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7章 跳出包围圈
眼看着距离阴平桥头已经只剩下不到一百里的路程了,如果按照目前魏军倍道而行的速度,最多也就是一天半左右的时间即可抵达阴平桥头。 这也是在路况不好的情况之下,如果这条路比较平坦的话,以左卫营最高的行军速度,都用不了一天就可以走完这段路。 从孔函谷到阴平桥,几乎都是崇山峻岭,山脉相接,只有这么一条险峻的小路可以通行,还好牵弘手头有着详尽的行军地图,否则的话,光是在这大山之中转悠,就足以让他迷路了。 深入敌后,牵弘也不得不倍加小心谨慎,毕竟看看这山看看这峡谷,那儿都是伏击的好地方啊,一旦蜀军在半路之上设伏,魏军就会遭到极大的损失,这一点必须是牵弘要注意的。 一路上牵弘向前挺进,一路上又不停地留驻兵马,就是为了防范被蜀军给抄袭了后路。 所以当牵弘得到了蜀军向孔函谷大举来袭的消息之后,不禁是大惊失色,孔函谷是牵弘南下的咽喉要道,一旦被魏军切断了这条要道,那左卫营的粮道就完全地断绝了。 牵弘赶紧下令左卫营停止前进,派快马详细地打探了孔函谷方面的消息,得到的消息是蜀军至少也有两三万人在朝着孔函谷方向运动。 两三万人?据事先得到了情报,蜀军在沓中最多也就是二万五千人马,如果这么大规模的行动,那肯定是钟会调动了全部的兵力去攻击孔函谷的。 很显然钟会已经识破了魏军的计划,他必定是不甘心束手就擒的,所以他才会选择反攻孔函谷,切断魏军的退路,准备进行殊死一搏。 牵弘当然不能让他如愿,于是决定调转人马回守孔函谷,左卫将军耿彪道:“邓都督命我等前去阴平桥头,此时撤军回守孔函谷,恐有违军令。” 牵弘不以为然地道:“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如今钟会大军奔孔函谷而去,我等再去阴平桥头,已无用去,何况孔函谷北接祁山,东连武街,若被钟会所得,我军将会身陷困境,所以孔函谷万不容有失。” 于是牵弘下令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一路向北,望孔函谷而去。 钟会派出斥侯哨骑一直紧盯着魏军的动静,听闻牵弘回头北上,不禁大喜,谓众将道:“吾计成也!”于是下令大部队即刻火速南下,直奔阴平桥头而去,同时又给王复下令,让他丢弃占旗战鼓营帐,调头南下,轻兵而进,火速到阴平桥头与主力会合。 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钟会终于是赶到了阴平桥头,此刻阴平桥上,尚有数百蜀兵把守,钟会看到阴平桥安然无恙,不禁是松了一口气。 这条退路可是蜀军的唯一退路了,生死存亡唯系于此,如果阴平桥被魏军所夺或所毁,那钟会的这支军队必将被困于阴平,再无生路可言。 钟会下令蜀军立刻过桥,前往白水关,白水关可是连接剑阁和阳平关武街之间重要通道,如果被魏军夺了白水关的话,那汉中和蜀中之间的联系就会完全地被切断了,所以钟会到达阴平桥头之后,根本没有在此做任何的停留,而是一路向东,奔向了白水关。 在过桥之时,快马突然传来了消息,荀泓在无疆口阻击魏军,激战了一天一夜,寡不敌众,荀泓以及麾下五千人马全部阵亡,无一人生还,亦无一降者。 钟会神色为之一滞,荀泓只是他帐下的一个牙门将,品阶较低,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基本上是那种很没有存在感的人,从来也没有引起过钟会的重视。 但没有到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居然能在这么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视死如归,担负起断后的重要责任,最后力战而死,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牺牲了自己。 如果没有荀泓的断后,钟会的人马是根本没有机会逃到阴平桥的,毕竟魏军锐骑兵的速度,是远胜于蜀军的,只要魏军一路追杀下来,不管蜀军有多少的人马,都会被一一卷杀。 荀泓用他的鲜血和生命,为其他的蜀军换来了一条生路,他们今天得以还能活着,全是依仗荀泓的牺牲。 荀泓死得其所啊! 不过现在的局面依然是危机重重,被钟会忽悠回头的牵弘也很快就能知道他上当了,折返回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击败了荀泓阻止的部队之后,马隆也很快将会率领锐骑营南下阴平桥头。 很显然阴平桥头并非是久留之地,钟会想要跳出魏军的包围圈,就必须火速离开阴平桥头,前往白水关,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 让钟会比较欣慰的是,就在他所率的军队通过阴平桥之际,王复最终还是率领着三千人马赶了回来,与主力会合了。 王复的行动还是比较迅速的,如果他多迟滞一下的话,很可能就会遭到魏军的截杀,再也没有机会与主力会合了。 在损失了荀泓的五千断后人马之后,蜀军再也经不起大批的人员伤亡了,如果再将王复的这三千人损失掉的话,钟会手中的兵马只会是越来越少,势单力薄,就算是撤退到了白水关,也无力抵抗魏军的再度进攻。 还好王复动作是比较快的,本来他向孔函谷进军,只是虚张声势,并没有真正地想要攻打孔函谷,在吸引了牵弘撤军之后,钟会就第一时间下令王复调头南撤了。 而且是轻装南撤,将所有稍微笨重一些的东西都丢掉了,比如旗帜战鼓辎重一类的东西,王复在原地就全扔了,然后发足狂奔,朝着阴平桥头急驰而去。 王复也清楚自己其实是身处险地的,如果他没有办法和主力部队会合的话,最终下场只能是被魏军所吞灭。 现在王复的人马回归之后,钟会的两万兵马总算是阵容齐整了,钟会立刻下令王复加速过桥,与主力部队会师一处,旋即东进白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