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仙侠小说 - 乱明风云在线阅读 - 九十四、明朝存亡十大战役之广宁之战

九十四、明朝存亡十大战役之广宁之战

    努尔哈赤用闪电般的速度占领了辽阳,并将都城迁到了这里,开始了对辽东的统治。

    武力征服之后,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前题,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即对被征服地区实行强有力的统治。但是,一个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要想对文化先进民族实行统治,是极其艰难的事情,这是一种融合:落后的处于征服者地位的民族在一定程度要吸纳处于被征服者地位的先进民族文化,被征服民族在高压下也不得不接受一些异族文化。如努尔哈赤进入辽阳不久,在建设政权上便提出了“参汉酌金”的主张,对中原政权的一些先进制度几乎是原样照搬,迅速实现跨跃式的发展,由一个落后民族很快跻身于先进民族的行列。而汉人也不得不在屠刀的威胁下执行剃发令。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融合过程中无不充满血腥。

    一个新生政权取代旧政权往往是通过暴力完成的,在政权初创时期,新生政权总是要对旧的势力残余进行最后的围剿,即所谓的斩草除根,这是巩固政权的需要。旧势力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必定要进行殊死反抗。也有一些旧政权死灰复燃的,但最终还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势力只能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比如近代史上的张勋复辟、康梁二人由维新派变成保皇派等等。明王朝在辽阳毕竟经营了二百余年,正统思想在这里根深蒂固,要想让汉人接受异族的统治简直比登天还难。普通民众也许不大在意谁来统治,只要能让我们活下去就成。读书人则不然了,他们信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他们从骨子里鄙视梳着个大辫子的女真人。努尔哈赤在辽阳遇到了汉人们强烈反抗。而这些反抗主要是由这些读书人煽动和挑起的。努尔哈对此进行了坚决镇压。现在的一些史学家们对此持批判态度,认为他是晚年失政。

    那么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努尔哈赤一开始对汉人是十分优待的。汉人在大金国的地位虽然低下,但经济上绝对比在明时好。正因为努尔哈赤的优抚,归顺的汉人们才能相对安心生产,后金的经济才得以迅速增长,从而为进军辽沈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努尔哈赤不仅是个军事家,同时也是位政治家。他以方圆不到五里之地的赫图阿拉起兵,经三十年余年的奋斗成就了统一女真建立后金走出大山的煌煌伟业,靠得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谋略。史载努尔哈赤精通《三国》,他不会不懂得欲收其地必先收其心的道理。再者,他已经从优待汉人的政策上尝到了甜头,因此,进入辽南后,他继续坚定地推行这一既定方针。辽南最重要的金、复、海、盖等卫所归顺后,他像在抚顺一样,对归降的明朝官员一律就地使用,官复原职,用汉官管理汉民。如任命降将杨于渭守盖州,单尽忠守复州、刘爱塔守金州。

    然而,正应了“此一时彼一时”的古话,在辽南,他的优抚政策不但没有见效,相反还遭到了汉人们的强烈抵抗。带头反抗或积极参加反抗的大都是读书人,在他们的鼓动下,受到满人的虐待或欺侮的民众,或偷袭,或下毒,或聚众山林,或集体逃亡,一时间反抗的火种四处焰烧。努尔哈赤在安抚政策失败的情况下,转而大开杀戒。他将矛头主要对准了读书人,凡是不肯归顺的,发现一个杀一个,毫不留情。据史料记载,辽南的士子被努尔哈赤杀了一多半,其余的则隐姓埋名,潜伏了下来。纵观历史,这也许是一个政权从开创到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只不过是努尔哈赤的镇压是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而已。

    一、进军辽西的必然:

    1、巩固政权的需要残酷的镇压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起到些镇慑作用,但巩固政权绝不应仅仅靠屠刀,努尔哈赤要想在辽东立足,就必须要让辽南的汉人们杜绝复辟的幻想。但辽河以西仍是明朝的天下,河西的明政权对河东的汉民众是一个永远不尽的思念,许多汉人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地向河西逃跑,逃到他们心中的正统政权的怀抱。努尔哈赤要想实现在辽东的永久统治,就必须斩断辽南汉人们对辽西明政权的眷念,这是努尔哈赤之所以要用兵广宁的重要原因之一。

