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江山争雄在线阅读 - 第六百五十一章 西京来人

第六百五十一章 西京来人

    罗昭云在西北虎踞龙蟠,实力越来越强势,大兴城的代王杨侑,派了使臣姚思廉来到金城。

    这金城郡的治所,城池也称金城,薛举父子曾在这里称王,如今已经撤到陇右,祸害那里的贵族和百姓去了。

    金城郡被西北隋军占据后,罗昭云从湟水城抵达这里,一点点向东推进。

    这姚思廉已经接近六十花甲之年,在宫内做代王杨侑的侍读,也算半个太傅的身份,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并为全本,姚思廉也算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读史书,只是为人有些迂腐,不适合治民做官,但是文史才学却是非常深厚,属于学术性人才。

    他亲自来到西北,带来杨侑的代圣旨,一来要褒奖罗成平定西北的功劳,二来是要他带兵,继续追击薛举,平李轨,横扫陇右,为大兴城解决西面的忧患。

    罗昭云倒是对姚思廉很是敬重,毕竟算是京城大儒之一了,在隋唐之际,跟高士廉的名声不相上下,值得他拉拢,因为对大儒的尊敬,很容易得到文人士子的好感,得到更多读书人的投靠。

    “姚先生,为了江山社稷,不辞辛苦,赶路数百里,路经薛举、唐弼等叛军的地盘,危险重重,却亲身赶来,令晚辈佩服。”

    姚思廉文采不俗,史书没少读,但是官爵很低,他甚至少帅罗成的威望和战绩,官居二品,就是军方支柱,被少帅如此抬举褒扬,自然心中高兴,却也不敢自傲,非常谦逊道:“代王担忧西北薛举等势力做大,已经逼近陇右的扶风、京兆郡,这两郡可是西京的门户,一旦失守,等于后院失火,动辄会对大兴城形成灭顶之灾,所以,事关重大,代王能信得过人不多,特意派姚某过来,跟佑国公商讨。”

    罗昭云露出危难之色,说道:“这两个月中,虽然我军取得几次胜利,但多是偷袭得手,或是摄于本人以前的盛名,但如今李轨、薛举、梁师都固守一方,我麾下兵马,分镇数郡,人手不够,目前还在招募新军中,加上装备不够,资金不足,粮草空缺,新军缺乏训练,眼看入秋,至少明年开春才能向东进兵了,希望姚先生能回去转达本帅的苦衷。”

    “明年开春?”姚思廉脸色一苦,大隋目前千疮百孔,四面楚歌,他心知肚明,撑不住多久,目前西京已经被困住了,各处道路被堵截,要不是有永丰仓,京城百姓都要挨饿了。

    姚思廉恳求道:“国公,京城局势危矣,深秋不能进攻薛举吗?”

    罗昭云摇头道:“呵呵,姚先生,你不必着急,在文史方面,我不如姚先生的学富五车,但是在带兵方面,我却有着丰富经验,虽然我不去攻打薛举、李轨、梁师都,但是他们也绝不敢轻易向西京出兵,因为背后就是我的大军,这就可以牵扯住了他们,战略方面,与出兵的效果是相似的。”

    姚思廉对军事思维不太懂,平时也是纸上谈兵,此时听到罗帅这样说,心中稍安,微微点头。

    罗昭云道:“姚先生,既然来了,想请你多逗留几日,给学生们讲讲一课如何?”

    姚思廉愕然:“讲课?”

    罗昭云点头道:“不错,有句话说得好,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原文化风气,很难影响到玉门关,边戍之地,文教落后,还处于蒙昧、落后的教育水准,缺少礼仪和教化,所以,我派人把地方的各大城一些教书先生请来,希望能统一请大儒给他们细讲一番儒家文化、中原风俗,让他们读经读史,接触中原文化多了,对我们中原朝廷的归属感也就更强,我把它称为软文化实力。”

    姚思廉疑问道:“软文化实力,意思就要传授那些蛮夷和胡人中原文化?”

    罗昭云进一步解释:“对,生人都提倡有教无类,我们的边戍,胡族众多,地方汉人,也得不到中原文化影响,导致这里民风彪悍,少知书,不懂礼仪,思想陈旧,如果我们能够认真教育,对边戍的稳定与安抚都有大作用。”

    姚思廉虽然对这种提法很感兴趣,却依然有些不解地问:“可是,盛世兴文,乱世醒悟,如今正逢乱世横行,如果平定祸乱才是主要,要是大隋盛世,搞这些还有见效,当下还管用吗?”

    罗昭云脸色坚定,似乎胸有成竹的神态,给人一种他稳握大局的感觉,提出自己观点:“不见得,任何时候,那些孩子和青年人对学知识的渴求还是有的,我们影响了一批人,在各城内建立私塾和国学馆,安抚一方人心,还是有大作用,可以转移外界的战乱之苦,避免人心惶惶,无法执行新的政策。”

    姚思廉兴趣被提起来,又能施展一下才能,欣然同意:“那好,姚某听从国公安排就是了,教书育人,授业解惑,这是姚某的本行,讲几天而已,举手之劳。”

    大乱之时,儒生手无缚鸡之力之力,除了少许擅长谋计还能受到重用外,整体的文人士子都没有多大用处,只有到天下安定,这些读书人才能通过科举、门荫、推荐等,做文职官员,被分配到地方做县令。

    姚思廉能在此时,凸显出大儒的作用,哪怕是给边戍胡族的人讲书,也觉得自己的学问用处很大,顿时涌起读经史子集的自豪感。

    罗昭云微笑道谢,十分谦逊客气,把这位姚思廉弄得受宠若惊,对少帅礼贤下士,尊重大儒的印象非常好。

    其实,罗昭云这是要树立典型,大好口碑,然后招揽各地人才过来,以前他是隋臣,而且有诸多朝堂门阀政敌排挤,加上杨广的猜忌,他可不敢把自己树立成孟尝君、信陵君那样,四处招揽人杰为己所用,那纯是找死。

    即便写过几首诗文,都被杨广嫉妒狠上,加上战功不断,文武全才,使得杨广眼红其才能,故意冷落几次,要是他提取把自己标榜战国公子那种,估计早就被问罪了,这就是时局的限制。

    如今,朝堂四分五裂,大隋将亡,罗昭云才能光明正大地准备接纳人才,甚至等杨广一死,他就可以颁布求贤令,在西北建立小政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