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阁 - 仙侠小说 - 征战洪荒在线阅读 - 第四百一十五章 家天下

第四百一十五章 家天下

    东海伏波,万水东流,饕餮之水有了去处,第一件事情完成,治水的第二件事便是收取那九滴归墟之水。【】

    此事杨帆海帮不上忙,孙九阳也没有要他帮忙的意思。归墟之水牵扯到一万多年前的因果,乃是他与东皇太一一起结下。如果东皇太一已经成为过去,这因果自然也是落在他身上。

    所谓因果,解铃还须系铃人,孙九阳来此也是早已准备。之所以花了这么多年才来九州,为的就是在炼制宝物。一件是那定海神针,另一件则是收取这归墟之水的九鼎。

    九鼎与那定海神针一般,都是用非同一般的东西炼制而成。定海神针乃是不周山,用来镇水,而九鼎则是用天界碎片。

    昔日巫妖之战,东皇太一大战巫族大祭司,天界也无法承受两者之威,九重天界仅剩九重天存留,其他的天界则是化成了碎片,落到洪荒各处。

    因九重天出现破损,导致天河之水泛滥,圣人女娲炼制五色神石补天,炼制五色神石用的就是天界碎片。

    为了让世界恢复安宁,昔日天下强者无不出手相助,将能找到的天界碎片都送到了女娲处。补天之后,剩下许多,则是成全了今日之孙九阳。

    天界碎片有着难以想象的因果业力,厚土之德,可承载万物,用来装这归墟之水极为合适。在杨帆海带着禹去放置定海神针之时,孙九阳就自行出手,在九州之上寻找九滴归墟之水,再以九鼎装载。

    等杨帆海将禹送回九州之际,九滴归墟之水皆已找到。下了一百多年大雨的九州终于再一次迎来了太阳,晴空万里。

    为了帮禹造势,孙九阳将九鼎送与他使用,还传授了不少功法给他,以助其治水,又指引其去青海寻了相柳相鳐相助。有这两个控水大巫出手,治水之事容易了太多。

    一切都再次走上正轨,圣皇亦是做出了反应。自南营军变之后,人族一统九州,再无战事,当年跟随公孙轩辕一起打天下的将士纷纷归隐,应龙也是离去。

    此次因为洪灾泛滥太久,各处河道尽数堵塞。大雨虽停,但九州内部依然内涝成灾。鉴于此,伏羲圣皇又一次派出应龙来九州相助。

    应龙乃是妖族,虽然本是一蚂蟥,但得了真龙之血后,一旦变身妖族模样则是更像一龙族。一身怪力,亦能控水。腾云驾雾,以龙尾做耙,将黄河、长江等各处江河主干一一疏通。

    舜帝尽举国之力随禹使用,前后花了三十多年,终于是将这滔天大水成功治理。整个九州归于平静,禹名动天下,暗中看着的杨帆海也是终于松了口气。

    舜帝治国有方,如此休养生息几十年,人族逐渐再次兴盛,国力蒸蒸日上。等到一百五十年日期满,又择贤人禅让。

    因治水之旷世奇功,禹在九州的影响力已经大的难以形容,世人皆以为舜帝会将帝位传给他,可结果却是出人意料,舜帝圣旨,将帝位传给了他儿子商均。

    这般做法,莫说他人,便是杨帆海也嗅到了非同一般的意味,人族似乎已经不再如曾经一般铁板一块了。舜帝此举似乎想要做些什么,又或者说是想要反抗什么。

    可惜这番动作并没有太多作用,禹得孙九阳传授,已经不再仅仅是个人族,还成了一个强大的修行者。尤其是手握九鼎,还有相柳相鳐相助,加上应龙这个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伏羲圣皇的将军,威望之盛,莫说商均了,便是连舜帝自己都很大不及。

    知道舜帝将帝位传给了商均后,禹并没有做什么激进动作,只是放下手中之事,到了冀州阳城修养。

    商均本以为此事就此安定,可没想到了年末朝觐之时,天下各处大员和将军并没有去郑城,而是去了阳城拜见禹,并尊其做大禹,以示非凡。

    不仅仅是官员如此,天下的百姓也都是只说大禹之好,而无人记商均之事。虽无帝位,却已经成了无冕之王。商均叹息无可奈何,也是继承了乾荒之刚烈血性,索性也难得再勾心斗角,不等一百五十年之期到,就直接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禹得大宝,正式成为华夏新的帝君。消息传开,南巡到了九嶷山的舜帝得知消息后,气的一病不起,不过半年时间,竟是一命归天。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世人嗟叹,得到谷风送来消息的杨帆海也是颇为感叹,不曾想华夏之事竟是开始如此演变。