    2、争取蒙古的需要努尔哈赤必须进军辽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要切断明与蒙古的联系,逼迫蒙古就范。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广宁作为一个军事重镇的的重要地位。辽阳是辽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但并非军事中心。照理说,一个地区的首府理所当然是一个地区的军事中心,但在辽东是个例外,辽东的军事中心不在辽阳,而是在广宁。辽东总兵府设在广宁,而辽阳仅仅是副总兵府。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广宁现在已改成了北宁,它位于辽宁医巫闾山脚下,它的历史比辽阳还悠久。据史料记载,唐尧时地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夏商时复属冀州,西周时为燕国封地,东周时属燕国的辽东郡,秦朝仍属辽东郡。西汉时在此设无虑县,并于境内置辽东郡西部都尉府,上属幽州刺史部。东汉,无虑县初属辽东郡,汉安帝时移属辽东属国。三国时,属魏幽州昌黎郡,西晋属平州昌黎郡。隋朝,初属燕邵,大业八年改燕郡为辽西郡。唐朝,属河北道之营州,境内置巫阎守捉城,城内屯扎地方驻军,北宁市在辽代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辽代的9位皇帝有3位葬干闾山,为保护陵寝,置显州,州下又设三州三县。金灭辽以后,在政权机构设置上是路、府、州、县四级建制。于金天会元年(1123年)升辽显州为广宁府,府址在今广宁镇,下设闾阳、望平、广宁、钟秀4县。明代,广宁是明朝在东北最高的军事机关驻地,是控制蒙古弹压女真的军事重镇。广宁马市应当是辽西最大的。生活在辽东辽西附近的蒙古各部,其日用品主要从广宁马市上得到,广宁是蒙古与明之间相联系的重要枢纽。控制了广宁,就控制了与辽西相邻蒙古。蒙古与女真这两个民族衣同服,信同教,字同文,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文化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努尔哈赤将蒙古各部看成自己的族类,女真族中融有大量的蒙古人,有的部落的先祖本身就是蒙古人,如叶赫部。努尔哈赤曾毫不掩饰地说:我是蒙古遗种。征服蒙古是努尔哈赤的既定方针。蒙古同女真一样,都是精于骑射战斗力极强的民族,将蒙古争取过来,对努尔哈赤是极其重要的。

    3、夺取粮草,摆脱危机的需要在查阅清前资料时,笔者有一重要发现,那就是努尔哈赤用兵广宁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抢粮食。由于军事上的特殊地位,广宁城周边城堡屯积着大批粮草,距广宁城一百二十里地的广宁右卫(今锦西县右卫乡)就屯有粮草50万石。50万石是个什么概念?古时一石等于现在120斤。50万石就是6千万斤,分到6万八旗兵头上,每个人可得粮草1000斤,如果再加上广宁城内和周边城堡的,数量将更为可观,这对于刚刚进入辽南,四处遭袭,政局动荡,物价飞涨,粮食奇缺的大金国来说,无疑是救命的粮草。

    二、明在辽西的统帅:

    1、熊廷弼沈阳和辽阳的相继陷落,导致明在辽河之东统治的崩溃,明朝的统治者们万分惊恐。痛定思痛,经过反思,决定重新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兼兵部右侍郎,赐尚方剑,副总兵以下可先斩后奏。也许是为了表示当初罢免熊廷弼的一丝歉意,也许为了表示对熊廷弼的绝对信任,熊廷弼离京赴任之日,天启帝于城外设宴送行,京中所有要员都要陪宴,又赐一品官员服,极尽宠信之能事。

    2、王化贞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正六品。后为右参议,分守广宁。他以右参议分守广宁时,最大的功绩是安抚了蒙古,当然,他所谓的抚主要是用朝廷的钱实现的。萨尔浒大战后,明朝的虚弱暴露在了天下人面前,蒙古林丹汗此时又重新燃起了成吉思汗的美梦,他也懂得广宁城的重要,他不能容忍努尔哈赤独霸辽东,也想在辽东分一杯羹,因此,陈兵边境,虎视眈眈。倘若蒙古再和努尔哈赤一样的闹起来,明王朝的局面会更加不堪。王化贞积极开展外交,稳住了蒙古,解除了来自蒙古方面的压力,对安定边境起了重要作用。现在,史学家们对王化贞责之太多,在广宁失守的问题上,他的确应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他在辽阳失守后的表现还是非常令人称道的。当大批难民涌入广宁时,河西民众人心慌慌,许多大户人家携细软开始向关内逃亡,广宁城大有朝不保夕之感。王化贞在此紧要关头表现非常出色,他安置流民,筹集粮食,收集残兵,布置城防。作为一名朝廷大臣,面对危局所展示出来的胆略和勇气,对士民是极大的鼓舞,广宁城军民的情绪在他的影响下渐渐趋于安定。正因为如此,朝廷才将一个正六品官员破格提升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并巡抚广宁。

