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在线阅读 - 第二百五十一章 穷乡僻壤的云南?不,丰饶的云南!

第二百五十一章 穷乡僻壤的云南?不,丰饶的云南!

    除了一边填充云南的人口之外,还有一个紧要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云南的老百姓们只出一条致富的明路。

    毕竟他们跟着自家的酋长,虽说不至于生活多么的富裕。

    但是在形势和环境错综复杂的云南,活下去还是不成问题的,不过如果跟着大明的话,没准活下去都要成为一个大问题。

    而朱启要做的,就是拿出一套整其可行的方案。

    让那些住在村寨里面的部落子民们,能够走出村寨过上正常幸福的生活,靠着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

    如果是之前的话,朱启可能还真的不敢说有这个本事,不过现在有了文明三宝的加持之下,这还真的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当然前提条件是,得帮助云南的那些农民们把文明三宝给种起来。

    文明三宝的种植,之前已经在大明开展起来了。

    种植的地方也不多,只是应天府一个地方。

    不过参与的人很多,所以有经验的农民还是很多的。

    朱启只需要从其他的地方,调拨一些农民到云南过来,传授种植的经验就可以了。

    要知道在现代社会,云南是非常适合种植玉米和土豆的。

    因为就算是江南地方,到了冬天也没有办法继续种植。

    但是在云南这样的气候环境下,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这样的作物。

    只需要在其中套种一些大豆之类的,辅助田地恢复田力的农作物就可以了。

    不过在朱启看来,习以为常的套种和轮种技术,在明朝这个时候却是真货真价实的黑科技。

    毕竟有这个理论基础,去研究套种和轮状的基本上没有。

    这也是到了清朝中后期才发展起来的技术,而除了套种和轮种之外。

    还有一个支撑一年四季都能种玉米,土豆的重要因素,就是肥料。

    在明朝的这时候,肥料就至今只有米田共。

    也就是人的排泄物充当肥料。

    不过正常情况下或许可以,但如果一年四季都种植农作物的话,明显这点肥料是不够的。

    还需要额外补充氮磷钾,而氮磷钾的来源朱启是知道的。

    草木灰还有满沙滩的鸟粪,经过简单处理之后,都是田地肥料的重量来源,而这时候的人可不懂这些呀。

    所以当朱启对着手底下的那些官员们,提出在云南要一年四季种植植物。

    一年四熟的玉米土豆等等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也表现得非常的惊讶。

    虽然知道云南的农作物生长的速度,要比江南和北方要更加的快一些,但这一年四次,土地受不了吧。

    有一些最近才刚刚跟着辽王殿下的官员,这时候心里想的也是辽王殿下怕是失了智。

    或者说辽王殿下压根就不太懂这方面的东西,随便乱说的、

    自己该怎么提醒他才好呢?

    不过对于辽王朱启来说,一年四熟的作物并不是什么难题。

    他也看到了那些手底下人心中的顾虑,只是他们碍于自己的面子,不好直接说出来罢了。

    朱启也不多说什么,反正就把方法教下去,让他们找几个村寨实验实验。

    当然这几个用于实验的村寨也是有讲究的,那些不听话的村寨,自然是不会让他们进行先期实验的。

    只有那些听话的有意投靠我大明朝廷的村寨,才有这个机会。

    当然在找这些村寨实验种植田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消息先传播。

    朱启让云南每一个村寨,都知道我大明辽王朱启要进行实验田了,如果实验田成功的话,一年种四熟的庄稼,吃喝不愁甚至能吃到撑。

    可别觉得这是在随便吹牛,要知道云南是现代中国的粮仓,而且还有菜篮子之称。

    在云南种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食物,几乎能满足全国上下各种菜品的需求。

    当然这是在开垦已经非常成熟,以及大量的农药和肥料的前提下,不过直到现代的人口可比大明这时候人口要多得多了。

    所以现在云南的情况,也是能够满足大明所需求的很多实物的。

    而朱启要做的就是帮助大明云南这边的老百姓们,把东西种起来。

    种田这种事情,自然不需要朱启亲自出马。

    他的手底下,也还是有很多的大臣,精通于种田方面的事情。

    朱启手上的大臣。和中央朝廷的那些大臣肯定是不一样的、

    因为是朱启自己招募的都是专业性很强的人才,并非是科举考试考上来的。

    而朱启很快就挑选了两个村寨,离的昆明也不是很远,而村寨里的首领也都是心向大明的。

    当然这里的心向大明,并不是说他在梁王手下的时候,就已经想着投靠大明了。

    而是因为他离的昆明实在是太近了一点。

    要知道现在朱启带的大军可都驻扎在昆明这一带呢。

    但凡是有点事情,第一时间就能感到他们的村寨。

    又不像别的村寨旁边都是大山,想往山里躲也可以。

    他们在平原上,虽然平日里种田拿到的东西好处挺多的,但现在被大明打进来之后,也直接就在大明眼皮子底下被监控起来了。

    那当然立马是表露忠心啊,别说什么,把他的袋子拿出来做实验田了,就算是把首领换了,那不也是猪琪一句话吗?