    随着舜帝之死,大禹稳坐华夏帝位,手握九鼎,镇压九州,天下似乎已经安稳。但不知道为何,杨帆海却是感觉此前的帝位纠缠似乎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日后恐怕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

    以绝强之势,稳坐九州。虽然相鳐、相柳还有应龙都先后告辞离去,但大禹之威势,依然可以令天下无人掠其锋芒,仙族来了九州也不敢造次,哪怕是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到此,也是先去郑城问安方敢行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华夏虽然与曾经的华夏似乎有些不一样,但杨帆海却是很乐意看到。

    曾因为借来玄黄玲珑塔为人族安置一片乐土,使得截教和阐教在九州声名大噪。这让杨帆海有种看到了蓬莱的感觉,心中不安。

    大禹治水,让截教和阐教的功劳被比了下去,世人之崇拜转移到了他身上。不管他人如何,大禹终归是人族,不是坏事。

    大禹治世一百五十年,人族恢复生气,虽然比不得乾荒之时,但已经相差不远。尊王室之规矩,尊贤退位。

    他选择的继任者名叫伯益,乃是他昔日治水之时的得力助手,也是颇有威望,传位给他似乎是顺理成章之事。

    然而事情却是没有这么简单,大禹之子名叫启,亦是一个能力超凡之人。虽然其年岁比伯益小了许多,但其运筹帷幄多年,几乎将大禹之下众多重要位置都握在了自己手中。

    在民间的威望虽然是比不得伯益,可在官场的威望却是超过了他太多。与伯益只修炼强身健体功法不同的是,启还修炼了许多孙九阳教给大禹的功法,实力相对强大了许多。

    在大禹传位给了伯益后半年,启发动了军事政变,将伯益杀死于郑城,其城中属下纷纷投降。华夏的地位第一次没有经过禅让传承到了新的帝俊手中,启登基,甚至更改了国号,定名为夏。

    新君登基,天下闻风而动,但不是所有人都是为拥立而来,有扈氏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大禹的旧臣,伯益的兄弟,有扈氏无法接受九州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一番痛骂谴责之后,联合拥护伯益的其他旧部一同起兵讨伐启。

    双方大军会战于甘,激战三月,启一举击败了有扈氏,天下再无反对声音。华夏更改为夏,从此传于四方。

    此举可谓之是对华夏公孙王族之不敬,但公孙轩辕和乾荒等先帝都是不曾出面,而且启也是黄帝之后人,因而再无人反对。

    启虽然更改了很多之前王室的规矩,但有一天却是不敢挑战,便是乾荒定下的一百五十年之期。他深深知道自己这个先祖的果断和狠厉,一旦自己破坏,结果怕是被直接抹杀。

    等到一百五十年之期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太康。这绝非禅让,而是继承,曾经的禅让制度变成了一种家天下的制度。天下不再是人族的天下,而是成了启后人的天下。

    期间孙九阳亲自见了启,责令他不得再将功法传承。

    也不知道是公孙轩辕血脉渐渐淡薄,还是因为这家天下之举断了大禹一脉的某些气运。与祖先不同的是,太康的寿命断了许多,甚至没能等到一百五十年之期就寿终正寝。

    太康之后,仲康继位。仲康无能,且体弱多病,当了不过十多年的帝王便病死在床上。其子相继承帝位,时间更短,当了不过几年就死于非命。

    相年纪太小,没有儿子,此时他妻子只是怀有身孕,夏朝的传承第一次出现了断绝。

    而太康臣子皆是手握重权,谁也不服谁,感觉都是有了问鼎帝位的机会。黄帝血脉之外的帝君,诱惑力实在太大,一时间内乱四起,兵纷不断。

    可惜公孙家气运太盛,相的妻子身怀六甲在战乱中逃出郑城,竟是在这兵荒马乱的世界活了下来。隐姓埋名,生下一子,名叫少康。其子长大之后,威武不凡,纠合几个部落相助,打回郑城,斩杀乱臣,成功复国。

    少康复国,恢复了启的功业,维护了夏国之正统,夏朝进入了中兴时期。

    与先人一般,不到一百年,少康寿终正寝,传位给了予,再传位给槐、芒……在家天下制度之下,帝位有条不紊的传承,虽然期间也发生了一些叛乱和战争,但帝位始终都掌握在启后人手中。

    一代接一代,自启开始,传承十七王。

    洪荒历一万七千五百年,夏王发寿终正寝,传位于履癸。履癸又名叫桀,夏朝气运终于第一次产生了巨大之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