    三、经抚不和

    巡抚:是明朝时设立的官职,巡抚,顾名思义就是巡察安抚。即巡行天下,抚军安民。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但不是固定的官职。永乐十九年(1421),蹇义等26人分巡省,产生巡抚制度。巡视结束,回朝中交任,算是完成任务。宣德五年(1430),于谦、周忱等六人分抚南北宁市(原广宁北镇庙)北直隶等处,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并渐成制度。明朝在地方设三司,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布政使主管一省之行政,一般是从二品。提刑按察使为正三品,按察使掌一省之司法,并负责整觞吏治政风,大事与布、都二司会商,报呈抚按,听命于刑部、都察院。举凡有关兵备、提学、抚民、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监军等均可过问。都指挥使司是一省的军事长官,正二品,官品高于布、按二使,凡有三司联名公文,序衔均在二司之上。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也就是说,在三司之上又多了一个大员,三司的权力大大缩小了。经略:地方上有重大事情时,朝廷往往要派出经略或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其权力比巡抚还大,有时可节制两省甚至五省。王化贞当时是广宁巡抚,熊廷弼是经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大员。

    1、二人级别和年龄相差太大经抚不和中的经是指经略熊廷弼,抚是指巡抚王化贞。此时,熊廷弼是正一品,王化贞是正四品。当熊廷弼已是封疆大吏时,王化贞顶多才是个六品官。熊廷弼于万历二十六年考中的进士,王化贞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二人在年龄上最起码相差二十岁。级别和年龄决定了熊廷弼的态度,以熊廷弼的性格,他不可能对王化贞太客气,这应当是经抚不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2、战略布署上差别更大二人在如何对待后金的问题上,看法截然相反:一个主张攻,一个主张守。王化贞的攻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一举荡平”。熊廷弼的守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三面布置”。王化贞血气方刚,面对金兵的肆虐,他同辽东民众一样义愤填膺。但是他不顾辽东现状,过于义气用事。《明史》是如何评价王化贞的呢:“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熊廷弼相觕。妄意降敌者李永芳为内应,信西部言,谓虎墩兔助兵四十万,遂欲以不战取全胜。一切士马、甲杖、糗粮、营垒俱置不问,务为大言罔中朝。”当朝廷大军不断调到广宁,王化贞拥兵四十万时,他更是昏了头,他将重兵布署在辽河西岸,随时准备对河东发动全面进攻。他曾说:“今之划河而守者,非为区区河西弹丸计也,将进而抚定四卫,收取沈阳,以渐芟剃耳。顾非舟车并进,前后夹击,不足以穷狡免之xue,而据猛虎之隅也。”意思是说,现在我们以辽河为屏,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辽西这弹丸之地,下一步将收复辽南金州、海州、盖州、复州等四卫,收取沈阳,将奴酋消灭尽净。为此,我们必须水陆并进,前后夹击。不这样就不能捣毁狡猾的兔子的老窝。在全面备战的同时,他还积极展开外交活动:1、说服蒙古出兵相助当时的林丹汗号称拥兵四十万,然而这是个大打折扣的数字,实际上他连十万都没有。林丹汗所说的四十万是蒙古各部兵力的总和,他当时并没能统一蒙古,可调之兵极其有限,广宁之战中,蒙古兵仅有一万余人参战。2、开辟敌后战场王化贞刚就任巡抚不久,便派出一员干将叫毛文龙,率二百人从海上抵达镇江沿海岛屿,开辟敌后战场。毛文龙不负重托,很快策反了镇江城中军陈良策,将后金守将佟养正父子活捉并处死,夺取了镇江城。镇江是明朝时中朝边境上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它的归属直接影响着朝鲜国的立场。夺取镇江,对坚持抗金的辽东民众是个极大的鼓舞,汤山、险山、宽甸等随之响应,反抗的火燃遍及辽南各地。毛文龙的成功,王化贞颇感得意,而且他从毛文龙处得知,金、复、海、盖等四州的降将也都在准备起事。王化贞错误地估计了辽东的形势,以为汉民们一旦闹起来,必会形成巨大的反金浪潮,将鞑子们赶回建州去。为了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王化贞将策反的对象锁定在了李永芳身上。然而,这个宝他押错了。李永芳不但没策反成,反倒被李永芳策反了自己手下爱将孙得功。表面看来,王化贞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敌人内部有人策应,朝廷有大兵围剿,里应外合,焉有不胜之理。况且还有可借助的外部势力,即蒙古的四十万大军。王化贞陶醉于自己勾划的蓝图中,在他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中写道:“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臣不敢贪天功,但厚赉从征将士,辽民免赋十年,海内得免加派,臣愿足矣。即有不称,亦必杀伤相当,敌不复振,保不为河西忧。而臣将归老林泉,臣愿足矣。”