。

    “他们现在在哪?”

    “在富民县一个山脚下。”典盛事情办的不错,追踪跟着他们,看到他们落角在富民县一个小县的山脚下。

    “好,好,你办的不错。”朱高煦大喜,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啊,如果不出意外,建文帝可能就在其中。

    匆匆交代完后,朱高煦立马换衣出门,带着周虎,杨河和一队亲兵,还有典盛。

    下午,三十多骑一路冲出昆明,往西北而去。

    大概一个时辰不到,众人来到富民县,典盛带着朱高煦他们来到一个新开的米铺,里面的人很快出来拜见朱高煦。

    这人叫典勇,是典盛的族侄,在富民县开了个米铺,以卖米为生,当掩护。

    典勇带队,众人从北面出城,进入山区。

    朱高煦今天一路过来,发现到处都是山区,云南的地形确实不算很好,明军征服这里也是经过几十年的大战,的确不容易。

    大概往北跑了有五里左右,典勇示意要下马,不能再跑了。

    “他们住山脚下,共有两处居住地,第一处居住地距离我们现在不到两里,且在高处,如果大队的马队经过,必然发现。”

    “然后他们会警示给第二处居住地。”

    “我们得悄悄小心的绕过去。”

    朱高煦左右看看,他们人确实有点多,也很显眼,对方有了准备,分两处居住,第一处居住点还在高处。

    “走,先看看情况,不行先把第一处的人控制住。”

    朱高煦留五人看着马,其余的人悄悄往前摸。

    果不其然,很快看到一个山坡,上面有个小屋,居高临下,可以看到下面大路。

    他们便跳进路边的草丛,沿着草丛慢慢往前摸。

    等摸到附近,朱高煦小心的伸出头来,赫然看到山坡的另一侧有田数亩,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汉子正在耕作,动作还不熟练,一看就是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