    总之一句话,离的昆明太近,说话都没什么底气了。

    而朱启也并不急着把这些村寨的部落首领都给撤换掉,还要他们帮着干一些事情的。

    而要干的事情,首先第1点,就是说服那些部落的村民们,种玉米土豆和番薯。

    然后就是让他们使用肥料等等这些新奇的东西,总之就是要和大明这边的政策靠近才可以。

    而有了这些部落首领的帮助,朱启在村寨里面推行新的农作物也是事半功倍了起来。

    那些村民们很快就种植起了新的农作物,而这些农作物在北方或者中原地区,需要小半年的时间才能够长成。

    但是在云南这块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地方。

    却仅仅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生长完成了,尤其是土豆番薯这些长成很快的农作物。

    所以朱启也并不着急多说什么,一切都以这些农作物长成之后的实际成果来说话。

    而在农作物生长的时候,朱启也正在宣传着,有关于大明朝廷对于云南百姓们的扶持政策,首先自然就是农业方面的事情。

    宣布三年免税,而如果愿意从中原地区或者其他地方迁移到云南的,可以5年免税。

    好家伙,这是什么概念啊?

    三年免税,种植三年东西,全部都是自己的。

    5年免税就更夸张了,一个人有多少个5年呀?

    这5年积攒下来的粮食恐怕都能够娶几个老婆了吧。

    有人可能要说朱启这不是败家吗?

    其实一点点的也不是,云南才多少人口呀,就算是全免了,对于大明的财政收入,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更何况之前大明就并没有掌管过云南,现在刚收复回来,免税就免税呗,也无所谓的。

    而在历史上,大明即便拥有着云南,但从云南土司那边收取的税务也是非常少的,仅有一些小数额的贡品,而这些贡品并不算什么。

    现在干脆直接给他免掉了,倒也不会对财政有太大的影响。

    更何况现在大明已经有关税系统,由朱启亲自建立起来的关税,能收的钱可是多的不是一点半点啊。

    在财政的价值之下,自然可以出台一些惠民的政策,主要是鼓励移民往云南那边去,相信在这样的政策之下,很多的中原百姓都乐意到云南去的。

    当然具体如何还得等实施以后才能看到效果了,而除了农业上的帮扶减免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进行宣传。

    朱启现在自然不可能直接宣传,让云南的土著老百姓们不要去管他们自己的村寨首领。

    而跟着大明的脚步这样宣传的话,恐怕不仅仅那些村民不会听自己的话,就连那些土司们都会被推到对立面去。

    所以朱启要宣传的是,是大明,这边的钞票。

    没错,你没听错,就是要宣传钞票。

    这钞票虽然在云南的百姓们心中看起来还非常的陌生,而且大部分的村镇还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但如果能够把钞票推广开来的话,在那些云南的老百姓们都使用钞票之后,那么明朝的朝廷想要给这些云南的老百姓们灌输什么想法,就非常的方便了。

    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谁会嫌钱少呢?

    就连那些土司首领也是可以花钱来收买的,只要把他们收买过来了,把整个村寨都顺利地编入到户籍之中,难道还怕建立不起来当地的统治系统吗?

    如果真的能够花钱把这些吐司都给说服,让他们放弃自己的部落,那朱启估计做梦都能笑醒了。

    当然这样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些,估计有个10来个部落会因为钱的原因放弃自己的村寨,但是希望用钱收买所有的原始部落,那实在是痴人说梦了。

    而除了这些最直观利益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方法也能够潜移默化的巩固,大明在云南的统治那就是教育。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国之根本,为什么中国能有大一统,就是因为有统一的文化。

    有人说过,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句话其实一点也没有错。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那么大的土地上,所有的中国人都说着汉语,所有的中国人都认识汉字,所有的中国人都有着同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他们都一样读着四书五经。

    这也是儒学做出的最大的贡献,那就是把整个华夏文明拧成一团。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也就没有现在的中国了。

    而云南这边老百姓,很多都说这地方的方言,可不像现在的客家话一样。

    他们是只会说客家话并不会说汉语啊,而如果语言不通的话,那如何谈得上统治呢?

    所以朱启最重要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云南推行教育,只有教育到位了才能够让自己的同志更加的顺利和方便。

    而推行教育的话也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开设学堂。

    当然不能够直接开设那种传授四书五经的传统学堂了,既然要搞教育,那就一步到位直接在云南开设新式学堂。

    以后在科举考试的时候,也能录取那些新式人才。

    这才是朱启想要看到的成果,而让那些学生们进学堂学习,自然要给予一些优惠的。

    毕竟土著部落的村民,大部分都是很贫穷的,如果要大量的钱财让孩子去学习,他们肯定是不乐意的。

    好在朱启在辽阳的时候就已经干过差不多的事情了,那就是让学生们在学校里勤工俭学。

    这方面补贴一点钱都可以,但教育是一定要办起来的。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把钱发给那些学生,而是要勤工俭学。

    自然也是考虑到那些学生的心理状况,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受了恩惠的。

    而要让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劳动所得,这样才会更加的有自信。

    当然这些题外的话就不再多说了。

    朱启很快就开始安排起了新式学堂的事情,宣传的事情自然有锦衣卫那边去做。

    这几天来朱启忙的是不可开交,很快把一些事情安排妥当之后,整个云南民间也掀起了一股风潮。

    第1天听说辽王殿下这边要推行一些新的农作物,很多的村民都开始种植了。

    第2天就听说了辽王殿下要推行一种新的货币,而使用这种货币的人在购买东西的时候都可以获得优惠。

    当大家被这些信息给冲的,有些无法理解正在消化的时候。

    没过两天突然又来了一个劲爆消息,说是辽王殿下要开办新式学堂。

    好家伙,辽王殿下怎么这么多的新奇花样的。

    大家心里面都感到非常的诧异,而新式学堂可以说是和大家最贴切的一件事情了。

    因为大家都知道读书是改变人的命运的,古代的老百姓们都万物以读书为最高,如果真的能够去新式学堂学习的话,这可不就是能读书认字,以后不用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在田里面劳作了吗?

    这样的想法虽然功利着一点,但是这也是催促着那些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学堂学书的最根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