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必胜的把握,他甚至夸口说:“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在王化贞完全进入发烧状态时熊廷弼是什么态度呢?熊廷弼未当经略之前就在辽东当过四年的巡按,对辽东事可谓了若指掌,并深知努尔哈赤的厉害,他坚决反对王化贞的所谓一举荡平之策。他主张三方布置。所谓三方布置是指:第一方是坚守广宁1、在广宁城三五里外扎营,深垒高栅,骑兵和步兵相结合,形成犄角之势,相互照应;2、在广宁周围城堡设烽火台,一旦有敌情,立即点起烽火,相互为援;3、沿三岔河设游骑,轮番出巡,迷惑敌方,使之不敢轻举妄动;辽阳距广宁三百六十里,敌大军一动,我必知之,我方严阵以待,必可破敌于广宁城外。第二方是特殊时期,在登、莱二州设巡抚,按常规,登莱二州是没有资格设巡抚的,提升登莱二州的级别,使之与天津水师级别相同,增强天津登莱二州的军事力量,从海上牵制敌人,使之不敢轻易西顾。第三方是经略本人坐阵山海关,居中调度。待各路大军调齐,一切准备停当,广宁大军从西北方向出发,山海关大军从正面出发,天津、登、莱水师从海岸登陆,直捣辽南腹地,三面合围,必可大获全胜。现在看来熊廷弼的这个方案是最切合实际的,如果这一方案得到实施,努尔哈赤真的不敢轻易攻打广宁,否则他的大本营将直接受到海上力量的威胁。但是,熊廷弼的方略却遭到王化贞和朝臣们的抵制,以至化成泡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四、熊廷弼和王化性格之比较1、军事上的蠢货政治上的高手是王化贞的大话对明朝君臣太有吸引力了,举朝上下对王化贞寄予极大的希望。王化贞善交际,能够委曲求全,在朝中的人脉要比熊廷弼旺得多,朝中大臣几乎是一边倒地倾向王化贞。先说内阁首辅叶向高,这位当朝宰相是王化贞的恩师。王化贞还巴结上了权倾朝里的大太监魏忠贤,这是最为重要的。以魏忠当时的势力,足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了魏忠贤的支持,王化贞完全可以置经略大人于不顾。再说兵部尚书张鹤鸣早就对熊廷弼的霸气不满,他带着个人的偏见处理熊、王二人的争端,王化贞不对的他不反驳,不批评,熊廷弼即使是对的,他也要从中作梗,事事刁难。当时有一位御史叫江秉谦,他说“化贞无一言不听从,廷弼无一言令吐气。彼原不从战守起见,但从化贞廷弼起见耳。”后面这两句主知道出了相谛,那就是:朝中的大臣们根本不从战和守的原则问题从发,而只是看某一问题到底是王化贞提出来的还是熊廷弼提出来的。王化贞为了摆脱熊廷弼的束服,实现他一举荡平之策,向朝廷申请“便宜行事之权”:“其军前机宜,许臣便宜从事。若一切指挥必待报而后行,则无幸矣。如以臣言为不可。乞罢臣而专责经臣,庶得一意恢复,不至为臣所挠乱也。”什么是“便宜行事之权”?即凡事可不必向经略请示,看准了干就是了。不论王化贞是否得到了便宜行事之权,实际他早已便宜行事了。王化贞,一个经略大人手下的刚刚被晋升为正四品的巡抚,麾下兵力多达十四万人,而手持上方宝剑的正一品大员经略大人熊廷弼仅有五千兵马。王化贞布署兵力根本就不向熊廷弼请示,你经略大人不是主张防吗?我偏要攻。气得熊廷弼不得不上书道:“请急如抚臣约,乘冰急进,免使将士因不战而怨。并急罢臣,以正臣摧战士之气,灰任事之心之罪。”意思是说,请皇上马上照巡抚大人的意见办,趁着辽河还未结冰立即进兵,免得将来将士因未能进攻而发牢sao。并立即将臣罢免,追究臣打击战士斗志之罪。经抚之间的矛盾终于表面化了,并发生了激烈冲突。我们来看看他们二人的一次对话:熊廷弼王化贞问:“防守的工具就是进攻的工具,现在人饥马疲,守都守不住,我们凭什么去进攻?”王公贞回答:“正因为不能守,所以必须进攻。”熊廷弼听着这样的疯话一定气得浑身乱颤,他接着问:“军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粮食的运输及筹集如此艰难,进攻的话,粮食怎么办。王化贞口出浪言:我们一旦打过河,收复了海州,海州的粮食就是我们的粮食。攻下牛庄后,敌人内部定有响应者。这纯粹是狗屁话,别说你打不下海州,就是真的打下了,努尔哈赤能留给你粮食吗?一把火将粮仓烧个精光,过河大军喝西北风?对二人的相继请辞,朝廷专门召开了会议,与会者八十余人,仅有一个人站在熊廷弼一边,其余全是倒熊派,王化贞在政治上完全掌握了主动权。-2、军事上的奇才,政治上的白痴;熊廷弼已经有了一次被免官的教训,这次重任经略,应当适当注意一下与朝中百官的关系。但这个人实在是太不可理喻了,他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暴烈,用至谩骂朝中权贵,不但和王化贞搞得不可开交,和朝中许多手握重权的官员们也是形同水火,以至于事事受朝中掣肘,他的三方布置的战略根本无法得到实施。开始,朝中大部分官员对熊廷弼是畏惧的,惟独张鹤鸣不买他的帐,为什么?张鹤鸣在平定黔贵叛乱中功勋卓著,威望丝毫不低于甚至高于熊廷弼。由于有张鹤鸣带头,朝臣们随之亦公开倒熊。巡抚王化贞掌有十四万兵力,熊廷弼却仅有五千兵马,他被朝中官员们架空了。事情被熊廷弼搞到这种地步,任你有再高的军事天才,也无可奈何。也许有人会说,熊廷弼被排挤是因为朝中出现了jian臣,历朝历代,都有忠jian之分,忠和jian是相对的,问题是你如何驾驭这种局面。在剿灭女真势力上朝中所有官员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熊廷弼应利用好这种一致,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求同存异,不能沾火就着,更不能出口伤人,一个政治人物,如果不能控制住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下场将是十分可悲的。

