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128章 伏允再逃浑国灭,张掖首度银花开

第128章 伏允再逃浑国灭,张掖首度银花开

    隋军第一次遭遇失败。

    在车我真山的战斗中,隋军欺负吐谷浑兵少,前锋张定和竟然不披铠甲,冲锋陷阵,被吐谷浑伏兵射杀。

    但这并不能改变战局的走向,这股隋军的次将柳开建,接过指挥权后,轻松击杀吐谷浑几百战士。

    但伏允的目的达到。

    吐谷浑名王拖住隋军主力,已经为伏允赢得足够的逃跑时间。

    再坚持战斗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吐谷浑名王率领部落十万男女投降隋朝。

    隋军如梦方醒,此战最主要的目标人物,竟然从天罗地网中悄然溜走。

    伏允没有伏法,就很可能东山再起,这次战役,也很难说是彻底成功。

    穷寇必追。

    杨广没有犹豫,他下达了追击到底的命令。

    事实证明,在流动中作战的伏允,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和影响力。

    他刚跳出隋军的包围圈,立即聚齐了一支有足够战力的军队,并且,击杀了追击他的隋军大将梁默和李琼。

    但隋朝的军力,让伏允望而兴叹。

    一军灭,更多的军队尾随而来。

    好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后继追击伏允的军队,一路之上,紧追不舍。

    战争就是一种消耗战,几次战斗之后,伏允的实力不断被消耗,且战且走之际,隋军已经追蹑伏允,到了吐谷浑的王城。

    伏俟城,遥遥在望,但伏允已是强弩之末。

    伏允遥看那矗立的王城,他知道,很长时间之内,那将再也不是他的家。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伏允梦想再象往日一般,当对手退却之后,他还是吐谷浑永远的王。

    但现在,伏允只能如上次一般,再次率领心腹,拍马逃往偏远地区党项的地盘,寻求庇护。

    吐谷浑之战基本结束。

    杨广来真的。

    他在吐谷浑的故地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沫四郡。

    这四个郡,实际上包括了原吐谷浑的领地,作为一个国家的吐谷浑,事实上已经灭亡了。

    “其故地皆空,……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杨广将吐谷浑纳入了隋朝的版图。

    这是不世之功,是杨广时代全盛的武功,对于青海地区实际上的郡县统治,其意义非常深远。

    后世都将在杨广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而望得更远。

    杨广除了吞并吐谷浑的土地,迁徙汉族居民,入驻其地戍守外,为了加强统治,他还开展了传统的屯田活动。

    这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制度。

    这是必要的手段。

    因为,吐谷浑地广人稀,物产较少,所迁汉族居民,又不能像原住民一般,靠游牧养活自己。

    这出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养活,并且保护,迁徙过来的汉族居民。

    这关系到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土地占领之后,能不能立得住脚。

    从游牧转向农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想继续维持对青海的统治,就需要隋朝的邻近青海的诸郡,运输粮食才能支撑,但这同样引起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因为交通不便,道里悬远,途中寇盗纵横,死亡相继。

    长此以往,就成了隋朝的巨大负担,西方吐谷浑四郡,迅速消耗掉隋朝邻近几个郡的精力和财力。

    可以想见,吐谷浑的残存势力,必然就地转化成为马贼,对于他们化整为零,来去如风的作战方式,隋朝统治者非常头痛。

    在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前,引发的直接后果是,隋朝在青海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

    这可以从一件事情得到印证。

    当时,隋朝对吐谷浑的统治实施了二手准备,用了二套并行的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对于原住民,实行以夷制夷。

    在隋朝的都城大兴城,吐谷浑在隋朝有一个人质。

    那就是伏允的儿子慕容顺,按照惯例,在吐谷浑灭国之后,杨广要扶植一个傀儡政权,于是,杨广封慕容顺为吐谷浑王。

    为了增强其实力,让其顺利统治吐谷浑,杨广以降隋的吐谷浑大宝王尼洛周为辅相,派兵送他们出玉门,去统领吐谷浑的原住民。

    但这个政策遭到彻底的失败。

    因为,尼洛周还没有达到吐谷浑故地时,竟然被他的部下杀死了。

    慕容顺久居隋都大兴,远离吐谷浑故地,势单力薄,也不得民心,他已无力再西进统领吐谷浑余众。

    可以想见,由隋朝册立的傀儡王,并不能让吐谷浑民众心服,他们降隋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在他们族内,还有强大的反隋力量,这需要更彻底的征服,隋朝才能顺利经营这片土地。

    但终杨广一朝,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这种光荣,要留待以后的李唐王朝,他们将继写辉煌。

    当吐谷浑事实上被灭亡后,杨广进行他此行的第二项任务。

    那就是张掖之会。

    这是裴矩的高光时刻,也成就了他的传奇。

    裴矩在张掖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舞台,让杨广成了这个舞台的中心。

    裴矩多年经营西域,现在已经到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他抓住了事件的核心,西域诸国,处于东方的隋朝和西方的波斯,大食的中间地带。

    这是地利,东西二地,遥隔万里,音讯语言,物产不相联通,他们作为中间地区和中间代理人,就能赢得巨大的利益。

    他们天生就是一流的商人,他们有一个整体名字,叫西域胡商。

    这来自于他们对于东西方之间贸易的热情和投入,他们对于利益的追求,更大于政治的需求,西域诸国本质上是商业型的社会,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纽带。

    因而,他们尊奉强权,必须依靠区域性的大国,才能保证其经济社会的有序进行。

    自从汉武帝时代,张骞凿通西域以来,西域早就和中原颇有交通,随着东西贸易的发展,西域的胡商,在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

    西域的花花世界,光怪陆离的传世珍宝,奇技yin巧的工艺,深深地吸引了杨广。

    他对所有这些未知的世界,有着艺术家迷恋般的执着和热切的探索欲望。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自居天下第一,自认是世界中心,杨广的膨胀感和狂妄表现欲望,让他深陷泥淖。

    他是大隋的天子,居天下之中,对于那些几千户家庭,就组成一个国家的西域群国,他有一种盲目自大,不可一世的心态。

    他就像是一个家财万贯的主人,以炫富斗狠般的心态,想让世界拜倒在他的脚下,这注定从一开始,他就非理性地制定了对待西域诸国的政策。

    他将享受万国来朝,臣服脚下的虚荣。

    并且,这种盲目的夸示,似乎成了一种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实,杨广忽视了,西域诸国,本质上只是一种商业型社会。

    在商言商,商人重利。

    杨广没有以经济的眼光考虑这个纯粹的经济问题,更多地夹杂了政治上的诉求。

    杨广在和西域诸国的生意场上,败下阵来,虽然他做为大国的天子,享受了可怜可悲的少得可怜的自尊。

    盲目地夸示,意味着他将在错误的路线上越走越远,并且无法自拨。

    张掖之会,是一场杨广的个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