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寻秦卷终
项羽这边想战,秦军却不应战,只是堵住了他前进的去路。可他的后方却战火不断,频频传来危急军情。 楚军不是不能作战,可是秦军以压倒性的兵力,又有内应配合,楚军是节节败退,很快就丢失了多土地。 项羽也着急上火,可是蒙恬这边稳如泰山。 楚军内部也开始出现异心。项羽能通过个人魅力笼络住很多人,但却不可能是所有人。 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会稽成了一座孤城,眼看造反成功无望了,悲观的情绪蔓延开来。 夜里的会稽显得格外沉寂,忽然传来了一阵悲凉的歌声,是楚歌。 项少龙让大秦军士都学习唱楚歌,这时齐声高唱,歌声从四面八方传入城内,在间谍的带领下,城内的士兵也跟着唱了起来,绝望之情弥漫了整个城池。 项羽听着这四面楚歌,心中再也没有斗志,这么多江东儿郎,拥护他起兵造反,却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被杀的丢盔弃甲,到头来,真的被一网打尽。自己愧对祖先,也愧对这些子弟兵。 项羽顶盔掼甲,拿起一杆长枪,打开城门,迎着强弓硬弩,冲了出来。 困守下去也是死,可是自己绝不可能投降。项羽是宁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他是天生的王者,败就败了,唯死而已,但他也不想拉着众将士陪葬,希望以自己一死,结束战争。 项羽单人独骑冲到了阵前,大喝道:“请晋王出来相见!” 项少龙得军卒来报,出来一看,还不到半年,那个风华绝代的西楚霸王已经变得沧桑、萎靡。 项羽才二十出头,可看上去就像已经四五十岁般苍老了,灰败的面容,眼窝深陷,凌乱的胡须,也没有整理,整个人再没有了当时的自信,有的只是暴戾之气。 项羽对项少龙道:“晋王,今日就用项羽的死,换我楚军众将士的生,如何?” 项少龙有心劝降项羽,可也知道是白费口舌,如果他投降了,那他还是项羽吗?他投降了,又该如何安置?他投降了,项少龙自己的英雄梦也就破灭了。 项少龙道:“好,他们投降,我保他们不死。” 项羽道:“好,接好项某这大好的头颅!”说罢,将长枪一插,立在身旁,拔出宝剑,挥剑自刎。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项羽结束了他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看着栽倒在马下的项羽,项少龙慨叹:“西楚霸王还是没有摆脱自刎的命运,世间再也出不来这样的人物了。可惜!可叹!” 在接受叛军投降时,项少龙又意外地看到了两个历史名人:张良和韩信。 张良是韩国人,他的祖先五世为相,国破家亡后,他变卖资产,手握巨资,想寻找刺客,为他报仇雪恨,奈何一直没有成功。遇到项羽后,二人一拍即合,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包括自己,都投入到了反秦事业中去,成为了楚军中的军师。 而韩信虽是将才,只是本身武艺不高,参加过秦廷的武举考试,却根本取不上名次,想要事秦,就要从大头兵做起。项羽起兵,给了他机会。项羽的部将钟离眛与他是好友,所以把他推荐给项羽,他就成为了楚军将领。 可惜,张良和韩信都没有想到,这场轰轰烈烈地造反,持续不足半年,秦军反应之迅速,实力之强大,压过了一切计谋,他们的能力还没来得及施展,楚军就已经败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的算计都是徒劳。而项少龙虽然答应不杀他们,可是反叛之人,绝不可能再受到任用,他们的余生只可能是战俘,顶天是个平民,永远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而韩信的际遇给项少龙提了一个醒儿,他有了建立军校的想法,专门培养职业军官,让以后像韩信这样武艺不高,但有军事天赋的人,能有晋升的渠道。武艺高强当然好,但对于真正的统帅来说,这反而并不重要,无论什么都专业化,一直是项少龙的追求。 对于整个大秦而言,这次反叛破坏力很有限,但吴越之地却被破坏得极其严重。 扶苏对这里再一次免税,同时加强移民,进一步分化这里的民众。国家又进入了和平的快速发展时期。 项少龙二次为相,国家稳定、繁荣,他工作的重心转到了造船业上来,把目光放在了东方的沿海岛屿上。 经过十年的发展,东方沿海岛屿尽皆纳入版图。大秦的势力伸进了太平洋,也为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蓄积着能量。 东方海岛没有仙山,只有还很落后的部落。他们看到了大秦的先进和繁华,很自然的心生向往,仰慕文明,不再甘心继续做个野蛮人,收服他们很顺利,基本不费刀剑。 秦二世十年(公元前201年),项少龙再次卸任丞相。萧何以56岁的年龄,接任相位。 