    五、广宁陷落1、气壮山河的西平堡之战正当经抚二人就战与守的问题争执得不开可交时,正当王化贞准备发动一举荡平的渡河之战时,天启二年,后金天命六年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率领十万八旗铁骑,踏破冰河,如狂飙般向辽西大地捲来,一场决定辽西存亡的战役终于打响了。王化贞在辽河岸边布置的兵力,没费吹灰之力就被努尔哈赤解决了,紧接着,十万大军包围了仅有三千兵力的小城西平堡。西平堡守将罗一贯面对百倍于己的强敌,毫无惧色,他利用火器的优势多次击退八旗兵的进攻,战斗进行得极其惨烈,城下堆满了八旗兵的尸体。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天,西平堡仍然巍然屹立。努尔哈赤怒气冲天却又无可奈何,只好留下少部分兵力继续围困,率大军迎战转而攻打镇武堡。2、平阳桥之战广宁城中的王化贞得知西平堡被围,当即没了主意。熊廷弼从右屯卫下达命令,命王化贞立即派兵解西平堡之围。面对女真大兵压境,未经战阵的王化贞完全乱了方寸,对熊廷弼的命令此刻非常的服从,他命孙得功为先锋,率广宁守军,汇同镇武守军、闾阳守军等火速增援西平堡。在平阳桥与攻打镇武的金兵遭遇。孙得功是先锋,先锋先锋,应冲在最前锋,可是他却鼓动总兵刘渠打头阵,自己在后面观望。多日来,明军在王化贞一举荡平方略的鼓舞下,士气空前高昂,锐不可当,刚一接触便将后金兵杀得纷纷败退。努尔哈赤和众贝勒急忙重新调整人马,双方血战在了一起。野战是女真的优势,后金骑兵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中国应当说是不可战胜的。战不多久,明军渐渐不支,孙得功趁机大喊:打败了,打败了,边喊边逃跑。这一喊一跑,明军当即乱了阵角,总兵刘渠、祁秉忠、副将刘徵相继战死,明军溃败了,明军争先恐后随着孙得功向广宁逃命。3、再战西平堡广宁镇武、闾阳守军已被击溃,努尔哈赤回过头来再攻西平堡,未攻之前,李永芳劝降,令人持旗在城下喊道:“知守城罗将军是好男子,速降,当共富贵。”罗一贯在城头回应:“朝廷何负于汝而反,岂不知罗一贯是义士乎。”同时也命人树起招降大旗劝李永芳投降。努尔哈赤见劝降无劝便重新组织进攻。这一次打得更加激烈。金兵反复攻了三次,都没有攻下来,金兵的尸体与城墙相齐,阵亡五千余人。城中火药用尽后,又不见明军增援,罗一贯在绝望的情况下拔剑自杀,三千将士全部战死,无一降者。西平堡之点战是明金交战以来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明军仅以三千兵力对抗数万金兵,并重创其五千余人,令敌人为之胆寒。罗一贯则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谱写了一曲抗击异族侵略的赞歌,罗一贯作为民族英雄将永远受到景仰。4、广宁失守逃回广宁的孙得功一进城便派兵夺取城门,封锁府库,并在城中宣扬,前方打败了,城中百姓要赶快剃发迎接汗王入城,以免遭受屠城之祸,并发动兵士活捉王化贞。王化贞此时尚在巡抚衙门处理公文,对外面的情况毫无所知。而孙得功的部下正往巡抚衙门奔来,情况万分危急。王化贞手下的部将江朝栋破门而入,王化贞还喝斥其无礼。江朝栋告诉他孙得功叛变投敌,广宁城已被孙得功的叛军占领,大人要立即随末将冲出城去,以图后举。王化贞当时惊得手足无措,在江朝栋的护卫下,来到马厩。马匹早已被部下偷骑着逃命去了,厩中只剩下两峰骆驼。江朝栋将自己的座骑让给了巡抚大人,然后将一些重要的文书、印信等置于驼背,杀出城去。熊廷弼得到西平堡失守的消息,急忙率仅有的五千将士增援广宁,途中遇到了仓遑逃命的王化贞。王化贞身边此时仅余几十人,其状相当狼狈,遇到经略大人后,如遇到救星,他放声大哭,泣不成声。熊廷弼见平日口出狂言,心高气傲的巡抚如今变成这副德行,挖苦说:“你当时欲提六万雄兵一举荡平奴酋的豪情哪去了。”王化贞惭愧无以对。当时,有人进言趁广宁尚处于混乱中速速进军夺回广宁。也有人提出凭宁前卫据守。熊廷弼见到处是从广宁逃出的难民,长叹一声说:”晚了,如今只有撒入山海关,凭关据守了。”王化贞此时已是败军之将,哪里还敢反驳,而熊廷弼此令一下,关外守军和百姓弃城而逃,关外千里沃野顷刻间便成了一片废墟。史载为王化贞所依仗的蒙古兵乘机杀掠,逃亡的士兵亦随之哄抢,逃亡的民众雪上加霜,十仅存一,被遗弃的老幼在道旁哀号,到处是被蹂躏践踏而死的尸体,辽西民众没有死于异族的铁蹄之下,反倒成为官军和蒙古人的刀下之鬼。

