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朝第一猛人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三十三章 连赋三诗

第一百三十三章 连赋三诗

    因为朱由诚既是文进士,又是武进士,怕他连赴两宴太过劳累,所以皇上把招待文进士的琼林宴和招待武进士的会武宴合二为一,定名为聚英宴。后来聚英宴成为大明皇帝赐给新科文武进士宴席的定制,沿袭下去。

    武进士一个个与有荣焉,原来的会武宴是兵部主持,连皇上面也见不着。而聚英宴则由皇上赐宴,在皇极殿举办。武进士一个个对大明皇帝感恩戴德,以为皇上开始重视武将。无意中,朱由诚让大明重兴文武并重之风。

    天启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让文武进士期盼已经的聚英宴终于开始了。宴会除新科进士之外,还有大明的文武百官。当然暂留在朝堂之内的东林党余孽也在邀请之列,宴会前取下了他们所戴的枷锁,算是在新科进士面前给他们稍微留面子。

    聚英宴里唯一的不速之客是信王,他依然是搬着板凳坐在朱由诚的旁边。因为是在皇极殿赐宴,有皇帝参加,自然不能在那里摆上几十张八仙桌,所以采取分餐制。每人一张桌子——就是当时参加殿试的那张书桌,上面摆上各人的酒菜。实话,虽然是皇上赐宴,食材讲究,但大锅饭菜确实不香,除了炖煮类——像什么红烧rou啦烧蹄筋啦,其他菜味道都很一般。不过,新科进士还是很高兴,兴之所至,有些文进士还当堂赋诗。

    一位进士念诗的声音刚刚落地,另一位进士的念诗声又起。其中一首诗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只听一个中年人用满怀思念的声音念道:“《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大殿内一片寂静,大家都被这首精妙的词给震住了。

    朱由诚不由轻叹了一口气,念诗的应该那位乡试的同年何心宇,似乎历史有所改动,他也考中了进士,唉,这个死后被建奴抢走作品的可怜人。抬眼一看,果然是他。忽然,他心中一动,如果把何心宇的作品全部拿去《〈邸报〉增刊》发表,让大明街知巷闻,那么后世那个文抄公还能抄袭吗?反正他中了进士,肯定要到大明行政学院学习,到时和他一,他肯定乐意的。

    正沉思间,大殿内响起一个童音:“这首词好是好,就是脂粉气太重,不如诚哥哥的诗好。”

    大家定睛一看,话的是信王。原来,他听到朱由诚叹气,以为这首词写得不好,他的诚哥哥有更好的诗,所以抢先爆料。

    朱由诚吃了一惊,自从知道建奴喜欢篡改历史,剽窃他人作品后,他就不太喜欢拿后世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大作了——万一被原作者当场抓包,自己可就丢脸了。可是,信王这么一,大殿内众人都叫嚷起来,纷纷想听听状元郎的新作,就连高坐龙椅上的天启皇帝也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

    朱由诚被逼无法,找魏忠贤要来一张纸,在上面写下了九个“一”字。

    众人看到这九个“一”,不由哄堂大笑。诗词最忌重字,这九个“一”字一出,诗歌粗俗可见一斑。

    其实这首诗不俗,全诗用九个“一”字生动地描绘出了秋江独钓图,是一首传世之作,作者王士桢出生于崇祯七年,现在还没出世呢。朱由诚倒不是在卖弄,他想试探一下这首诗是否是当朝作品,如果有人念出全诗,他再想办法糊弄过去。看到满堂哄然,天启皇帝信王魏忠贤三人眉目间的关怀,他心下一宽,拿起笔又添了几个字。

    然后,他朗声念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尊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举座皆惊。这九个一字嵌在诗里,天衣无缝,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在河边垂钓的孤寂与逍遥,真是诗中有画。

    文东来失声问道:“状元郎,这首诗有没有题目呢?”

    “《秋江独钓》。”

    沉默良久,大殿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中间还夹杂着“再来一首”的喊声。

    朱由诚擦擦头上的冷汗,心道:“还来,写一首我心里都发虚,再来一首,不是要我老命吗?”