中科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也累累硕果。 商品玻璃、水泥被造了出来,冶炼技术也突飞猛进。数学、物理、化学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进步,进一步刺激生物、医药的发展。 商品玻璃被应用于门窗,光学玻璃的出现对光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同时显微镜的出现为进入微观领域打开了大门。 而水泥则为国家的基建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材料。 项少龙没有刻意追求热武器的出现,因为热武器过度的杀伤力,让他望而却步。但项少龙也知道,只要科技的发展程度到了,这些东西自然就会出现。 如今的大秦,无论经济、军事都是冠绝当代。由东向西、从南到北,地域之广阔,旷古绝今,东南方向伸入太平洋,北方则深入草原,直达人迹罕至的酷寒之地,西方控制西域,只有青藏高原,暂时还没有涉足。相对于人口的稀少,大秦也无力再继续扩张了。 学校、医院被大量建立,人民受教育程度虽然达不到后世那么普及,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后普及教育依然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办教育能办亡国的,教育是稳赚不赔的投资,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 随着识字人口的增多,项少龙又推出了报纸业。但这些报纸是国有的,是作为国家的喉舌,可不是给人用来针砭时弊,妄议朝政的。 报纸向民众灌输国家、民族的概念,也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民族观念,爱国主义也开始成型。 他为国家设计了国旗、国徽,并把这些都印在了军队的制式军装上,空前地增加了凝聚力,以后这个民族无论遇到什么危难,都能团结一致,保卫家园。 民主思想项少龙是不敢传播的,那会要了自己的命。而且以此时的人口素质,真要是民主了,也就天下大乱了。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独特的思维方式,民主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吃错了,照样毒死人。 时代发展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作为一个领路人,项少龙觉得自己做得已经够了,接下来自有后来人继续操劳。自己保住了自己的富贵,又推进了民族的发展,回头看看这一生,满足了。 扶苏真的是一个好皇帝,对项少龙异常尊重。项少龙和他谈了很多对未来的畅想,对世界的认知,他无论对错,自己是否都能理解,先都记下来,回去再慢慢琢磨。 项少龙觉得和扶苏的关系,要比和始皇帝更和谐。有了皇帝的全力支持,才使项少龙对国家的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抑制豪强,打压土地兼并,优先发展农业的同时,不忘手工商业的发展,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让百姓的生活富裕了起来。 卸任丞相后,他没有舍得辞去中科院院长的职务,虽然他已经什么都不做了,但一直还挂着院长的名头。他很在意这个头衔,对科学的迷信,让他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科学家称号。他也一直为提高科研人员的地位而努力。科学,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起着重要作用,意义非凡。 项少龙的几位夫人相继离世,没有子嗣,不能不说他还是留有遗憾,尤其在年老之时,感觉更加强烈。年轻时没觉得,后来被封为晋王,就不敢再想了。身为异姓亲王,是荣耀,也是枷锁。 项少龙不是没有晚辈在他身前尽孝,比如妮夫人的儿子赵盘,也有各位夫人家族的晚辈,每一个人对项少龙都是极尽孝顺,就算项少龙不肯利用权力为了他们徇私,走后门儿,可在他们的生活和培养上,还是不遗余力。可这些人终究不是他的血脉,心中还是差了一层,说到底项少龙也就是个俗人,思想境界还差得远了。 项少龙在渡过他八十岁生日之后,安详的闭上了双眼。 扶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举国哀痛,铭记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对于他富有传奇性的一生,争相传颂。 wap. /105/105657/27452510.html