    六、进入广宁城巡抚逃跑,孙得功占领了广宁,他立刻将这一消息报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大喜,他率军向广宁奔来,行至距广宁不远处,就见孙得功率领城中已剃发归降的军民焚着香,敲锣打鼓,吹着喇叭迎接努尔哈赤进城。进入城中,只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城中民众皆已剃发,跪于街道两侧,欢呼着迎接广宁城的新主人。孙得功别出心裁,他在城门处铺上黄布,努尔哈赤是踏着象征天子的黄布进入广宁城的。广宁城易手,辽西境内没有随熊廷弼撒入关内的将领们陆续率兵民归顺后金,他们是:镇静堡参将刘世勋。大清堡游击阎印,大凌河游击何世延,西兴堡备御朱世勋,右卫屯备御黄宗鲁,锦州都司陈尚智,镇抚堡都司金励,刘式章、李维龙、王有功,平阳桥守堡闵云龙,铁场守堡俞鸿渐,锦安守堡郑登。团山守堡崔进忠,镇宁守堡刘诗、藏图祚,镇远守徐镇静,镇安守堡郑维翰,镇边守堡周元勋,大康守堡王国泰等努尔哈赤欣喜万分,在城中大罢宴席庆贺,为了表彰孙得功的功绩,努尔哈赤任命他为游击,镇守广宁。天命七年(1622)二月十一日,发生了一件令人无法想像的事情,努尔哈赤竟将辽阳城的大福晋阿巴亥、众妃子,以及众贝勒的福晋们接到广宁,统兵大臣一行人等出城叩见。衙门之外,路铺红毡。巳时,“大福晋率众福晋叩见汗,曰:‘汗蒙天眷,乃得广宁城。’众贝勒之妻在殿外三叩首而退。嗣后,以迎福晋之礼设大筵宴之。”庆祝攻克广宁胜利的气氛因这些女人的到来而达到了**。