    顾秉谦不明白他的心思,道:“朱大人,你是文状元,这文状元的一首谢恩诗,你完成了。可是你还是武状元呢,这武状元的谢恩诗你还没写,再写一首,你可不能厚些薄彼呀。”

    朱由诚没有办法,沉吟半天,道:“其实我能夺取本科的状元,是挤出时间日夜苦读的结果,当万赖俱寂,人人休息时,我还在寒窗苦读,因此才有了今天的一成就。读书时,偶然写下一首诗,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不算太精巧,就写给大家看看吧。”

    罢,他又要来一张纸,刷刷,又写下一首稍微保险一诗。

    “《夜读偶记》

    莫道萤光,犹怀照夜心。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这首诗是清代徐骏所著,为了这首诗,他还掉了脑袋。原来建奴窃夺中原土地后,看谁都像是在骂他们。他们认为徐骏写的“清风”二字,代表他们的大清,意思是他们目不识丁,还在大兴文|字狱。

    朱由诚心道:“这首痛斥大清的诗,本朝应该无人能写吧。”

    又是满堂叫好声不绝。

    孙承宗赞道:“状元郎果然是胸怀大志,一句‘莫道萤光,犹怀照夜心’,令人钦佩呀。如果人人都能这样想,那么大明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文东来道:“我觉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特别有趣。老夫每次离开书桌,总要拿镇纸压住书,要是忘了,一定会被风吹乱,这情景颇像老夫的孙子闯进了书房一样。孙子今年才四岁,尚不识字,却喜欢乱翻书。只要他一进书房,我的那些书可就遭殃了。”

    众人一听,不由地微笑起来,想起自己留在家乡的儿子或孙子。

    孙承宗道:“本来状元郎官,应当在琼林宴之后,而朱由诚才华横溢,张榜公布进士名单的第二天,即被封为从四品的高官,理应作诗答谢,请状元郎再赋诗一首吧。”

    朱由诚不由大汗,怎么还没完没了呢?正想找理由推辞,天启皇帝笑道:“孙师傅得有理,朱爱卿再写一首吧,看,这么多人都在等着呢。”

    完,天启皇帝一挥手,魏忠贤又在他面前铺上一张白纸。

    朱由诚有些为难,清人做诗味同嚼蜡,他记得不多,掏来掏去,就掏没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倒是记得很清楚,诗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是那首诗在极度黑暗的螨清时期写的,现在的大明政治虽然不算清明,但思想和言论却相当自由,写出来也不应景呀。

    天启皇帝见他为难,道:“当年唐明皇命令高力士为李太白磨墨,李太白方才写出了《清平乐》三章。你该不会效仿李太白吧。好,朕也不让唐明皇专美于前。魏伴伴,你为状元郎磨墨吧。”

    皇上把话到这个地步,朱由诚实在是不好推辞,只好环顾四周,搜索枯肠,把这一关应付过去。

    他抬头凝视殿外,此时正是早春,草翠花开,一阵风吹过,落英缤纷,美不胜收。突然,他心头一动,《己亥杂诗》不只一首,其中一首改动几个字,倒是挺应景的。

    他举起毛笔,回忆了一下古诗的格律,缓缓地将诗默写出来。古诗的格律实在太严格了,不仅要求对仗押韵,对音调还有要求,难度不亚于八股文。朱由诚很佩服古代的诗人,在这么严格的要求下,还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因为大家对朱由诚的第三首实在是太期待了,所以不待写完,旁边就围了一群人。魏忠贤为了让皇上能在第一时间听到朱由诚的诗,所以在旁边一边磨墨,一边高声吟诵。

    “浩荡皇恩红日斜,吟鞭东指靖九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好!”人群中暴发出一阵喝彩声。在这一刻,大家都觉得魏忠贤这个死太监从来没有这么可爱过,让所有人在第一时间领略了朱由诚的好诗。

    孙承宗动容赞道:“好诗,旁人看到花瓣随风而落,生起伤春之情,而朱大人另辟蹊径。指出花瓣落地后变成肥料,孕育新一代鲜花。别人朱大人早熟,我还不信,今天听到这首诗,老夫信了。这首诗,只有到了老夫这个年纪才写得出来,想不到朱大人才十四岁居然就有为国育才之志。原本我认为皇上任命你当大明行政学院的司业和大明军事学院的司业,有儿戏,今天看来,皇上高屋建瓴,真是量材而用啊。”

    朱由诚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心道:“孙承宗这老爷子眼睛还真毒,这首诗还真是一位老头子写的。这首诗写于己亥年,龚自珍时年四十八岁,可不就是一个老头吗?”

    (如果你觉得本书写得还好,请收藏,并投推荐票。你的支持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下章预告:第一百三十四章是谁让朕改国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