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都市小说 - 行走山川在线阅读 - 第十七章 奇怪的新数据

第十七章 奇怪的新数据

    全国地质学术年会接收摘要的截止日期转眼就要到了,张继阳还在思考着他要做报告的选题。他的博士论文内容,在博士毕业前已经正式发表了两篇文章,虽然都是在国外的专业杂志上,但因为不是什么热点方向,引用情况一般,若用这个来做报告内容,或许可以扩大点影响,提升引用率。还有部分博士论文章节内容,因为是跟已在美国工作的师兄杨杰森一起跑的野外,有些分析数据还是在美国做的,现在两人正在合写文章,已经基本成文,这段时间一直在讨论修改,估计很快就能投稿了,先在会上做个报告作些宣传也不错。另外可能的选题,就是现在正在做的西部课题,刚出了一批数据,结合野外观察,有了初步想法,因为西部对他来说是全新的工作地区,心里不太踏实,在正式着手写论文前,很想多跟一些同行做些深入的探讨交流,但课题负责人沈继明肯定不会赞成。

    面对三个可能的选题,张继阳最终还是倾向于第二个。相对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周全的策略。主意初定,他发了封电子邮件给师兄,探讨了给年会投稿的事,想以正在合写的这篇文章作为主要思路,投一篇摘要去年会上做个报告。

    杨杰森在方老师门下念完硕士就出国去了,在美国名校拿到博士学位后,辗转到了现在执教的学校工作。张继阳刚读本科的时候,他就已经出国走了,所以在方老师那里甚至是在江大都没什么交集,但是,几个已经毕业工作的师兄中,他却是跟张继阳研究方向最为接近的,其他几人,多少都已逐渐调整了方向。听说杨杰森上大学时是全校公认的校草,毅然回绝了所有学姐学妹和教授千金们各种方式的示好,立志出国,还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字JasonYang,出国后竟还真用上了。后来在美国谈了个金发碧眼的女朋友,也就在国外结婚安家生子了。

    杨师兄收到邮件立刻回复同意。他进而提及他俩一起做的这部分工作,是他在美国申请的研究项目内容之一,而对这方面的研究,他实际上是有更宏大的思路,要做一些国际对比,中国南方的工作,只是局部。不过,他倒是认为去向国内同行宣讲一下挺好。他不但希望张继阳做报告,而且还想让他会后把大家的意见都转过去,以便修改完善文章内容。最后,他在附件中发来了一批新数据,说跟之前的数据对比后很有意思,让张继阳可以考虑都放到报告里讲一下。

    把这批数据投到图解中,仔细研究后,张继阳犹豫了。这批数据跟之前已经得到的那几批,在图中投到了完全不同的区域,说明它们虽然在野外看起来在岩石类型上没什么区别,但很可能形成于另外一种构造环境。这样的话,要么这是一个很新很独特的发现,要么就是样品出了问题。难怪上次刚从野外回来就收到师兄的邮件问样品的GPS定位,看来他数据刚出来他就有疑虑。样品的采集位置,张继阳是有把握的,但对这样的新发现,总觉得有那么一丝忐忑。万一真的是样品处理某个环节没注意弄错了呢?也许还是再去趟野外复核一下?……

    带着疑问,张继阳下午去江大找了导师方老师。方老师刚给学生上完课,正在办公室收拾整理课件材料。作为学校的知名教授,他还是坚持每年都给学生开课,在各年级学生中都非常受欢迎。听他说了数据的情况,方老师摘下近视眼镜,躬身贴近打印资料仔细看了,也有些疑惑地说:“按理说,这两种构造环境不应该同时出现在那个地区啊。你也知道,按现代板块构造理论,这是很难解释的。”

    不过,沉吟片刻后,他又接着说:“我隐约记得,二十多年前,是有老一辈的先生们探讨过这方面的发现。你们都还年轻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板块构造理论在国内还没有被接受,大家习惯的概念体系还是旧的槽台理论和李四光先生的地质力学,还有那些老先生们的独创的像地洼说、波浪镶嵌说理论。现在大家越来越不看那个时代的文献了,理论体系和术语的差别让年轻一辈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你自己可以去系里和你们所的资料室,查查旧资料,看是不是还能找到线索。许多旧观点被学术界抛弃了,确实是因为理论落后,认识走偏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是在大家全盘接受板块理论的时候,顺便被一起给扔掉了。”

    张继阳听了觉得很感兴趣。他平常也看过不少老先生的传记,非常钦佩那些老前辈,他们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艰苦求学治学,建国以后克服各种困难找油探矿,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地质学研究留下了许多理论和思想遗产。

    张继阳在本子上记了几笔,又补充说:“其实我原本是想把我们那个西部项目的初步结果去会上讲一讲的,多请一些同行专家把把关,看思路上有没有大问题,但是沈老师不同意。他说如果被其他研究团队的人听到了,就很容易被人模仿着做了,这样对自己发表文章很不利。我以前还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问题。”

    方老师听了,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苦笑,嗓音也略高了些:“现在学术风气都成什么样子了!你的研究思路和数据在会上公开做报告,跟在杂志上发表了有什么两样?以前大家听了别人的报告,除了学术讨论和引用以外,不会去重复别人的工作的。中国那么大,有多少地质问题可以做啊!抄袭、偷窃会让大家瞧不起,被人知道了还怎么在学术圈里生存?沈智明这人看问题角度比较特别啊!我倒是认为,清者自清,你不应该有这个顾虑!”

    张继阳听得连连点头,但心里却暗自觉得沈智明的担心还是有道理的。方老师认识,恐怕是真的与现实社会有些脱节了。

    从学校回到所里,张继阳思索再三,决定还是以原来的博士论文中的旧数据为基础,加上最近跟杨师兄讨论的一些认识,花了两天写成了一篇报告摘要,给杨师兄改过之后,投给了会议组委会。

    报名投完摘要后,还可以选择会后的野外考察路线。这次组委会精心准备了涉及不同地质问题的五条路线,每条路线都有详细的规划,在哪个地点停留、观察什么现象、讨论什么科学问题,甚至在哪里吃饭都已计划好。张继阳全看了一遍,觉得每条路线都很感兴趣,难以取舍。当他再仔细看行程中住宿的地方时,有一条路线引起他的注意——考察队伍恰巧要在方怡珊工作的那个城市停留两天。于是他不再犹豫,选中了这条全程五天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