    点评

    一、熊、王下狱和广宁失守的原因广宁失守,对朝中力挺王化贞的大臣们无疑是当头一棒,反对王化贞的大臣们立即上书要求严惩王化贞。小皇帝当然十分恼怒,议后将王化贞捉拿下狱,熊廷弼被革职还乡,听候处理。后来熊廷弼觉得自己一身是理,若待在老家,恐遭朝中政敌陷害,便从老家返京城,怀着十二分的自信,请求惩处自己。也许他当时以为,广宁失守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且恰好验证了自己当初主张的正确。令他无论如何没想到的是,反对他的一些大臣和阉党们的相互呼应,竟将他与王化贞同罪论处,逮捕入狱,御史梁梦环诬其贪污饷银十七万,御史刘徽告发说熊廷弼家资百万,但抄家后哪里有十七万,当然也就更谈不上百万了。宦官魏忠贤却下令严追,负责此案的官吏们竟将其姻亲的家也抄了。江夏知县王尔玉硬说熊廷弼家中有貂裘珍玩,再搜家,仍是一无所获,便要将熊廷长子熊兆圭捉拿拷问,熊兆圭不堪其辱,自刎而死,母亲为其喊冤,知县王尔玉竟将其两个丫环绑在县衙前,脱去衣服,鞭刑四十。人们对王尔玉的逆行愤恨不已,对熊廷弼寄于无限的同情。而熊廷弼先于王化贞被叛处死刑,头颅被传首九边,下场十分悲惨。崇祯皇帝登基,有大臣为熊廷弼鸣冤,请求为其昭雪,但没有得到崇祯的同意,一直到了崇祯三年,崇祯才开恩准其儿子收熊廷弼头骨安葬,但却没有昭雪。总结广宁失陷的原因,无非有三:1、经抚不和,造成指挥中心的分裂,正确的战略主张得不到实施。2、王化贞不知兵而指挥兵,他寄希望于蒙古的四十万铁骑,实际上林丹汗只出了一万余人,这也可能是林丹汗最大的能力了。他将宝押在了忠心耿耿于努尔哈赤的降将李永芳身上,但却被人家策反了自己的心腹。他的一举荡平之策完全是不顾现实的蛮干。3、努尔哈赤的军事才能再次得到了充分发挥,上兵伐谋,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用间当是伐谋的一种,。努尔哈赤善用间,这次在广宁之战中又一次应用成功,策反了王化贞的心腹爱将孙得功。孙得功的倒戈在广宁之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阳桥之战明军的惨败完全是孙得功导演的,努尔哈赤没用一兵一卒,和平进入广宁又完全是孙得功运筹的结果。

