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隋唐天字七书在线阅读 - 第163章 雀鼠谷一战成名,马邑败杨广有令

第163章 雀鼠谷一战成名,马邑败杨广有令

    李渊组建了一支突厥化的精锐骑兵.

    虽然只有区区二千人,但所有建制,习性,生活方式,全部和突厥一模一样,说他们的话,做他们的事。

    当然,这得益于地利。

    代北之地,马邑之所,本来就有大批突厥种落的移民或降民,李渊有数量充足,并且质量足够好的兵源。

    李渊的正面对抗计划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

    当这二千骑兵,驰骋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呼啸而来,欢腾而去,并且人马精良,箭术神妙,这和李渊二箭中目,抱得美人归的本事,相得益彰。

    这活脱脱就是一支正式的突厥骑兵队伍。

    当李渊的这支队伍,和别的突厥种落同行同憩,而被认为是同类,甚至小有江湖威名,让突厥的小部落都开始主动退避三舍时,李渊开始收网了。

    李渊看到部下战意昂扬,知道士心可用,是骡子是马,是时候拉出来蹓蹓了。

    李渊先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战斗,战斗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以有备对无备,李渊的骑兵在和突厥的分支族群中,大获全胜。

    李渊极需要这场胜利。

    一来,从朝廷角度而言,他终于可以在河东,成为不可或缺的封疆大吏,李渊凭自己的本事立住了脚。

    二来他终于有一块自己的地盘,可以在太原,这个古唐国的封地,开启自己的时代。

    但他的时代,还面临直接的最严重威胁。

    当时,隋朝的政局,早已是分崩离析,再没有挽救的可能。

    即使富庶如太原之城,其周围也是义军蜂起,其中,最大的一股是历山飞领导的反抗军,在太原咫尺之地,竟然聚众数万之多。

    以此一数据,就可以相见,当日隋朝的天下,早已乱成一锅粥。

    时代需要出现新的英雄。

    李渊要想在山西真正站稳脚跟,必然要踏着历山飞的尸体前进。

    这也是李渊真正的成名之战。

    历山飞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贼帅,他在和李渊决战之前,劫掠多年,长于攻城,勇于力战,和隋朝正规军作战,屡战屡胜,所向无前。

    显然,历山飞和一般的仅仅求生存的寇贼大有不同,他是一个劲敌,

    但他碰到了李渊,他注定要成为背景板。

    双方人马相持于雀鼠谷,相对于日后李世民击破宋金刚的雀鼠谷之战,此次战役,气场要弱很多。

    但完美地体现出李渊作为一流统帅的智勇双全,李渊两父子在雀鼠谷,都贡献了精彩纷呈,足堪载入史册的战例。

    当时李渊虽然抽调了河东、太原之兵,但总兵力才不过是五六千之数。

    而对面的历山飞名声在外,是不败的统帅,加上正处于其巅峰时期,兵强马壮,足有二万之众。

    李渊一方,无不胆战心惊,气势俱无。

    但李渊非常有底气,一来他在马邑训练的核心精锐骑兵,人数虽少,战力却非常强悍,是他最大的王牌,最重要的是,他明若烛火的双眼,已洞悉了历山飞的弱点。

    多算胜。

    李渊未战已胜。

    他一身轻松,满面笑容地对部下说:“此辈群盗,惟财是视,频恃再胜,自许万全。尽力而取,容未能克,以智图之,事无不果。所忧不战,战则破之。幸无忧也。”

    李渊并非仅仅是个纸上谈兵之辈,他特地为历山飞布置了一个口袋。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山飞起于民间,以掳掠求财为目的,他也终将为财而死。

    李渊将军需、辎重全部集中于中军,并且多张旗帜,鼓角,尤其是让自己的帅旗在前面高高飘扬,李渊在历山飞的正面布置了堂堂之阵,让历山飞误认为,李渊本人和主力,以及所有的物资财富都集中于此。

    历山飞有绝对的力量,他坚信自己可以像以往对阵官军一样,一战击溃李渊。

    他低估了李渊,他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李渊将中军做为诱饵,他将真正的攻击力量,少部分的精锐骑兵,埋伏在侧翼,只等历山飞的军队阵形一乱,就趁乱杀出。

    以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出奇不意,横冲直撞之下,此战必胜。

    事实正如李渊的预料。

    但历山飞的军队同样展示了可怕的战力,留在中军做诱饵的主帅,在历山飞精锐的一轮冲击之下,竟然弱不堪击,中军的领头将领惊恐不已,从马上坠落,幸得部下拼死相求,才保住一命。

    主将都受如此冲击,更何况中军本来就多羸兵,是诱饵,于是,中军一触一溃,很快就轮到了历山飞去抢夺胜利果实的时候了。

    他的精锐骑兵,见有利可图,纷纷下马去抢夺物资,这犹如瘟疫一般散开,局面再不可控制,历山飞的阵形立即失控。

    李渊适时率领骑兵冲出,这已不是势均力敌的战斗,而是一场屠杀。

    他们大呼而前,夹而射之,贼众大乱,不再能组织战斗,只剩下各自逃命要紧。

    自此一战,彻底摧毁了历山飞的反抗军,李渊除了从军事上打垮历山飞外,他还对于投降的几万反抗军,镇之以静,全部赦免他们。

    这让李渊在政治上取得一个较安稳和平静的局面,从此太原周围,歌舞升平,合境平安。

    李渊开了个好头。

    但他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

    当李渊在太原和历山飞激战正酣时,马邑出事了。

    突厥虽然摄于李渊的威名,加上内部不稳,暂时保持了克制,并没有派兵大规模入侵,从而北边无战事。

    但李渊一走,王仁恭却远不是突厥人的对手。

    即使李渊加派了将领协助王仁恭,但此将非彼将,马邑的隋军惨败亏输,这次败仗甚至惊动了远在江都的杨广。

    作为惩罚,杨广的指示非常简单,诛王仁恭,拘李渊回江都问罪。

    李渊好不容易才脱离杨广的直接掌握,正是蛟龙入海,大展拳脚之际,却可能被杨广一纸诏书召回江都,面临前功尽弃的书面。

    到底要不要重新接受杨广的直接掌控?

    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李渊和其次子李世民存在很大的分歧。

    李世民的态度非常坚决,他延续了他们父子一贯的异心异动,早就对杨广心生二意,李世民认为,如果在这个时间点去江都,必然有去无回,应该坚决抵制杨广的旨令。

    李世民跪对李渊,说出了大逆不道的话:“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

    他建议李渊仿效汉高祖,直接发难。

    但李渊的考虑要复杂得多,他虽久有不臣之心,不轨之迹,但此次事发突然,他的反隋起事行动,并没准备好。

    他不愿意做无谓的牺牲,但也不甘心丧失造反的大好局面。

    李渊做了一种看似二全其美的选择,他准备自己应命,但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们身上。

    当时他的大儿子李建成远在河东,身边唯有第二子李世民。

    他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羡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为英雄所笑。”

    显然,对于在这个时候向自己问罪,李渊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这是杨广一向顾忌自己,是借故为之,是想解决掉自己对他的威胁。

    李渊当时虽然已经决意反隋自立,但他却不想、也不能立即和杨广撕破脸皮,他想以自己一身之安危,来换取李氏兄弟自立所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李渊也认为自己此去江都,不一定完全没有任何机会。

    相反,他故作镇定,自我安慰道:“自天祜吾,彼焉然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

    可能,真应了王者不死,必有天命一说。

    心有不甘的李渊,等来了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