    二、问责熊廷弼熊廷弼第一次守辽时,功显天下。史家评价说“廷弼在而辽存,廷弼去而辽亡。”再次出任经略,与王化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熊廷弼的意见基本是正确的。于是,对熊廷弼被处死,后人多有异意,以为熊廷弼是被魏忠等jian臣们迫害死的,死的冤枉。那么,熊廷弼倒底该不该杀?如果按明朝对待边将的态度看,熊廷弼当杀。为什么呢?广宁失守时,后金军当时仅仅取得了西平堡、平阳桥之战的胜利,他们距广宁还有二百多里,西平堡战役给金兵以重创,平阳桥之战开始时,明军将金兵杀得大败,金兵的士气不可能不受挫。熊廷弼此时在什么地方呢?在闾阳驿。此处距广宁一百余里。熊廷弼手中尚有五千兵马,如果熊廷弼能像他第一次就任辽东经略时那样,收集流亡,鼓舞民众,很快就会聚集起两三万人。广宁城虽然落到了孙得功手中,但如果熊廷弼率领众将,杀向广宁,以朝廷经略和巡抚的名义,向城内军民申明大义,完全可以将广宁夺回来。熊廷弼身边的几位官员当时也都建议他速速进军广宁,但是他并没有采纳。退一步讲,他既使不去夺广宁,周围还有许令城堡可守嘛,熊廷弼驻扎的右屯卫就是其中一个。如果他能如罗一贯那样激励将士,命他们各自死守,作殊死一博,每城都将重创敌兵,如此一来,也许战局会发生变化。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熊廷弼竟下了尽弃关外诸城堡退向关内的荒唐决定,这是可耻的逃跑,此令一下,至使大片领土落陷,百万生灵涂炭。令人敬佩的是监军高邦佐并有随熊廷弼逃跑,而是抗命前行,带着高永、高厚两个仆人进入了空荡荡的松山城。此时后金兵正向松山杀来,他对两个仆人说:“我受国家厚恩,义不偷生,誓死以报,你们要收吾骨,归故里,以见我的母亲,要将我葬在我的父亲墓旁,要让父亲知道他的儿子是为国家危难而亡的。”说完就要上吊自尽,两个人跑在地上苦相劝,高邦佐不听。他沐浴后穿上官服,向京城方向叩拜,自缢而死。仆人高永对高厚说:“主人待我不薄,我不忍心见主人一个去死,我要侍奉主人于地下。”说完也跟着主人去了。高厚跪泣道:“我若再死,谁来安葬主人?”于是他将主人和高永的尸体火化后,背上他们的骨殖千里迢迢返回了广陵(今扬州)。熊廷弼听到高邦佐视死如归的事迹时,不知有何想法?是惭愧,还是不屑一顾?如果熊廷弼能将溃败之军组织起来夺回广宁,或者凭右屯卫坚守,其它各几十个镇堡也能像罗一贯那样拼死一战,那么后金兵恐怕还要为此付出数万将士生命的沉痛代价。在此危急关头,熊廷弼完全乱了阵角,选择了逃跑,这与后来婴城自守的袁崇焕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明朝对打败仗的官吏惩处起来向来十分严厉,失了抚顺的李维翰被谪戍,后来被处死。萨尔浒大战的杨镐被革职处死。熊廷弼这次不战而逃,主动放弃了辽西大片领土及四十余城堡,留下了大量辎重粮草,造成辽东全境尽失的严重后果,处于死刑,应算量刑得当。审理熊廷弼的官员对熊王二人的审判词写得非常精彩,也比较公允,且引证如下:“皇上拔化贞于监军,起廷弼于田间,可谓非常宠遇矣。夫士为知己者死,两人颇以豪杰自负,宜感恩图报,同心协力,不济则经死继之。不虞其励盛气相加,举河西拱手让人,竟以一逃结局也。化贞全不知兵,图敌而反为敌乘,恃间而反为间用。孙得功辈日侍左右恬然不悟,唯大言自诩渡河决战。及枹鼓一鸣,敌骑在百里之外而弃广宁如蔽屣,哀哉。化贞有爱国之心,无谋国之智,事已至此,安所逃罪,宜伏上刑,以正厥辜。若廷弼才识气魄,睥眤一世,往年镇辽而辽存,去辽而辽亡,关系似亦非小。再起经略,廷弼居然以卫霍自许,人亦莫不卫霍也。其初出春明门,即檄有三方控扼之旨,识者已知其无意广宁矣。抵关以后,言我兵不宜浪战,西虏不足尽信,语语左券,料事之智,远过化贞。独刚愎性存,坚不可破。以争乱文龙功罪一事,开衅化贞,水火之形既分,玄黄之战遂力。而秣马厉兵,悉置度外。迨鼙鼓动地而来,错愕不知所出,仓遑飞檄督战,若日胜可以成吾之名也。不知前后矛盾,战守俱失,虽欲引平日不主战之说以求末减,其可得乎?使广宁告急之日,廷弼卷甲疾趋,提一剑以戡祸乱,或固守右屯,收余烬以图恢复,转败为功,死且不朽。计不出此,先奔山海,即有盖世之功,亦不足以赎丧师失地之罪矣。用会鞫之日,廷弼犹刺刺不伏,胡不引从前经略观之也。比之杨镐更多一逃,比之袁应泰反欠一死。若厚诛化贞而少宽廷弼,罪同罚异,非刑也,宜入重典,以儆将来。”以熊廷弼的胆略分析,他不至因惧怕而逃跑,他之所选择逃跑,一定有别的原因:1、看笑话,兴灾乐祸的心理。熊廷弼满腹用兵韬略都叫王化贞给搅了,王化贞仗着朝中势力,排挤他,不理他,熊廷弼对此是无法忍受的,他对王化贞恨到了极点。苍天有眼,现世现报,王化贞你终于有了今天。当王化贞狼狈万状逃到他跟前流鼻涕时,他没有问战事的具体情况,而是“顾笑”而言,顾笑即看了看周围的人而笑。这一笑,笑出了熊廷弼的心胸狭隘。国难当前,当以天下事为重,他却在斤斤计较二人间的得失,实在是非大丈夫所为。2、熊廷弼历来主张坚守,他对金兵的战术十分了解,若无坚固的工事,根本抵抗不了金兵,而广宁和周围的城堡在王化贞进攻方略的指导下,根本没从事城防工事的营建,所以压根就抵挡不住,战则必败,败则必受严惩。所以他选择了逃。他以为这一逃就可以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王化贞身上。

    三、攻克广宁的重大意义1、切断了与辽西比邻的蒙古各部和明朝的联系,达到了争取蒙古的目的。史载:广宁被攻陷后,“蒙古厄鲁特部十七贝勒来归。上宴劳之,授职有差,喀尔喀五部同来归。”2、掠取了大量的粮食,仅右卫屯,即熊廷弼驻扎之处便有粮草50万石,正是这批粮草帮助努尔哈赤渡过了一场可怕的经济危机。至于珍珠财宝报掠更是无计其数,战争始终是后金政权获得财富的重要手段,广宁之战,后金国的奴隶主们的腰包更加鼓起来了。3、斩断左臂之战。继王化贞之后任辽东经略的王在晋对广宁沦陷痛心疾首,他说:“东事一坏于清抚,二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明朝向来将辽东比作京师左臂,广宁一失,左臂彻底被斩断,明在辽东统治的基本结束,大明江山已不再是一个完整之躯。而后金政权将实力范围推到了辽西,断绝了大部分辽南汉人复辟的幻想,对稳定后金政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